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ppt

上传人:dcs1276 文档编号:5355908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风险评估基本包括两大步骤。 第一步骤是受体分析,即确定评估的危害,对何种对象有危害,如何表征和度量危害等,具体包括判定是否构成危害,认定危害的种类、性质,并根据现有的研究初步判定该危害是否有价值继续纳入下面步骤中进行评估等。开展一项风险评估难度大且耗费高,必须兼顾成本和效益,所以第一步骤对于真正启动一项风险评估非常重要。,第二步骤是确定危害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的函数关系,即评估风险,也即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评估,并为最终执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WHOFAO及其所属委员会的观点,风险评估包括四个步骤,即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及风险描述。,一、受体分

2、析 不是任何安全事件都值得或需要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加以解决,如果将该模式和方法纳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并加以拓展,会使得涉及范围过于广泛,并无从下手。 这里首先需要引入三个概念:既风险评估危害、风险评估终点及风险评估度量终点 。,三个步骤基本规定实施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前所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什么是危害?对什么有危害?什么媒介能有效表征危害的大小?这些问题的介定过程就叫受体分析过程,是实施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最初程序。,(一)危害范围 所谓风险评估危害是指评估的对象,解决何种危害及其存在载体的问题。评估危害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可以是某种动物、微生物、植物、化学物质、

3、毒素等,也可以是很多相互影响的危害。,对于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危害定位为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这里包括农产品中存在及农业生产操作过程中带来的生物的、化学的及物理的危害等。,1、生物因素危害 主要包括微小生物、微生物及生物毒素 。生物因素不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属于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危害。 微小生物一股包括微型动物、昆虫、寄生虫、藻类及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0157、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生物毒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由于毒素从本质而言属于化学类危害,但由于其来自生物源,所

4、以在此将其归类为生物因素危害。,2、化学因素危害 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品、化学污染物、营养物、过敏原及特殊反应物等。 农业投人品主要包括农药、兽药及农兽药混用化学物,如动物生长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杀虫剂、抗生素及现代生物制剂和转基因药物等。,化学污染物主要来自非农业生产操作过程中带来或为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无机化学物,主要包括自然本底重金属、工业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等,这些危害可来自工厂生产排污、汽车尾气、降落酸雨等。,营养素来自人为添加及天然存在两方面,前者一般属于食品添加剂,有的为人工合成,有的来源于天然提取;而后者为纯天然,直接来自农产品。 农产品中存在的天然营养素一般不会对人体带来危

5、害,部分不良反应症状与过敏原不良反应类似,危害主要来自人为过度添加及人体过量摄取或机体过敏性免疫反应。 营养素的风险评估由此分为安全及营养两方面,而营养方面营养素的风险评估最近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当前评估的热点。,过敏原及特殊反应物是能引起某类人群对某种物质产生机体免疫的特殊反应的物质,通常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为蛋白质。 过敏原是近来才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类物质。在发达国家,过敏物是遭到消费者投诉或召回的最大方面,所以单独将其列出来。,3、转基因危害 转基因问题成为近几十年来被社会和科学界炒得非常火的一个研究领域,其风险评估方法也与上述危害的评估几乎完全不一样。 人们关于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还争

6、论不休,最主要还是人类根本道德伦理及不同地域种族信仰与之发生碰撞所带来的诸多争议。,4、物理因素危害 相对于化学、生物因素而言,物理因素风险分析比较容易且较容易防范 。,(二)评估终点 对于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而言,评估终点可直接为农产品本身,确保农产品不携带对其产生危害的物质。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终点范畴可以是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危害所危及到的人类健康及生态健康,还可以是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危害漂移及越境风险等;但目前最常用的评估终点只针对人类健康及生态健康。,(三)度量终点 度量终点是表征受害对象暴露风险时实际用到的终点,其反映评估终点遭受危害程度的一个可度量、可表征的参数。 在某

7、些情况下,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终点和评估度量终点一般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也可相同。,如通过水生动物的健康反映该区域水质健康,这里的水生动物是度量终点,而区域水质健康则是评估终点。 人类健康是评估终点,而度量终点是反映不同效应的靶器官,如肝、肺、肾等。,二、危害识别 指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效果(包括不良效应和不良反应)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类或某种农产品及食品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描述。 危害识别采用的是定性方法,但最好采用定量方法。定量方法目前更适合于化学危害的风险评估,对于微生物而言难度相当大 。,对于化学因素(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兽药残留、污染物和天然

