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质灾害作业.doc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5344721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质灾害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地质灾害简述摘要: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等带来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引发的,也有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认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了解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严谨的防御计划和措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关键词: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措施1 中国地质灾害的现状调查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复杂的地球动力作用,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也是形成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可从西向东,大体以贺兰山一六

2、盘山一龙门山一哀牢山,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将中国分为三大地质灾害区(大体与中国地形三大台阶划分接近,又略有差异)。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拨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最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带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目前除北京、天津、上海、河

3、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则是采空塌陷的严重发育区。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目前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地段)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2 中国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原因21 气候条件因素不同的气候环境可以引发不同的地质灾害,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很少,容易产生土地沙漠化;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运城市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可达9458mm,而且夏季经常有暴雨,这类降水量很足的条件就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 地形地质因素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有很大的不同,特定的地质与地形是

4、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运城市地处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土质湿陷性大,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动力条件充分。可以说,很多地质灾害的诱发原因都是地质地形因素。2.3 人为因素近几年我国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与我国为了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矿山开采、切坡修路、建房切坡等活动有关,这些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从而引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3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3.1 对潜在灾害体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多我国目前研究并采取减灾措施的滑坡实际上大多为已经发生

5、过滑动,并且滑坡的滑带、前缘剪出口、后缘边界等滑坡要素较为清楚。这些滑坡实际上是滑坡堆积体,其产生严重灾害的机率大都消除。由于通过数十年的调查和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区,老滑坡的分布及性状基本了解,许多滑坡均注册登记,并制定了防灾预案,或采取了工程治理,因此老滑坡的复活成灾损失相对较小。我国目前成灾最严重的大多为新生的滑坡,因此应该加强滑动前的研究。如何加快潜在灾害体的辩识,难度非常大,可采用分层次的方式开展潜在灾害体的识辨。区域研究:提高调查精度,在灾害易发区开展大比例尺的调查;灾害评估:结合工程建设,对“动土”的地方开展精细的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有针对性地作出地灾危险性评估;新方法技术研究:

6、建立3S-based 滑坡标识体系,与暴雨、地震和工程活动相结合,作出风险区划。3.2 西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3 目前,兴建西部铁路、公路的规划正在进行,许多线路通过地段地质条件复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由于大规模的开挖将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而随意弃土石将引发泥石流灾害。同时,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强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西南、西北不少县城,甚至城市位于灾害易发区。如四川凉山、甘孜、阿坝% 个自治州,数十座县城坐落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堆积体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地质环境容量过载,出现了很多地质灾害问题。加大对西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对于防治人为不

7、合理的工程活动诱发的水土污染、泥石流、山体崩塌、地面等是非常紧迫的重任。例如,2003 年5月11日,贵州省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号墩附近发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的灾难。滑坡诱发原因:在坡体前缘两次切坡,导致稳定性大大降低。其中,3#桥墩“三通一平”切坡,形成以残坡积土和碎石土为主的高16m的边坡,坡度达45;顶部形成两级平台,致使边坡稳定性差。随后,3# 墩施工进行基础开挖,形成总高度为26m的碎石土为主的高陡边坡,坡度达5570,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上部由于4#和5#桥墩基坑开挖和道路拉槽剥土,形成体积约3000m的弃土和料石,并加载于滑坡后部,加大了滑坡的下滑力。现场调查表明,滑

8、坡中前部纵张裂缝发育,具有推移式滑动的特征。这种缺乏防灾知识的鲁莽蛮干现象在西部大开发工程建设中是非常普遍的。3.3 东部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我国东部地区缓变地质灾害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地区两大片。包括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这些地区是我国构造沉降区。但是,人为活动的加剧是地面沉降的主因。可以分为两大因素:在20世纪初,主要由于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导致含水层的压缩沉降;20世纪末,由于高层建筑的增多和浅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建筑荷载加大、地下空间扰动和浅部含水层的疏干,导致了浅层地面沉降的加剧。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及浙江的15个市,面积近10万k)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为密集

9、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本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脆弱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最早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市区,并在6070年代造成严重的灾害。自6070年代起,本地平原区各主要城市相继产生地面沉降,尤其是江苏苏锡常、浙江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日益严重,到8090年代,地面沉降以各城市为中心不断向整个区域扩展,并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同时,伴随着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又产生了新的沉降因子,即在软土地区进行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建设及工程活动,加剧了地面沉降。使原来就以地势低洼为特点的太湖水网地区以及滨江临海地区地势更加低洼,使50年代大规模兴建

