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 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
2、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 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 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
3、度? 8、结合全文看、9 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总结上文,、9 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 18 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
4、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1 邓稼先“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我父亲诞生于 1896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1、 请将“A 胆识 B 见地 C 判断 D 直觉”填入文中相应的空白处。2、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你用这个成语造句吗?3、 这段文字开头的吊古战场文渲染
5、了怎样的气氛?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 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5、 文段结尾的歌词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何作用?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 1、选文是抓住闻一多先生言行方面的什么特点来写的?2、请用波浪线画出文中闻一多先生说的哪句话体现了他“是以生命作为代价”这一点的?3、第一段中的“小声说” “声音越来越大”是指声音的高低吗?你是怎样理解的?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5、试概括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所做的三个事。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参考答案: 1、抓住“说了就做”这一特点 2、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3、不是。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学者,民主战士,开始他仅仅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后来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从小声到大声,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4、肖像、神态描写。表现闻一多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品格。5、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