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32T1625-2010 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5319386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2T1625-2010 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B32T1625-2010 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B32T1625-2010 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B32T1625-2010 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B32T1625-2010 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150B 52备案号:28613-2010 DB32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DB32/T 16252010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ss Culture of Spirulina2010-08-05 发布 2010-11-05 实 施江 苏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DB32/T 16252010前 言本 标 准 按 照 GB/T 1.1-2009 标 准 化 工 作 导 则 第 1部 分 : 标 准 的 结 构 和 编 写 进 行 编 写 。 本标准贯彻了GB/T 1 6919-1997 食 用 螺 旋 藻 粉 的

2、 有 关 规 定 。 本标准由江苏省镇江质量技术监督局、镇江市华宝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镇江市华宝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标准化协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佘顺宝、关文刚、黄君萍、许开慧、汪芳明、黄东余、洪 妍 。DB32/T 162520101螺 旋 藻 养 殖 技 术 规 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螺旋藻养殖的环境条件、设施、生产流程、藻种扩大培养、大池养殖、采收、干燥、 藻粉质量及生产记录。本标准适用于钝顶螺旋 藻 ( Spirulina platensis Geitl.) 、 极 大螺旋 藻 ( Spirulina maxima Setch.et Gardn.) 养

3、 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64-1993 化 学 试 剂 七水合硫酸亚铁 GB 1887-2007 食 品 添 加 剂 碳酸氢钠GB 1891-2007 食 品 添 加 剂 硝酸钠 GB 3149-2004 食 品 添 加 剂 磷酸 GB 5461-2000 食用盐GB 5749-2006 生 活 饮 用 水 卫 生 标 准GB 6549-1996 氯化钾GB/T 16919-1997 食 用 螺 旋 藻 粉 GB/T 1

4、6496-1996 化 学 试 剂 硫酸钾GB 22214-2008 食 品 添 加 剂 氯 化 钙 HG/T 3487-2000 化 学 试 剂 磷 酸 氢 二 钾QB 2555-2002 食 用 硫 酸 镁3 环境条件螺旋藻养殖场应选在地势平坦、无遮挡、交通便利、周边3以内无污染源的地块。水源充足,水 质应符合GB 5 749的 规 定 。4 设施4.1 藻池4.1.1 室 外 藻 种 池 面 积 级 藻 种 池 2 5 , 级 藻 种 池 10 15 , 级 藻 种 池 不 超 过 100 , 藻 池 池 壁 高 度 为 40 50 。4.1.2 养 殖 大 池 面 积面 积 500 1

5、000 , 藻 池 池 壁 高 度 为 40 50 。DB32/T 1625201024.1.3 养 殖 大 池 形 状养殖大池形状宜为椭圆形,设有一个弯道。4.2 搅拌器采 用 叶 轮 式 搅 拌 器 , 制 作 成 6片 叶 状 板 片 , 叶 片 高 度 为 40 , 其 长 度 略 小 于 养 殖 池 的 宽 度 。 转 速 (20 30)r/min。4.3 重力斜筛筛 框 宽 80 , 长 2m 3m, 框 内 铺 垫 孔 径 为 50m的 尼 龙 或 钢 丝 筛 网 , 筛 架 的 倾 斜 角 度 35为 宜 。4.4 浓缩框浓 缩 框 高 50 60 , 长 、 宽 在 50 8

6、0 为 宜 。 内 铺 垫 孔 径 为 50m的 尼 龙 筛 网 。4.5 喷雾干燥机采用离心喷雾干燥设备干燥。4.6 旋振筛干 燥 后 的 藻 粉 过 筛 的 旋 振 筛 筛 孔 孔 径 为 147m 175m。5 生产流程生产流程见图1。藻 种 I-III 级藻种池扩大培 碳酸氢钠大池养殖适时搅拌 其它无机盐 水藻液 采 收(重力斜筛)藻泥洗涤浓缩、脱水喷雾干燥质量检测产品包装、入库图1 生产流程图3DB32/T 162520106 藻种扩大培养6.1 培养池清洗与消毒藻种扩大培养前,对级藻种池彻底清洗和消毒,用0.10.3 漂白粉溶液浸泡1d2d。 消毒后,用清水洗净。检查池底部和池壁上