8、毒素),可采取流行病学研究、动物试验、体外实验、结构一活性关系等方式,也可采用“证据力”方法采用已证实的科学结论来获取危害程度的依据。,(一)流行病研究 对于大多数化学物,很难得到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如果能够获得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和临床研究数据,应充分将之用于危害识别及其他步骤。阴性的流行病学资料难以在风险评估方面进行解释,因为大部分流行病学研究的统计学基础不足以发现人群中低暴露水平的毒性作用。,风险评估采用的流行病学研究必须采用公认的标准程序进行。在设计流行病学研究或具有阳性流行病学资料时,应充分考虑人敏感性的个体差异、遗传易感性、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的易感性、社会经济地位、营养状况及其他可

9、能混淆因素的影响。,(二)动物试验 所有动物试验必须实施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GLP)和标准化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方案。 主要动物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繁殖毒性 免疫毒性 神经毒性,(三)体外试验 体外试验(In vivo test)相对于体内试验(in vitro test),体外试验可作为作用机制的补充资料 。 (四)结构-活性关系 结构一活性关系对于识别人类健康危害的加权分析有用。在对一类化学物进行评价时,此类化学物的一种或多种物质有足够的毒理学资料,可采用毒物当量的方法并通过对该类化学物中的一种物质的认识来推导该类化学物中另外物质对人类摄人后的健康危害。,

10、一般化学物结构一活性关系是一个定量关系,即定量结构一活性关系,主要反映其化学结构与其对生态或生物体效应的因果关系和量变规律。 化学物质包括其物理化学特性(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立体化学特性(如原子质量、电子密度等)、量子化学特性(如分子容积、表面积等)。 结构一活性关系对于暴露评估过程中了解化学物与度量终点之间关系效应非常重要。,三、危害描述,危害描述(hazard characterization)指对农产品及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包括不良效应及不良反应)进行定性和(或)定量评价,危害描述也即剂量反应评估。 目的旨在获取某危害剂量与度量

11、终点效应之间的直接关系。,数据常常间接来源于动物实验的推导。 危害描述是剂量反应评估,该模型采用试验数据基于数学基本模型拟合而成。,(一)相关定义 1、不良效应与不良反应 (1)不良效应 不良效应(adverse effect)是量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外来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剂量单位来表示,如毫克(mg)等。,极端不良效应则是死亡 而最低不良效应包括组织器官的病变、体重增减、体内酶活性与组成改变及其他异常的改变等。,(2)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adverse response)是质反应,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

12、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其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方法来表示。,(3)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指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及寿命的改变,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的不利作用。 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相对,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立增高。,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对意义。 正如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存在亚健康状态和亚疾病状态一样,有时也难以判断外源化学物在机

13、体内引起的生物学作用是非损害作用还是损害作用。 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将不断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有可能过去认为是非损害作用的生物学作用,会重新判断为损害作用。因此,应充分地认识到对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判断的相对性和发展性。,任何有害物质的效应首先取决于剂量。大多数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学效应随剂量增加而转化。 任何有害物质的效应首先取决于剂量。大多数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学效应随剂量增加而转化。根据效应的转化可以把化学物分为两种类型 :,型:无效应 毒效应 致死效应剂量增加 型:无效应 有益效应 毒效应 致死效应剂量增加,2、 致死剂量与浓度 (1)剂量 剂量(dose)是指评估危害对于生物机体而发挥出

14、效应的分量,作用的强度一般和剂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2)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或绝对致死浓度(absolute lethal concenrtation)表示为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半数致死剂量与半数致死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表示为LD50,是指在假设的实验条件下,当单一危害暴露于一个种群的生物,而该种群生物出现50死亡率 。 由于毒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其LD50值还与生物种类和不同暴露状态有关。不同的应用目标,其毒性基本分级也不相同,如将农药毒性分为高毒、中等毒、

15、低毒 。,(4)最小致死剂量或最小致死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或最小致死浓度(minimal lethal concentration )表示为LD01或MLC,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5)最大耐受剂量或最大耐受浓度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或最大耐受浓度(maximal tolerance concentration)表示为LD0或LC0,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3、作用剂量 (1)可见有害作用最低剂量 可见有害作用最低剂量(lowest obser

16、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发生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区别的。LOAEL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2)未见有害作用最高剂量未见有害作用最高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发生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机体(人或实

