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复习题大学物理.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316380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题大学物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复习题大学物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复习题大学物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复习题大学物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复习题大学物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学物理第九章:问题:9-8 把一单摆从其平衡位置拉开,使悬线与竖直方向成一个角度 a,然后放手时开始计算时间,此时 a 角是否是振动的初相?单摆的角速度是否是振动的角频率?答:单摆是简谐运动,初相是 pai/2,所以 a 不是初相。简谐运动角频率是一定的,而单摆角速度是变化的,所以两者也不相等。9-9 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使摆线与竖直方向成 角,然后放手任其振动,试判断图中所示五种运动状态所对应的相位.它们所对应的相位分别为:0, /2, , 3/2, 2.)cos(tAx29-11 指出在弹簧振子中,物体外在下列位置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所受的弹性力的数值和方向:(1)正方向的端点;

2、(2)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3)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4)负方向的端点。解:(1)正方向的端点;位移 x=A、速度 v=0、加速度 a=kA/m 指向平衡位置 所受的弹性力 F=KA 方向指向平衡位置(2)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位移 x=0、速度 v=最大、加速度 a=0 所受的弹性力 F=0 (3)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位移 x=0、速度 v=最大负方向、加速度 a=0 所受的弹性力 F=0 (4)负方向的端点。位移 x=A、速度 v=0、加速度 a=kA/m 指向平衡位置 所受的弹性力 F=KA 方向指向平衡位置9-12 作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当物体处于下列情况时,在速度、加速

3、度、动能、弹簧势能等物理量中:哪几个达到最大值,哪几个为零:(1)通过平衡位置时;(2)达到最大位移时。解: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最大位移时弹性势能最大,位移最大。(1)振动中的位移 x 都是以平衡位置为起点的,方向从平衡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为这两位置间的直线距离,在两个“端点“ 最大,在平衡位置为零。(2)加速度 的变化与 的变化是一致的,在两个 “端点“最大,在平衡位置为零,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3)速度大小 与加速度 的变化恰好相反,在两个 “端点“为零,在平衡位置最大。除两个“端点“ 外任一个位置的速度方向都有两种可能。9-14 弹簧振子作简谐运动时,如果振幅增加为原来的两倍

4、,而频率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它的总能量怎样改变?答:原来总能量的 4 倍。习题:9-2 已知某简谐运动的振动曲线如图(a)所示,则此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为( D )cm324cosD cm324cosBC A txtx39-3 两个同周期简谐运动曲线如图(a) 所示, x1 的相位比 x2 的相位( B )落后 (B)超前 (C )落后 (D)超前229-7 若简谐运动方程为 ,求:( 1) 振幅、频率、角频率、m25.0cos1.0tx周期和初相;(2) 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s2t解:(1) 将 与 比较后可得:.t tAxcos振幅 A 0.10m,角频率 ,初相 0.25 ,则周期 ,频

5、率1s0s1.0/2THz/Tv(2) 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分别为stm107.25.04co1.02tx -1s4.sind/ tv-222 92cxa9-13 有一弹簧, 当其下端挂一质量为 m 的物体时, 伸长量为 9.8 10-2 m若使物体上、下振动,且规定向下为正方向(1) 当 t 0 时,物体在平衡位置上方 8.0 10-2 处,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求运动方程(2) 当 t 时,物体在平衡位置并以 0.6s -1 的速度向上运动,求运动方程4解 物体受力平衡时,弹性力 F 与重力 P 的大小相等,即 F mg 而此时弹簧的伸长量l 9.8 10-2m则弹簧的劲度系数 k F l

6、 mg l系统作简谐运动的角频率为1s0lgk/(1) 设系统平衡时,物体所在处为坐标原点,向下为 x 轴正向由初始条件 t 0 时,x 10 8.0 10-2 m、v 10 0 可得振幅 ;应用旋转m10822102./vA矢量法可确定初相 图( a)则运动方程为1tcos0.821x(2)t 时,x 20 0、v 20 0.6 s -1 ,同理可得; 图( b)则运动方程为m1062202./vA2/5tcos1.62x第十章问题:10-1 什么是波动?波动与振动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叫波动。振动是指一个质点的运动,波动是指介质内大量质点参与的集体振动的运动形式。波动是振

