1、中国园林史,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狩猎、采集时期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说处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2、农耕时期 古代亚洲的一些地区首先发展了农业,人类随之而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的
2、加以开发;大量耕作农田,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开采矿山和砍伐森林。这些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坏。总的来看.,3、工业时代 18世纪中叶,蒸汽机和纺织机在英国广泛使用促成了产业革命。许多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陆续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人们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种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其结果,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水体和空气污染、气候改变,导致宏观大范围内自然生态的失衡,自然生态系统从早先的良性循环急剧向恶性循环转化。“人定胜天”,人们理解大自然也逐步的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理性适应状态更
3、为深入、广泛。然而,人们对大自然的掠夺性索取过多必然要受到它的惩罚,两者从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4、信息时代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腾飞,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或曰信息时代。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比之前一阶段大为提高,有了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条件来参与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身心再生的业余活动。其中,与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有着直接关系的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人类所面临着的诸如人口爆炸、城市膨胀、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贫富不均、生态失调等严峻问题,也促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过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恶果,认
4、识到开发、利用的程度超过了资源的恢复和自生能力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二、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1、自然背景: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自北而南跨越六个不同的气候带。 国土地势所呈现的宏观总轮廓是西高东低,自西面东逐渐下降,形成巨大的阶梯状斜面。中国多山,山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为平原、高原和盆地。 中国多河、湖。大小河流总计51600余条,全国的大小湖泊2800余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大湖有12个。绝大多数湖泊是淡水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属最多的国家,西方学者誉之为“园林之母”。被
5、子植物占世界总科数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很多珍贵的稀有树种和古老植物孑遗种。并且存在着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它背倚大陆,面向海洋,既是大陆国家,也是海洋国家。中国的气候普遍为大陆性但也兼具海洋性的特点,变化情况十分复杂,湿润区、半湿润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农工业耕作极为有利,因而逐渐形成为农业经济繁荣的发达地区,也是自然生态最好,最适宜于开拓人居环境的地区。 其中的自然生态最好的发达地区所呈现的平野景观、山岳景观、河湖景观、海岛景观、植物景观、天象景观等等,为兴造风景式园林之利用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极为多样的模拟对象,无异于园林艺术的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6、,2、人文背景 (1)经济方面:封建社会确立的地主小农经济体制,农业为立国之根本。农民从事农耕生产,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地主通过土地买卖及其他手段大量占有农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以此两者为主体的耕、读家族所构建的社区,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分散经营,便成为封建帝国的社会基层结构的主体。中国的传统农业很早就实行精耕细作,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极为深刻,所表现的“田园风光”则广泛渗透于园林景观的创造,甚至衍生为造园风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审美情趣。,(2)政治方面: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政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在皇帝经营的园林中表现为宏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
7、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皇帝通过庞大的官僚机构控制着整个国家并维持其大一统的局面。 市民阶层的勃兴,市井的俗文化逐渐深入民间造园活动,从而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列、互斥,进而合流融汇的情况,这在园林发展的后期尤为明显。,(3)意识形态方面: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坚实的支柱。 儒家学说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倡导“君臣父子”的大义名分、“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和“入世”的人生观,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他的经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教条。而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则更为直接的影响园林艺术创作,在造园诸元素之间始终
8、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是的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的状态。,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或者说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许多要素,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融糅儒、道、释的某些观点,或者受到此三家的浸润而逐渐衍生出来。它们又与此三家共同构筑起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园地,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意识形态背景。其中,“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这三个要素应予以特别关注。,“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它包含着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和“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第二层意义,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
9、”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第三层意义,以易经为标志的早期阴阳理论于汉代儒家的五行学派相结合,天人合一又演绎为“天人感应”说。 “天人合一”的这里经过历代哲人的充实和系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始终整合如一,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天人和谐的境地。,“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受到“天人合一”哲理潜移默化的士人们,发现了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受到“天人合一”哲理潜移默化的士人们,发现了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寄情山水”的思想影响及于文学艺术,促成了山水文学、山水画的大发展。