17、验动物)在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改变可能检测到,但被判断为非损害作用。,(3)未见作用剂量 未见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比NOAEL高一档的实验剂量就是LOAEL。应用不同物种品系的实验动物、接触时间、染毒方法和指标观察有害效应,可得出不同的LOAEL和NOAEL。,安全限值 NOAEL 阈 LOAEL NOAEL 阈 LOAEL MTD MLD0 LD

18、50 LD100 (慢性) (慢性) (急性) (急性),各种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的剂量轴,4、安全限值 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及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允许摄人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可耐受摄人量(tolerable intake,TI)、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参考浓度(reference concentr

19、ation,RfC)和最高允许浓度(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等。,(1)每日允许摄入量:为FAOWHO所推荐,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是以体重表达的每日允许摄人的剂量,以此度量终生摄入不可测量的健康风险(标准体重为60kg)。 (2)可耐受摄入量:是指有害健康的风险对一种物质终生摄入的允许剂量。,(3)参考剂量或参考浓度: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是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非致癌物质进行风险评估提出的概念,与ADI类似。 是指日平均摄入剂量的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

20、应的风险很低,在实际上为不可检出。,(4)最高允许浓度:最高允许浓度(MAC)指某一外源化学物可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5)阈限值: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TLV)主要表示生产车间内空气中有害物的职业暴露限值,该值是职业人群在长期暴露于该危害中不至于导致损害作用的浓度,但是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由于个体敏感性及其他可能性所造成的职业病。,(二)剂量反应模型理论基础及构建 危害特征鉴定最主要的就是获取剂量反应关系,也可叫做剂量一效应关系,剂量反应描述了不同剂量条件下,群体对危害产生反应的百分数或百分率,而剂量效应描述了不同剂量条件下,个体从

21、低剂量到高剂量效应的累积性效应之和。所以效应为量反应,而反应为质反应,所以二者也统一为剂量反应。,1、剂量反应关系理论基础 首先,观察到的反应应该完全来自目标污染物的作用,也就是说,直接的因果关系链只涉及一个变量 . 第二,反应的数量维度直接与剂量维度相关。即观察到的反应是由目标污染物引起。 第三,正确观察与检测到的反应或效应,包括人类或动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或效应是可能的。,2、剂量一反应曲线类型 对称曲线:当群体中所有个体对化学物敏感性差异呈现正态分布时,剂量一反应曲线呈现倒“U”形,非对称曲线:不对称“S”形曲线。反映了化学物在加大剂量过程中,反应强度的改变呈偏正态分布 。 直线:为通过数学

22、方法更加准确计算LD50等重要参数并得出曲线的斜率,有必要将“S”形的曲线变成直线。将各标准差的数值平均加上5即为概率单位。当纵坐标表示单位用概率单位表示时,则对称曲线就转换成为直线。,(三)阈值 1、阈值定义 阈值(threshold)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出现可指示最轻微的异常或改变时需要的最低剂量,也就是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刚开始发生反应的剂量或浓度。,阈值又分为急性阈值及慢性阈值。 急性阈值为一次暴露所产生不良反应的剂量点。 慢性阈值是长期不断反复暴露所产生不良反应对应的剂量点。 一种化学物对每种反应都可有一个阈值,因此一种化学物可有多个阈值。对于某种反应,对不同的个体可有不

23、同阈值,同一个体对某种反应的阈值也可随时间而改变。,阈值并非实验中所能确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通常用NOAEL或LOAEL作为阈值的近似值。在利用NOAEL或LOAEL时,应说明测定的是什么效应、何种群体和其染毒途径。当所关心的效应被认为是有害效应时,就确定为NOAEL或LOAEL。,2、阈值与剂量-反应评估 在风险评估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时,最常用到就是MRLs标准制定,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最关心的不是一条曲线,而是一个剂量点,而该点是判定有害与无害之间的一个临界点,即NOAEL或LOAEL。该点可通过剂量一反应模型获取或直接通过动物试验获取,然后通过该点来推导MRLs。,阈值表征危害对个体

24、产生的不良反应,但实际上该不良反应常常取决于观察指标、检测技术与检测方法、仪器灵敏度、试验设计等多重因素,于是很难严格规定该“安全”与“不安全”剂量点,故阈值实际上更具备理论研究价值和意义。,阈值实际上具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基于科学含义指在不良效应发生情况下的暴露水平,如有生理刺激,但未形成不良反应; 第二,阈值代表一个水平,在该水平上没有不良反应,但这仅仅指在该水平下的反应极为不明显,以至不能被观察和监测到,如NOAEL。,不同机构赋予其不同剂量点表征方式,WHO采用了ADI,WHOIPCS采用了TI,美国环保署采用了RfD或RfC,美国毒物与疾病登记署(Agency for Toxi

