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报告前言受某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某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各灾种分别进
2、行危险性现状评估;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 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某省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 号
3、);(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5)某省省国土资源厅 2003 年颁布的某省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要求;(6)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7)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第 1 章 评估工作概述第 1 节 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一、工程概况某县位于某省省某自治州。全县辖 3 镇、11 乡,总人口 7.78 万,其中藏族占 72%;2002 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 2.28 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 1450 元,某县是国家
4、扶贫开发的重点县。阿一山水电站位于某省某县的某河流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某河流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 5.51m,正常蓄水位 2778.45m,最大净水头 48.7m,最小净水头 44.0m,保证出力 0.84 MW,电站设计引水流量 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 P=85%,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 万 KWh,装机年利用 4411h。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 1.37km 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
5、溢流坝长 10.8m,泄洪冲砂闸长 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进水口位于河道右岸,其底板高程为2773.25m,并通过喇叭口与隧洞连接。隧洞全长 2387.45m,断面为圆形,洞径 3m。调压室为阻抗式,总高度 25.13m,内径 6m。压力管道采用集供中水方式,管道为采用 Y 形布置,总管直径 2.3m,长90.11m;两条岔管与水轮机连接,管径 1.6m,总长 60.84m。厂区位于河道右岸,主厂房长 25.33m,宽 10.6m,内置两台 HLA551WJ90(SFW250010/1730)卧式水轮发电机,装机 2
6、2.5 MW,机组中心距 8.5m。副厂房布置于主厂房上游,长 25.33,宽 7.5,设有中央控制室、高压开关室等。升压站位于主厂房左侧 40m,占地2520m。厂区设 401.5m 的护岸。该工程距某县城 18km,距兰州市约 270km,距合作市 67km,对外交通较为便利。2、征地范围阿一山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建筑、厂区三部分组成。工程完工后无淹没耕地,工程永久占地 19.2 亩(图 1-2) ,其中枢纽区占地 6.7 亩,管理区占地 2 亩,厂区占地 6 亩,道路占地4.5 亩;土地类别是:耕地 4 亩,弃耕地 0.7 亩,坡地 11.8 亩,河道 2.7 亩。另需占用河
7、漫滩 20 亩,作为弃渣场地,工程完工后平整铺土,植树造林。第 2 节 以往工作程度区内先后有多行业在此开展了区域地质和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的构造、地层,对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主要有:1、 某省省区域地质志 ,某省省地矿局,1989 年; 2、 1:100 万某省省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 ,某省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05 年;3、 1:20 万合作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某省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1972 年;4、 1:20 万循化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某省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1972
8、年;5、 某省省东部地质灾害研究 ,某省省地勘局水文一队,1993 年;7、 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年;8、 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年。第 3 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1、工作方法(1)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气象、水文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资料;(2)进行场地地质地貌与地质灾害调查,以 1:50000 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调查点采用GPS 定点,并进行地质灾害致灾灾情访问、数码相机拍照、填制表格等;(3)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进行评估
9、报告编写。2、工作开展情况2006 年 4 月下旬接受委托后,院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认真收集有关区域地质、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并根据技术要求 ,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评估级别和评估区范围,于 2006 年 5 月 2 日5 月 3 日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随后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和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于 2006 年 5 月 15 日完成评估工作。共计投入技术人员 5 人。3、完成工作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 1-1。表 1-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表项目 单位 数量 说明调查面积 km2 6.5 以工程为中心展开调查调查路线 km 10 包
10、括穿插路线灾害调查点处 2 崩塌、泥石流收集利用资料份 5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等现场访问 人次 3 本地居民、年老者为主地质照片 张 174、工程质量评述评估工作程序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图 1-3) ,充分收集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认真细致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访问;各项工作严格按全面质量管理和 ISO9001 标准要求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内部三级校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精度等均满足技术要求规定。第四节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一、评估范围根据技术要求,结合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特点,确定评估范围为:以某河流为轴线,两侧外推至斜坡第
11、一分水岭,泥石流沟适当向沟脑延伸,上、下游分别以水库回水位和场区边界分别向外延伸 500800m。评估面积约 2.80km2。二、评估级别的确定1、建设项目的重要性电站总装机容量 5MW,保证出力 0.84 MW,最大净水头 48.7m,最小净水头 44.0m,电站设计引水流量 13.06m3/s,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 万 KWh,装机年利用 4411h。电站工程总投资 3547.78 万元,工程静态总投资 3396.2 万元,工程永久占地 19.2 亩。工程规模属等小(2)型。依据技术要求5.8.2 条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该项目属一般建设项目。2、地质环境条件该建设工程位于我省的地质灾害低
12、易发区。评估区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岩相岩性变化不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属一般。综合分析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3、评估级别根据拟建工程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技术要求分级标准,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第 2 章 地质环境条件第 1 节 气象、水文1、气象本区属甘南高原气候,具有冬季较长、夏季较短、温差较大等特点。据某县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 2.6,一月平均气温-9.0,七月平均气温 12.8,极端最低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28.9。全年日照时数 2296h。多年平均降水量
13、 444.4mm,主要集中在 6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71%;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1134mm。年最大积雪深度 16cm,最大冻土深度 139cm。以 SW 风为主,最大风速16m/s,平均风速 2.2m/s(表 2-1)。表 2-1 夏河站基本气象资料表项目/月份1 2 3 4 5 6气温() -9 -6.5 -1.1 4 7.9 10.4极端最高气温()14.7 16.9 21.3 26.8 24.9 28.9极端最低气温()-24.6 23.7 20.3 -16.8 -6.5 -2.5相对湿度(%)42 45 50 54 63 66降水量(mm) 1.5 3.2 8.3 22.2 57.