7、无杂藻杂物后,加水和无机盐。6.2 培养液的配制6.2.1 无 机 盐 原 料培养液用无机盐应分别符合GB/T 664、 GB 1887、 GB 1891、 GB 3149、 GB 5461、 GB 6549、 GB/T 16496、 GB 22214、 HG/T 3487、 QB 2555的 规 定 。6.2.2 主 要 成 份 配 比主 要 成 份 配 比 应 符 合 表 1规 定 。表1 藻种池培养液配方成 份用量/ m3碳酸氢钠 16.8磷酸氢二钾 (或磷酸) 0.5 ( 0.38 )硝酸钠 2.5硫酸钾(或氯化钾) 1.0 ( 1.3 )氯化钠 1.0硫酸镁 0.2氯化钙 0.04硫

8、酸亚铁 0.01乙二胺四乙酸 0.086.2.3 配制培养池加水深度20 25, 加水后, 开启搅拌器, 边搅拌边加入无机盐, 其添加顺序为磷酸氢二 钾 ( 或 磷 酸 ) 、 硫 酸 亚 铁 、 氯 化 钙 、 硫 酸 钾 ( 或 氯 化 钾 ) 、 氯 化 钠 、 硝 酸 钠 、 硫 酸 镁 、 EDTA、 碳 酸 氢 钠 。 待无机盐充分溶解水中并混合均匀后接种。6.3 藻种在藻种室中保存的螺旋藻藻种经扩大培养后, 转接到室外级藻种池扩大培养。 转接前藻种经显微 镜检查,藻丝体应强健、无污染。6.4 扩 大 培 养6.4.1 级 藻 池 扩 大 培 养接 种 浓 度 OD660不 低 于

9、 0.3。 待 级 藻 池 生 长 浓 度 达 到 OD660大 于 0.8时 , 可 转 接 到 级 藻 池 进 一 步 扩 大 培养。4DB32/T 162520106.4.2 级 藻 池 扩 大 培 养接 种 浓 度 OD660不 低 于 0.3。 待 级 藻 池 生 长 浓 度 达 到 OD660大 于 0.8时 , 可 转 接 到 级 藻 池 继 续 扩 大 培 养或直接转接到大池养殖。6.4.3 级 藻 池 扩 大 培 养接 种 浓 度 OD660不 低 于 0.3。 待 级 藻 池 生 长 浓 度 达 到 OD660大 于 0.8时 , 可 转 接 到 大 池 养 殖 。7 大池

10、养殖7.1 大池清洗与消毒大 池 清 洗 与 消 毒 按 6.1执 行 。7.2 大池培养液的配制7.2.1 无 机 盐 原 料培养液用无机盐要求同6.2.1。7.2.2 主 要 成 份 配 比主 要 成 份 应 符 合 表 2的 规 定 。表2 大池培养液配方成 份用量/m 3碳酸氢钠 8.016.8硝酸钠 2.02.5磷酸氢二钾(或磷酸) 0.5(0.38)硫酸钾(或氯化钾) 1.0(1.3 )氯化钠 0.5硫酸镁 0.2氯化钙 0.04硫酸亚铁 0.01乙二胺四乙酸(酌情而定,也可不加) 0.087.2.3 配制无 机 盐 的 加 入 顺 序 按 6.2.3规 定 执 行 。7.3 接种

11、浓度经 级 (或 级 )藻 种 池 扩 大 培 养 的 螺 旋 藻 藻 种 接 种 到 大 池 养 殖 , 接 种 浓 度 OD660不 低 于 0.3。7.4 管理7.4.1 搅拌5DB32/T 16252010培养液应长期保持搅动状态, 转速一般控制在20r/min 30r/min。 据季节和 光照情况可适时设置 间 歇启动和暂停搅拌的时间。搅拌器要设专人管理操作,经常检查机械运转状况,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7.4.2 去杂在每个池中间横向设置一道筛网, 集中除去部分明显的异杂悬浮物及泡沫, 保证池中清洁及充分的 光照。7.4.3 补水保持池内培养液的一定深度,在高温季节,若发现蒸发量过大时