25、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ATSDR)采用了最小风险水平(minimum risk level,MRL),加拿大卫生部采用了日允许摄人量浓度(tolerable daily intakeconcentration,TDITDC),3、获取ADI的方法 基于NOAEL方法获取ADI 需要对应于不良反应适当数量剂量点、足够样本数及相关实验动物的品种,然后根据NOAEL计算ADI 安全系数法。 采用该方法必须通过一定不确定系数(uncertainty factor,UF)加以修正后才能获取ADI。,UF1-种内差异,主要为人类之间差异。这个时候数据直接来自人

26、体试验,合理结果采取外推UF设定为10; UF2一种间差异,主要是实验动物外推到人类之间差异。当人群暴露研究不能直接采纳时,从实验动物外推到人类时,采用UF为10;对呼吸暴露,人相对浓度NOAEL作为获取ADI方法时,该UF为3,因为人相对浓度时已考虑到了毒代动力学的差异; UF3长期、中期及短期暴露差异。当从慢性(成本及可操作性等因素决定在动物实验中不会采纳)、亚慢性及急性动物实验推导时,采用UP为10;,UF4最低可见作用剂量LOAEL推导不可见作用最高剂量NOAEL带来的差异:采用UF为10; UF5当资料不完善或可信度不是相当高时,如数据是否来自GLP实验室,采用UF为10; UF6修

27、饰系数(modifying factor,MF),该系数在010之间,数据可信度差异(不同对比试验分析),数据是否经过不同实验室重复试验,数据是否全面等。,经过这些不确定系数一系列复杂计算修正后的NOAEL才能采用。不确定系数一般基数为10。目前一般选定的不确定系数UF为前两项,即UF1与UF2,分别为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每项取10,所以不确定系数为100。,(四)无阈值与剂量反应评估 无阈值是指在任何低的暴露水平下,仍然存在不良反应情况,换而言之,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剂量存在不良反应即发生。这类物质包括具有遗传性毒性的致癌物质和性细胞致突变物质。,无阈值物质风险评估主要在低剂量长期暴露的条件

28、下发生,在进行动物试验时,通常采用急性与亚急性毒性试验,所以用在长期暴露条件下获取低剂量下无阈值物质不良反应是不可行的,因为试验动物样本量非常大。另外的途径是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但数据几乎多来自职业暴露的情况,所以相对正常人群而言,仍然不具各太多可利用价值。因此,一般采取模型合理假设、风险管理目标推理等方法对无阈值物质实施剂量一反应评估。,1、完全禁止法 完全禁止法以零水平暴露作为评估暴露量的依据,因此要求对于该类物质实施完全禁止的做法,所谓“零使用”即“零风险”。虽然该措施显得有些消极,但对于对该类物质的信息几乎不能完全或部分掌握的情况下该措施不失为一种对于高风险化学物质管理的最安全的管理方

29、式。,2、不确定系数法 该方法借鉴了有阈值化学物质制定安全限量的方法,由于针对的是致癌效应,UF赋予了5000,这是最早赋予的不确定系数。由于NOAEL本身就存在极大缺陷,有人研究过,在剂量一反应评估中,不确定系数 UF对于安全限量准确度的影响在各参数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目前只有在认为该类物质对于人类无致癌效应,并且通过毒理研究,认为其剂量一效应关系不呈现线性关系时才能采用该方法。,3、数学模型外推法 该方法是在真实剂量反应关系难以从试验资料中确定的情况下,靠假设来确定在所要推测的低剂量范围内剂量一反应关系的曲线特征,并用数学关系将该特征表达。,4、VSD法 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

30、(器官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一反应关系是有阈值的(非零阈值),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性细胞致突变物的剂量一反应关系是否存在阈值尚没有定论,通常认为是无阈值(零阈值)。,根据定义,一个有阈值的外源化学物在剂量低于实验确定的阈值时,没有危险度。对无阈值的外源化学物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都有某种程度的危险度。这样,对于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就不能利用安全限值的概念,只能引入实际安全剂量(virtual safety dose,VSD)的概念。化学致癌物的VSD,是指低于此剂量能以99可信限的水平使癌症发生率低于10-6,即1100万人中癌症发生率低于1人。致癌物的VSD可以用多种数学模型或用不确定系数来估算。,