14、2 62积雪深度(cm)4 6 12 9 6 9日照时数(h)195.4 182.7 192.8 203.9 190.9 195.1蒸发量(mm)57.2 69.1 106.8 150.7 162.3 152.9地温() 17.6 23.1 28.4 34.4 35 36.9冻土深度(cm) 130 139 132 123 99 0平均风速(m/s) 2.1 2.4 2.6 2.5 2.2 2最大风速(m/s) 14 14 16 12 11 11风向 SW S SW EN S NE项目/月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气温() 12.8 12.1 8.2 3.2 -3.4 -7.5 2
15、.6极端最高气温()28.3 28.4 26.5 23.7 18.8 13.2 28.9极端最低气温()0.2 -0.1 -5.2 12.2 19 -26.7-26.7相对湿度(%)72 74 74 65 53 42 58.3降水量(mm) 83.2 107.4 64.3 29.4 5 0.7 444.4积雪深度(cm)0 0 2 11 16 3 16日照时数(h)197.6193.5 148.2 187.7 201.5 206.82296.1蒸发量(mm) 158.3150.4 106.4 98.5 67.2 58.9 1333.7地温() 39.3 37.7 29.3 25.1 18 16
16、.7 28.5冻土深度(cm) 0 0 2 11 4 6 97平均风速(m/s) 1.9 1.9 2.1 2.2 2.2 2.1 2.2最大风速(m/s) 10 10 11 12 12 13 16风向 NE SW SW SW SE SE2、水文1径流量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流域面积为 1977km2,其上游 15km 处设有夏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 1692km2,该站有 1961 年2004 年共44 年的水文资料,据此可以求得阿一山坝址处的径流量,计算式为:Q 阿=Q 夏(1+f 区h 区/(F 夏H 夏)Q 阿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Q 夏夏河站实测流量;f 区阿夏间面积(285 km2);h
17、 区阿夏间径流深(140mm);F 夏夏河站控制流域面积(1692km2);H 夏夏河站径流深(174mm)。求得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后,即可求得阿一山坝址处不同保证率的计算值及采用值(表 2-2)。表 2-2 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项目/均值(m3/sCV CS/CV 流量(m3/s)P=15% P=50% P=85%)计算值 9.86 0.39 2.0 13.9 9.36 5.97采用值 9.9 0.42 2.0 14.3 9.3 5.962洪水夏河水文站于 1935 年、1941 年两次实测历史洪水为 443m3/s 和324m3/s,据此采用频率法可以求得阿一山坝址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75m3
18、/s,而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 452 m3/s(表 2-3)。表 2-3 阿一山坝址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各频率洪峰流量(m3/s)多年平均洪峰流量(m3/s)CV CS/CV1% 2% 5% 10% 20%75 1.15 3.5 452 358 242 161 94根据夏河水文站实测资料对比分析,阿一山水电站主汛期在 69月,其余时段为非汛期,不同时段洪水流量如表 2-4。表 2-4 阿一山水电站不同时段洪水流量表频率/月份1 2 3 4 5 69 10 11 12P=10%9.65 8.29 13.0 64.3 80.4 161 50 31.3 15.6P=20%8.3 7.3 10.9 44.