10、山水文学包括诗、词、散文、题刻、匾联等,诗与散文则为其中的主流。,“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隐士们往往亦儒、亦道、亦释,是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观的发扬光大者。他们在大山名川结庐营居,必然成为开发风景名胜的一股先行力量。许多隐士同时也是山水画家、山水诗人,他们的画作、诗作都著上一层空蒙、寂寥、清幽、飘逸的隐士情调。这种情调同样见于是人们经营的园林之中,乃是隐逸生活环境的典型表现。诸如此类的情况,有综合的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它与山水文化密切关联着,仿佛
1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 (1)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所以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基址的原始地貌因势利导做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工作量的多少视具体的地段条件和造园要求而有所不同。,2、
1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也可以归纳为若干个类型。其中的主要类型有三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隶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的,都可以归属于这个类型。,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宫廷园居生活的日益丰富多样,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又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之分。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
13、心。此外,在皇帝出巡外地需要经常驻跸的地方,也视其驻跸时间的长短而建置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估计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的,大抵都可以归入这个类型。 民间的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的宫廷园林而言。封建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而对市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出种种限定,违者罪为逾制和系越,要受到严厉制裁。园林的享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必然要受到封建礼法的制约。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为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 建置在城镇里面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宅园依附于邸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
14、不大。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位于邸宅的一侧而成跨院。 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大多数是“别墅园”,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寺观园林及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环境。 从宗教信仰方面来看,古代的中现实、尊人伦的儒家思想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寺、观既建置独立的小园林一如宅园的模式,也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意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的。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再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的点缀,又形成寺、观外围的园林环境,这在山岳地带的寺观尤为精彩。正由于庭院绿化和外围的园
15、林环境,寺观园林益发凸显其不同于皇家和私家园林的类型特征。许多寺观也因此而成为“园林寺观”,历来的文人名士都喜欢借助其中读书养性,帝王以之作为驻跸行宫的情况亦屡见不鲜。,衙署园林。衙署也称作衙门,是封建时代各级官吏行驶统治权力的场所,包括中央和地方省、州、道、府、县等,建筑规模和布局都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衙署的庭院绿化点缀,早在唐代已有记载。另外,在衙署内的眷属住房的后院建置小园林,犹如住宅的宅园。所谓“衙署园林”即指此两部分而言。,祠堂园林。祠堂是祭祀祖先、先贤、哲人的建筑,遍及全国城乡,其中大部分为民间的宗祠。这类建筑很重视绿化和园林化,从而形成祠堂园林。有的经过适当的改造,向公众开放,则又
16、兼有公共园林的性质。,书院园林。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除了官学和私塾之外,还有一种“书院”。书院大盛于宋代,一般由民间集资兴办,也有官办的。它的特点:一是学术活动比较自由,延聘著名学者讲学、担任“山长”;二是校址选择在山水风景优美的地方,同时也很中式建筑群的园林化,因此而形成“书院园林”,为生徒创造一个优雅清静的学习环境,以利于潜心向学。另外,各地著名的“藏书楼”多有附属园林的建置,其性质、功能与书院园林颇有类似之处。,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
17、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固然有客观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但根本原则则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三个特殊条件:一、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二、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三、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1、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
18、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家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建章宫、未央宫,转折期 (公元220年589年 )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
19、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铜雀园,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 ) 相当于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在前一时期中诸家争鸣的基础上形成儒、道、释互补共尊,但儒家仍居正统地位。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从这个时代,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有过的何等闳放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华清宫,成熟时期(公元960年1736年) 相当于南宋和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
20、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有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御花园、慈宁宫花园,成熟后期(公元1736年1911年 ) 相当于清中叶和清末。清代的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
21、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静宜园、圆明园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的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现代园林的阶段。,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他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
22、主要的风格特征。,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意境的含蕴既深且广,其表述的方式必然丰富多样。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倾”不过是文人的夸张说法,这一拳、一勺应指园林中的具有一定尺度的假山和人工开凿的水体而言,它们都是物象,由这些具体的石、水物象而构成物境。太华、江湖则是通过观赏者的移情和联想,从而把物象幻化为意象,把物境幻化为意境。,(二)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三)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