31、5、SAD法 以化学致癌物为例,不可能做到农产品及食品中绝对没有,但可能限制到一定剂量。美国FDA提出了社会可接受剂量(socially acceptable dose,SAD)概念,因为人的肿瘤发病率以十万人为基数来表示。后来采用从动物致癌试验结果估算对人的致癌剂量,然后利用数学模型算出10万人中发生肿瘤的概率,称为可接受风险。,四、暴露评估,(一)、定义及目的 可能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暴露到人体和/或环境的风险源的定量或定性评估。是采用一切方式(如数据模拟、问卷调查、实际取样调研、流行病学等)最接近真实地获取危害剂量或浓度(在靶器官中或体内)与不良反应(一般以靶器官病变为征兆)之间的关系。

32、对象:人群 目的:确定评估终点接触待评估危害剂量份量或总量状况,并摸清接触特征等,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暴露数据或估计值。,特点: 一方面是暴露评估很难接近真实; 另一方面是暴露评估不确定因素很多; 当前对于暴露评估,并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可循。,(二)、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反映的是度量终点与危害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任何可测定的不良反应(效应)改变,包括生化、生理及遗传等多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可发生在整体、器官、细胞或分子水平上。 暴露标志物监测可极大减少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三)、暴露评估程序 一个有效的暴露评估必须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暴露评估路线设计;二是采样方案;三是采用模型的方案

33、另外,在准确估计人群暴露或产地环境暴露于不同危害中的风险时,首先必须考虑三个重要的暴露要素,即暴露浓度、暴露时间及暴露频率。暴露评估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解决这三个关键要素。,1、 暴露评估技术路线设计 选择暴露评估中涉及到的参数必须与研究目标一致,必须与成本节约相一致。对于整个群体分析,则收集到的含污染物的样本必须能足够表征或代表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涉及到多环节的设计方案,检测限必须在设计方案内一致。,设计暴露评估所要达到的目的,暴露评估涉及的参数确定: 1)暴露人群(一个区域内人群、一类敏感人群、食用某类农产品人群等) 2)污染物(微生物、化学物、毒素等) 3)可测定的参数量(时间、频

34、率、人群数等) 4)季节 5)最初采取何种统计方法,暴露评估方案设计: 1)暴露评估涉及参数的筛选 2)决定采样范围及样本量 3)数据收集方法 4)决定统计分析计划 5)暴露评估成本核算,实施暴露评估,2、 暴露评估方法选择 (1) 直接暴露评估 直接暴露评估包括个人暴露监测及生物标志物暴露监测两方面 个人暴露监测指采集暴露媒介与人体暴露表面分界处的样本物。,生物标志物暴露监测与其他监测标志物相比,特别是分子生物标志物在准确地评价早期及低水平的危害方面较好,生物标志物反映生物体系与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包括生化、生理、免疫及遗传等多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可发生在整体、器官

35、及细胞等水平上。 生物标志物作为监测标志物,能极大减少暴露评估过程的不确定度。,(2)、非直接暴露评估 非直接暴露评估是指通过环境暴露、模型及调查问询表的形式实施暴露评估。主要通过综合调查某固定区域内人口密度的方法实现。,3、采样计划 采样计划应当确定规范的采样量及采样类型,以保证获得满意的数据目标水平 。 4、建立模型计划 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该过程通常依赖于数据模型的结果并借助了数学模型来解决该问题,可极大节省实施监测计划所需的大量资金且获取数据时间较快。由于模型毕竟是模拟真实情况而采用的数学公式,不能非常完美模拟实际发生情况,且由于数据与方法存在的缺陷,所以在进行暴露评估时,数学模型只是非常好的工具,但不是惟一方法。,五、风险描述 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是风险评估的最后环节,主要通过对上述几个环节的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估算,获得评估对象对接触评估终点中引起的风险概率,最后以明确的结论、标准的文件形式和可被风险管理者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最终达到为风险管理的部门和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1、有阈值化学物风险描述 首先可通过动物实验获取得NOAEL或LOAEL除以UF和校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MF)来获取人体安全限值RfD或ADI 。 2、无阈值化学物风险描述 无阈值物质风险主要针对致癌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