19、1 59.9 94 38.6 24.2 12.7水量单位:m3/s3泥沙根据夏河站实测资料,可求得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输沙率为12.5kg/s,含沙量为 1.26kg/m3,1 月、2 月及翌年 11 月、12 月河水基本不含泥沙,7、8、9 三个月泥沙含量最高(表 2-5)。表 2-5 阿一山水电站泥沙含量表月份/泥沙输沙率(kg/s) 含沙量(kg/m3)1 0 02 0 03 0.01 0.094 5.41 2.015 23.02 3.51 6 3.62 0.567 44.29 3.618 34.77 3.159 37.78 2.0710 1.1 0.12 11 0 012 0 0全年 1
20、2.5 1.264冰情一般在 11 月中旬至 11 月下旬,河道两岸开始结岸冰,随着气温下降,冰花增多,但不封冻,岸冰厚 0.3m 左右,每年 3 月中旬前后开始消冻。第 2 节 地形地貌甘南高原的夏河地区属于间歇性隆升的山地,地势是西南高、北东低,海拔 27003600m 之间,切割深度 100700m 之间。受内外地质应力作用,某河流河谷两侧山体为构造侵蚀中山区,河谷则为区内侵蚀堆积地带,由阶地及漫滩构成,是第四系主要堆积场所。评估区属于山间河谷地段,河谷宽、窄相间,呈葫芦状,窄谷段河谷呈“V”形,两岸岩体陡峭;宽谷段河谷呈“U”字形,谷宽1501000m,两岸山坡较陡,坡度一般为 306
21、0。一般阴坡分布有较为茂密的乔、灌木林地。阳坡大多地段为草地,局部地段基岩裸露。某河流河谷在阿一山坝址段河谷狭窄,右岸为陡坡,左岸为、级阶地,阶地宽约 150m,河床比降较大,约为 24;在阿一山电站厂房段,河谷较为宽阔,约 600m,两岸可见级阶地。在阿一山坝址厂区的某河流河谷段,两岸支沟及冲沟发育,较大的支沟有左岸的姜玛沟和右岸的达麦沟两条。姜玛沟长约 5km,沟床比降 1015%,属常年性流水沟谷,流量 0.050.1m3/s;达麦沟长约 20km,沟床比降 1520%,属常年性流水沟谷,流量0.10.3m3/s。在各支沟及冲沟的沟口一般都发育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洪积扇堆积于、级阶地上,扇
22、面倾向河道,地形相对开阔。表层植被发育,或为草地、或被垦为耕地。除冲沟及切沟外,未见有强烈的泥砂及碎块石堆积物,表明本区新近冲、洪积不发育。第 3 节 地层岩性评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碎屑岩类(P)、第四系松散岩类(Q)(见表 2-6)。1、二叠系碎屑岩类(P)属滨海相碎屑岩建造,经浅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灰黑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板岩、变质砂岩、碳质板岩及含砾灰岩。岩层单层厚0.21.0m,岩体节理较发育,节理闭合较好,锺击沿节理面裂开。除局部地段外,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强,稳定性较好,往往形成陡坡或陡壁,如坝址右岸段。岩层产状:17010;发育两组节理:29075,间隔0.3-0.5m, 节理为平直
23、,微张,延伸长度 3.0-5.0m;5060,间隔 0.3-0.8m, 节理为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 2.0-3.0m。2、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堆积物成因类型较多,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阶地、沟谷、山麓岸坡,主要为冲积、洪积、坡积、崩积及混合成因的松散堆积层。中更新统(Q2)为某河流级阶地冲洪积堆积物(Q2al-pl),具二元结构,上部为土黄色、浅褐黄色,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结构密实,厚37m。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砾卵石成份以砂岩为主,粒径5100mm,最大 500mm,呈次圆浑圆状,泥钙质半胶结。上更新统(Q3)构成某河流、级阶地,在左右岸均有堆积,发育不对称。级阶地(Q31al-pl)
24、: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厚 725m,以砂粒、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底部含粒径 50mm 左右钙质结核。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厚 5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砂岩,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 20%左右,密实,半胶结。级阶地(Q32al-pl):上部为浅黄色粉土,厚 720m,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漂石,厚约 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 2030%左右,较密实。全新统(Q4)分布于斜坡坡脚、河漫滩及、阶地。级阶地(Q41al-pl):上部为土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中密,厚 38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510m,砾卵
25、石及漂石成份以砂岩、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一般 508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级阶地(Q42al-pl):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以砂粒、粉粒为主,土质较均匀,结构中密,厚 0.51.5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 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一般 50100mm,最大 50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河床及河漫滩(Q42al-pl):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 312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灰岩,粒径一般 50100mm,最大80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坡积物(Q4dl):为青灰色砂碎石、碎块石,厚 13m,成份