12、,应及时补水。7.4.4 调节 pH经常检测养殖池中藻液的pH,pH值应保持在9.012.0,如发现pH值降低,可通过添加碳酸氢钠调 节。7.4.5 巡 视 、 监 测每日至少巡视2次3次,注意检查藻液的颜色、池内水温、pH 值 的 变 化 ; 尤 其 要 观 察 池 内 是 否 有 异杂藻、虫害及原生动物的污染。每天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7.5 污染控制7.5.1 在培 养的生产过程中, 要严格防止污染, 经常检查藻的生长状况, 保持池内的卫生, 发现杂物应 及 时 捞 起 , 发 现 杂 藻 虫 害 要 立 即 处 理 , 如 增 加 碳 酸 氢 钠 用 量 , 提 高 pH 值 , 抑 制

13、 杂 藻 和 虫 害 生 长 ; 必 要 时采取提前收获、清洗藻池、重新接种等措施处理。7.5.2 操作 人员应注意避免各池间的交叉污染, 在一个培养池中操作后, 手、 用具、 器 皿要清洗干净后, 才能进入下一培养池操作。7.5.3 在 正 常 情 况 下 , 连 续 采 收 3 次5 次 后 如 发 现 藻 丝 体 变 小 , 应 重 新 更 换 藻 种 培 养 。7.5.4 大池 生产连续采收 3 次4 次 后要对藻池进行清洗, 清 洗后用 0.10.3 漂白 粉溶液浸泡 24h, 用清水彻底洗净后重新接种培养。7.6 补加培养液每次采收后,需要对继续使用的回流培养液补加无机盐后继续培养

14、,碳酸氢钠补加量可按式(1) 进 行 , 其 它 无 机 盐 的 添 加 量 按 表 2同 比 例 添 加 。M= Sa5 ( 1)式中: M每个池应补加碳酸氢钠的量(g); S每个养殖池的有效面积();a每平方米每天产干藻粉的质量(g)(一般按10g/计); 5碳酸氢钠与干藻粉的用量比。8 采收8.1 当 大 池 中 的 螺 旋 藻 种 生 长 达 到 OD660为 0.8 1.0 浓 度 时 , 应 及 时 采 收 。8.2 利 用 重 力 斜 筛 过 滤 法 对 螺 旋 藻 进 行 采 收 , 过 滤 液 回 流 入 养 殖 池 后 , 按 式 ( 1) 补 充 无 机 盐 后 继 续

15、培 养 。8.3 利用符合 GB 5749 的 洁 净 水 洗 涤 藻 泥 3 次 4 次 , 确 保 藻 泥 无 无 机 盐 残 留 。 采 收 后 的 滤 液 及 清 洗 藻 泥 水 回 流 到 养 殖 池 中 作 为 补 充 水 , 并 按 式 ( 1) 补 充 无 机 盐 。6DB32/T 162520109 干燥9.1 干燥前的检查与准备9.1.1 干 燥 塔 、 压 料 罐 、 雾 化 喷 头 及 导 管 彻 底 洗 净 。9.1.2 压 料 罐 藻 泥 装 罐 完 毕 后 , 密 封 压 料 罐 , 以 防 漏 气 。9.1.3 雾 化 喷 头 处 于 正 常 状 态 。9.1.

16、4 干 燥 热 风 温 度 达 到 规 定 的 值 140 170 。9.1.5 压 缩 空 气 达 到 规 定 的 压 力 4 MPa。9.1.6 引 风 机 处 于 正 常 运 转 状 态 。9.2 开气阀准备工作检查完毕后,依次开启雾化气阀、压料罐气阀和送料气阀,送料气压力保持在 2.5MPa 3.0MPa, 雾 化 气 压 力 保 持 在 0.4MPa,出口尾气温度控制在 85 96 之 间 。9.3 观察随时观察干燥系统工作状况,如发现故障及时排除。9.4 关闭引风机、热风炉、空压机工作结束,依次关闭引风机、热风炉、空压机。9.5 藻粉入袋藻粉通过旋振筛进双层材料密封袋内,扎紧袋口。9.6 清洗雾化和收集及时清洗雾化喷头、压料罐,收集干燥塔内和出料管道系统内的藻粉,并清理场地。10 藻粉质量应 符 合 GB/T 16919-1997的 规 定 。11 生产记录11.1 生产、加工过程记录应记载记录日期、藻液颜色、大池内水温、pH值、加工设备工况等。11.2 无机盐采购、添加记录应记载进货日期、无机盐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供货商、索证情况、保质期限、验收人记录、 大池池号、无机盐添加量等。11.3 记录保存生产记录应保存不少于 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