7、动状态的传播,或者说是振动相位的传播。联系 :振动是波动的原因,波动是振动的结果;有波动必然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波动的性质、频率和振幅与振源相同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振动,是单个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波动,是介质中大量质点依次的集体振动力的来源不同 产生振动的回复力,可以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各种性质的力提供;而引起波动的力,则总是联系介质中各质点的弹力 运动性质不同 各质点的振动,是变加速运动;而波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传播距离与时间成正比10-3 机械波的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四个量中:(1)在同一介质中,哪些量是不变的? (2)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哪些量是不变的? 答:1

8、)在同一介质中,波速是不变的,频率不变,周期不变,波长也不变。 2)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变,周期不变;但波速改变,波长改变。10-4 平面简谐波动方程 y=Acosw(t-x/u)中,x/u 表示什么,如果写成y=Acos(wt-wx/u+).wx/u 又表示什么?解:x/u 表示波以 u 的速度传了 x 的距离所用的时间,5 表示初始的相位,就是余弦函数的初始的一个角度,wx/u 是以 u 的速度传了 x 的距离后,产生的相位差,其中 w 是波的振动频率10-5 波形曲线与振动曲线有什么不同? 答:波形曲线是描述空间任意某点处质元在任意时刻的位移,即位移为空间位置和时间的函

9、数形式。振动曲线是描述确定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0-10 波的干涉的产生条件是什么?若两波源所发出的波的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不同,则它们在空间叠加时,加强和减弱是否稳定?两波的相干条件:两波源具有:1)相同的频率;2)相同的振动方向;3)恒定的相位差补充条件:强度相差不太大;频率不同,就不会有恒定的相位差,加强和减弱不会稳定.习题:10-7 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的波动方程为 (1) 求波的振m52cos0xy幅、波速、频率及波长;(2) 求绳上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 3) 分别画出 t 1s 和 t 2 s 时的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 x 1.0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并讨论其与波形图的

10、不同解 (1) 将已知波动方程表示为 m5.2/.cos0.xty与一般表达式 比较,可得0sutAy/21,.,.uA则 m0.2/,Hz25./ vuv(2) 绳上质点的振动速度 1sm./5.2sin.0d/ xttyv则: 1max7(3) t 1 和 t 2 时的波形方程分别为:5cos02xy波形图如图(a)所示x 1.0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m.2cos0.ty振动图线如图(b)所示6波形图与振动图虽在图形上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表示某确定时刻波线上所有质点的位移情况,而后者则表示某确定位置的一个质点,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0-8 波源作简谐运动,其运动方程为 ,它所

11、形成的波形以mtcos2401.43y30 -1 的速度沿一直线传播(1) 求波的周期及波长;(2) 写出波动方程解 (1) 由已知的运动方程可知,质点振动的角频率 根据分析中所述,1s波的周期就是振动的周期,故有: s103.8/2T波长为:uT 0.25 (2)将已知的波源运动方程与简谐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比较后可得 A 4.0 10-3m, 0 0 故以波源为原点,沿 x 轴正向传播的波的波动方程为1s4m82co./3xtutAy10-10 波源作简谐运动,周期为 0.02,若该振动以 100m -1 的速度沿直线传播,设t 0 时,波源处的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求:(1) 距波源

12、 15.0 和 5.0 m 两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和初相;(2) 距波源为 16.0 m 和 17.0m 的两质点间的相位差解 (1) 由题给条件 ,可得1s0s20uT,.;m/1当 t 0 时,波源质点经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因而由旋转矢量法可得该质点的初相为0 2(或 32)若以波源为坐标原点,则波动方程为/10cosx/tAy距波源为 x1 15.0 m 和 x2 5.0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分别为75.t10cos21Ay它们的初相分别为 10 15.5 和 10 5.5 (若波源初相取 03/2,则初相 10 13.5 , 10 3.5)(2) 距波源 16.0m 和 17.0 m 两