26、以变质砂岩、板岩为主,粒径一般 2080mm,松散,分选性差,表层多为 0.3m 厚的粉土。人工堆积物(Q4r):主要为人工路基碎石土,厚度 18m 不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夏河公路沿线。表 2-6 评估区地层简表地层时代地层 代号 名称 厚度(m)分布及特征界 新生界 Q4dl 砂碎石 1.0-3.0 分布于斜坡地段、高阶地坡脚处,粒径一般2080mm,松散,分选性差。系 第四系 Q42al-pl砾卵石、漂石3.0-10.0分布于河床及河漫滩,粒径一般50100mm,最大800mm,呈次圆浑圆状,成份为变质砂岩和灰岩,松散,分选性差。统 全新统 Q41al-pl砂质粘土、砾卵石、漂石5.0-10
27、.0分布于河谷二级阶地,粒径一般5080mm,呈次圆浑圆状,成份为变质砂岩和灰岩,松散,分选性差。组 上更新统Q32al-pl粉土、砂砾卵石、漂石7.0-20.0构成河谷级阶地,上部为粉质粘土,较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较密实。组 中更新统Q2al-pl砂质粘土、砂砾、卵3.0-7.0 构成河谷级阶地,上部为砂质粉土,石 厚 37m,密实;下部为砂砾卵石,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主要为砂岩,粒径一般 5100mm,呈次圆浑圆状,较密实。界 古生界 P 板岩、变质砂岩 1000 滨海相碎屑岩建造,为灰黑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板岩、变质砂岩,岩层单层厚 0.21.0m,岩
28、体节理发育,节理闭合性较好。第 4 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1、地质构造评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祁吕弧形西翼褶皱带,尕坑山复背斜的西南翼。早期曾受强烈的北西、南东向压应力作用,形成轴向E50左右的尕坑山复背斜,后期又受到河西系 NWW、SEE 向压应力改造,使得某河流北岸岩层走向多呈 NE-SW 向,而河谷南岸岩层走向多偏转为近 SN 向。评估区内岩层褶曲(扭曲)发育,走向多呈北北东向,褶曲两侧岩层倾角较陡,多在 50以上,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形成褶曲多为紧闭合型,褶曲枢纽多为小角度倾伏,宽度 1050m,褶曲总体走向北北东向,由于褶曲(扭曲)发育,岩层多呈“S”形或反“S”形弯曲。由于评估区
29、范围较小,前第四系地层单一,无深断裂分布。2、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区未发现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形迹。从某河流河谷两侧阶地发育程度及其特征分析,级以上阶地皆为基座式阶地,且各级阶地相对高差较大,为 1540m,其中级阶地高出河床100120m;级阶地属于堆积型阶地,基座低于现代河床。说明,挽近以来以区域性不均匀升降运动为主。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g,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s。第 5 节 工程地质条件评估区坝址段河谷狭窄,其余地段河谷宽阔,河道靠近河谷右岸,局部居于河谷中部,河道宽 2040m
30、,平水期水面宽 1015m,水深一般 0.51.5m。河谷两岩、级阶地发育,级阶地后缘为基岩山坡。评估区主要分为两类工程地质区,山区为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体分布区;河谷区为第四系碎石土和粉土分布区。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主要由二叠系板岩构成,岩石干密度2.72.78g/cm3,软化系数 0.690.79,饱和态变形模量3.9103MPa4.9103MPa,泊松比 0.120.13,内摩擦角3537,凝聚力 11.215.0 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4142.5 MPa。碎石土:由第四系砂砾卵石组成,一般卵漂石占 6070%,砾石占2025%,砂占 510%。天然密度 22.2g/ cm3,干密度
31、1.942.0 g/ cm3,平均相对密度 0.63。砂砾卵石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0.450.5 MPa,变形模量 4050 MPa,抗剪摩擦系数 0.5,砾石/砼摩擦系数 0.5,开挖边坡比 1:1.251:1.5,水下部分1.751:2。粉土:天然含水量 4.56.2%,天然密度 1.361.58 g/ cm3。其中砂粒占 1418%、粉粒占 7580%、粘粒占 6.910%,不均匀系数44.2。液限 2527%,塑限 15.516.4%,塑性指数 9.310.6,天然状态干密度 1.321.43 g/ cm3,击实后土体的最大干密度1.681.7 g/ cm3,最优含水量 15.416.7
32、%,渗透系数 9.910-6cm/s。第 6 节 水文地质条件评估区位于我省甘南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图。评估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与含水层的富水性受控于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含水层性质,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某河流河谷及两侧支沟近沟口一带,赋存于冲积、冲洪积、崩坡积砂砾卵石、块石、碎石的孔隙中,为潜水。含水层厚度一般为 510m,水位埋深较浅。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自两侧向某河流河谷径流,最终排泄于某河流中。冲积、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渗透性较强,据勘察抽水试验成果,同时向沿