10、的防洪及排涝等水利工程严重失效,使本已遏止的洪涝灾害又趋加剧。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构建筑物受损,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破坏;引发了20余处地面坍塌和地裂缝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0年代末,苏锡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积沉降超200mm范围已达1/3,面积近10000k,并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以上海市中心、江苏的苏锡常、浙江的嘉兴为代表的沉降中心区的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已达2.63m、2.80m、0.82m。1990年后苏锡常地区发生了特有的地质灾害地裂缝。据目前最新的调查结果,已发现20 余处地裂缝灾害,发育规模较大地区已形成长数1000m、宽数10m不

11、等的地裂缝带。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市平原区,面积14万k。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最大(以0等水位线计,总面积近7万k)、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类型最复杂的地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的平原区,河北平原中东部和山东的鲁西北地区。4省市累积最大沉降量分别为800mm(2002年北京东郊)、3140mm(天津塘沽区)、2236mm(河北沧州)和640mm(山东德州)。是我国地面沉降连片分布范围最大的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4 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

12、灾技术落后我国滑坡灾害防治理论非常落后。如依据传统方法计算出的滑坡推力已达1000010000KN的数量级,大大超过滑坡体实际强度,脱离实际。随着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地质灾害研究领域日新月异变化。目前,很多理论与方法犹如耀眼的“流星”,飞逝而过,难以推广应用。应该静下心来,系统回顾与筛选出一批实用可行,而又不雷同的理论方法加以完善,并作为强制性方法纳入规范体系中,使最近几十年来形成的理论与方法真正用于实践,全面提高地灾防治水平。另一方面,我们的滑坡防治工程仍沿用老式落后技术。如现浇钢筋砼抗滑桩的断面和深度越来越大,预应力锚索长度越来越长,依据何在?不得而知。我国地灾防治积

13、累了一大批工程经验,应该认真回访工程运行情况,总结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成功经验,淘汰原始落后的方法和材料,形成一批有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才智的工法和标准。4 中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41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提高群众防灾意识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域性特征,而且多发生在偏僻的农村或山区。这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人们的防治地质灾害的知识相对匮乏,需要在这里安排相关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护生态环境以及防御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普及。让可能受灾的群众有充分的防治知识和必要的防灾准备,这样才能使受灾当地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所以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是很有必要的。42 加大政府的投入资金

14、,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地质灾害的防治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如今,一些灾害的防治不足也与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有关,更加完善的防御措施的实施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就是建立完善的防治机构和保障制度,并坚持“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防御,另一方面对灾区的重建T作也有重要意义。43 明确领导责任,执行政策法规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领导的作用是很大的。各地区政府的领导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抓,指派固定的负责人专门负责某一地区的灾情防治工作,来确保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依法执行政府的法制法规也

15、是很有必要的。我国的相关法规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等。依法行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44 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地质的破坏因素对之前提到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损坏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乱挖乱开行为已经造成很多地方出现滑坡以及地面塌陷的状况。所以,有节制的矿山开采、切坡修路、建房切坡等工程的施工是防御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途径。同时,采取必要的防护和检测措施,在发现有破坏行为时及时给予必要的惩罚,并且及时的治理,使其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45 增强地质灾害的调查工行重作,对重点灾区进点防治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所管辖的地区进行详细周

16、密的调查,掌握确切的地质灾害预期资料,把每一个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调查出来,并且查明该地区地质问题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危害程度,对于那些有较大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或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破坏力大的地区进行重点的防御。对这些地区制定详细、具体的防治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阶段的、及时的防治。5 结束语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防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工程,在防御灾情发生的基础上对潜在灾区进行必要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小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减少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艰苦但十分必要的工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参考文献:【1】田安家运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Z】2010(1O)【2】刘友勤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御措施的探索【J】中国环境,2009(n)【3】田安家运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说明【z】2010(10)【4】殷跃平.中国滑坡防治工程理论与实践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25(1):5-9【5】李迎新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期刊论文-西部探矿工程 2009(4)【6】何冬晓.谢世友.孙在斌.邓晓军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防治对策综述期刊论文-四川地质学报 2007(1)【7】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学位论文博士 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