33、河流河床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单井涌水量 1001000m3/d,渗透系数 K=1.422.810-2m/s。据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该类型地下水矿化度 0.40.5g/ L,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2+-Mg2+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侵蚀性。2、基岩裂隙水在区内分布广泛,赋存于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等的构造和风化裂隙中,以潜水为主,埋藏和分布不均匀,水量总体较贫乏, 在个别沟谷有泉水出露,单泉流量一般为 0.051.0 L/s,枯季地下径流模数 13 LS.2,局部地层破碎地段赋存地下水较为丰富。该类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第四系孔隙水的补给,径流途径较短,多排泄于河沟谷区。水质普遍较
34、好,矿化度小于 1g/ L,水化学类型以 HCO3-Ca2+型为主,对混凝土无侵蚀性。第 7 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本区人烟稀少,植被覆盖率一般 20-30。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河谷区 I-II 级阶地的农业种植,省道及乡间便道的建设,引水渠系的建设,村居建设及小规模的采石、采砂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因此,本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小。第 3 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第 1 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经野外实地调查和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评估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隐患(危岩)和沟谷泥石流两种。1B1 崩塌(危岩)本次调查崩塌 1 处,位于水电站坝址下
35、游 150m 处、某河流右岸(图 3-1)。崩塌处于某河流二级阶地后缘的山体边坡处,山体由二叠系板岩组成,表层残坡积层厚约 1.0-2.0m,下部由于人工开挖基岩裸露。斜坡坡向 N10E,坡度约 5560,坡高 3040m。岩层产状 15035,发育两组节理:26078,间隔 0.3-0.4m,节理面平直,微张,延伸长度 2.5-3.0m;35080,间隔 0.5-2.0m,节理面平直,微张,延伸长度 3.0-5.0m。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原始地形坡度较陡,二是人工开挖,坡下临空,发育于岩体中的构造、风化裂隙由于应力状态的改变,产生松驰。裂隙进一步扩大,产生失稳,最终形成拉裂、倾倒式崩落、
36、崩塌。已形成的崩塌体沿斜坡向上长度约 10-12m,沿斜坡走向长度约 30-35m,厚度约 1-3m,崩塌体约 700m3;存在斜坡上的松驰岩体,沿斜坡向上长度约 15-18m,沿斜坡走向方向长度约 35m,厚度约 3-5m,潜在崩塌体积约 2000m3。该崩塌属小型、岩质崩塌。2N1 泥石流N1 泥石流沟,位于达麦乡山塘村北部、某河流右岸(图 3-2、3-3)。根据调查访问和沟口沉积物剖面分析,该泥石流沟属沟谷型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发育于右岸由南向北流入某河流,称“达麦囊”。沟谷长约 5.0-6.0km,流域面积约 9-102,流域相对高差80m120m,沟谷坡度 30左右,沟谷两侧山坡坡度
37、35600;平面上呈“葫芦型”,形成区最宽处 3.1km,流通区流域宽度 1.0-2.0Km,出口处宽度只有 200-300m;形成区和流通区植被不发育,覆盖率只有 15-20%,谷坡残坡积物厚度 0.5-1.5m ;形成区和流通区谷坡上基本没有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堆积区位于某河流右岸二级阶地区,已沉积形成扇形堆积地貌,长度约 100-150m,宽度约300-400m,扇面地形坡度约 8-10,扇顶高出二级阶地约 8-10m。堆积物岩性为含碎石、块石黄土状粉土,碎石、块石含量约占 10-20%,一般粒径 50-100mm,大者达 200mm,粘性土含量约占 10%,其余为粉粒及砂。第二节 地
38、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评估方法与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主要根据对灾害体本身稳定性的分析和灾害体已经对承载体造成的危害或灾害体可能对承载体潜在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表 3-4)。表 3-4 地质灾害灾情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灾害程度分级 死亡人数(人) 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 13 110 1100较大级(中) 310 10100 100500重大级(重) 1030 1001000 5001000特大级(特重) 30 1000 1000注:灾情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灾度分级评价;危害程度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
39、”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程度的预测分级。二、B1 崩塌(隐患)(1)稳定性评价该崩塌主要由于:坡度较高为岩质高边坡(坡高30m);坡度较陡为急坡(坡度 60-90);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产状陡且已张开;坡体下开挖临空等原因,在强降水入渗作用、地震作用、人工不合理削坡或自然风化等作用的共同作用或某一主导因素的作用下,均存在倾倒式或滑落式崩塌的可能,坡体稳定性差。有再次崩塌的可能。(2)危害程度评价根据崩塌高度、坡体及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分析计算,该崩塌体致灾范围大约为 50-60m;坡体前方约 10-15 范围内为通向牧区或小型矿区的临时公路,为该崩塌的主要危害对象,威胁简易
40、公路度度约50-60m;从直接损失和中断交通等间接损失分析,其潜在经济损失约 2-5 万元;由于该地区牧区人口稀少,过往车辆流量少,故威胁过往行人或车辆的可能性小。因此危害程度轻微,为一般级。(3)危险性评价从该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崩塌体虽然稳定性较差,但由于规模小,同时由于危害对象潜在经济价值较低,危害程度轻微,故综合评价其危险性小(表 3-5)。表 3-5 崩塌隐患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览表编号地质环境条件和变形迹象危害对象稳定性 危害程度危险性 潜在威胁人口与拟建工程关系B1 岩体陡立,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成碎块状,坡脚有掉块简易公路较差 轻 小 / 坝址下游150m现象
41、3、N1 泥石流(一)N1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1.稳定性分析据调查和访问和现场堆积物,该泥石流沟近 40-50 年来没有发生过,沉积区的沉积物以前人工开挖出的边坡高度约 1.01.5m,沉积物表面已生长杂草等植物,没有新近堆积的痕迹,因此,定性分析认为该泥石流为低易发。2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主要依据泥石流易发(严重)程度数量化表(表 36)进行评价。首先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因子逐项打分,计算综合得分(表37),然后根据易发程度划分表(表 38)划分易发程度,量化结果为 43,为低易发(表 310)。(2)N1 泥石流规模评价按一次最大冲出量评价(表 39)。计算方法采用径流折算法概算,经验公式为:
42、WH1000KHF式中:WH一次最大冲出量(104m3);K系数,取 0.10.5;H小时最大降水量(),根据甘南地区气象资料,取 50mm;系数,取 0.73;F流域汇水面积(2),取 9km2;增流系数,根据公式 (rc10)/(rhrc)计算求得.其中,rc 为泥石流重度(KN/m3)取 15KN/m3,rh 为泥沙颗粒重度(KN/m3),取 25KN/m3。计算结果,WH1.6104m3,规模为小型。表 3-7 泥石流易发程度(严重程度)量化计算表序号 影响因素 N1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12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1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74 河沟纵坡
43、(度、) 6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76 流域植被覆盖率() 17 沟沟近期一次变幅(m) 18 岩性影响 19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2) 1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411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412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113 流域面积(2) 514 流域相对高差(m) 115 河沟堵塞程度 2合计得分 43表 38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易发程度 总分高易发(严重) 114中易发(中等) 84114低易发 4084不易发 40表 39 泥石流规模划分标准表 规模 分级指标大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100104m3中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 10100104m3小一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 1
44、10104m3小二型 一次最大冲出量1104m3表 310 泥石流易发性和规模评估一览表编号 易发性 得分 规模 冲出量(104m3)N1 低易发 43 小一 0.1(3) 泥石流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评估由于该泥石流沟为低易发小型泥石流沟,同时致灾范围内只有简易公路,潜在危害公路长度约 400m,估算潜在威胁资产约 3 万元,其危害程度轻,属一般级,故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表 311) 。综合上述易发性、规模和危害情况评估得出,N1 泥石流沟现状危险性小(见表 312) 。表 3-11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一览表编号易发性规模主要危害对象死亡人数威胁资产(万元)危害程度危险性与本工程关系N1 低易发小一耕地及简易路/ 5 轻 小 河流右岸,对拟建工程影响小第 4 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第 1 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在系统分析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拟建电站的工程特点,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现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