13、点间的相位差/211x10-14 一平面简谐波,波长为 12 m,沿 Ox 轴负向传播图( a)所示为 x 1.0 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求此波的波动方程解 由图(a)可知质点振动的振幅 A 0.40 ,t 0 时位于 x 1.0 m 处的质点在 A/2 处并向 Oy 轴正向移动据此作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b),从图中可知 又3/0由图(a)可知,t 5 s 时,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由图( b)可看出 t 5 6,因而得角频率 (/6) s-1 由上述特征量可写出 x 1.0 m 处质点的运动方程为m360.4cosyt将波速 及 x1.0 m 代入波动方程的一般形式1s0.2/Tu中,并与

14、上述 x 1.0 m 处的运动方程作比较,可得 0 cosxtAy 2,则波动方程为 210/60.4st第十一章问题:811-1 如本题图所示,有两盏钠光灯,发出波长相同的光,照射到点 P,问能否产生干涉?为什么?如果只用一盏钠光灯,并用墨纸盖住钠光灯的中部,使A、B 两部分的光同时照射到点 P,问能否产生干涉?为什么?答:都不能产生干涉。钠光灯属于普通光源,光源中大量原子或分子是各自相互独立地发出一个个波列,它们的发射是偶然的,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同一时刻,各原子或分子所发出的光,即使波长、频率相同,相位和振动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此外,由于原子或分子的发光是间歇的,当它们发出一个波列后

15、,要间隔若干时间才能再发出第二个波列。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原子,它先后所发出的波列的相位和振动方向也很难相同。所以,两盏独立的钠光灯或一盏钠光灯上不同部分发出的光一般不会产生干涉。11-13 劈尖干涉中两相邻条纹间的距离相等,为什么牛顿环干涉中两相邻条纹间的距离不相等?如果要相等,对透镜应作怎样的处理?答:因为劈尖的两个面都是平面,因此产生相同光程差(也即高度变化)对应的位置变化是相同的,故劈尖干涉中条纹间距是相等的。而产生牛顿的两个面一个是平面,一个是球面,因此产生相同光程差(也即高度变化)对应的位置变化是不同的,牛顿环的条纹间距是不等的。11-15 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有何异同?答:衍射:光线

16、照射到物体边沿后通过散射继续在空间发射的现象。原理:如果采用单色平行光,则衍射后将产生干涉结果。相干波在空间某处相遇后,因位相不同,相互之间产生干涉作用,引起相互加强或减弱的物理现象。衍射的条件,一是相干波,二是光栅。 衍射的结果是产生明暗相间的衍射花纹,代表着衍射方向(角度)和强度。干涉为两波重叠时组成新合成波的现象。原理:两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相向行进而重叠时,重叠范围内介质的质点同时受到两个波的作用。若波的振幅不大,此时重叠范围内介质质点的振动位移等于各别波动所造成位移的矢量和,称为波的重叠原理。(光波传播时也有干涉现象,但是这时没有介质中的质点受作用)同相:若两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抵

17、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同相。反相:若两波之一的波峰与另一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反相。两波交会后的 波形和行进速度,不会因为曾经重叠而发生变化。光线垂直于一条狭缝而通过,眼睛沿着那条光线的方向去看,能看到七色光,这叫光的衍射,干涉是如同衍射一样,不过是用多条狭缝而已。习题:11-6 三个偏振片 P1 、P 2 与 P3 堆叠在一起,P 1 与 P3 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P 2 与 P1 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为 45,强度为 I0 的自然光入射于偏振片 P1 ,并依次透过偏振片P1 、P 2 与 P3 ,则通过三个偏振片后的光强为( C )(A) I0/16 (B) 3I0/8

18、 (C) I0/8 (D) I0/411-9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波长 546.1 nm 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距离9d300mm测得中央明纹两侧的两个第五级明条纹的间距为 12.2mm,求双缝间的距离解 双缝干涉在屏上形成的条纹是上下对称且等间隔的如果设两明纹间隔为 x,则由中央明纹两侧第五级明纹间距 x5 x -5 10x 可求出 x再由公式 x dd 即可求出双缝间距 d根据分析:x (x 5 x -5)/10 1.2210 -3 m双缝间距: d dx 1.34 10 -4 m11-12 一双缝装置的一个缝被折射率为 1.40 的薄玻璃片所遮盖,另一个缝被折射率为1.70 的薄玻璃片

19、所遮盖在玻璃片插入以后,屏上原来中央极大的所在点,现变为第五级明纹假定 480nm,且两玻璃片厚度均为 d,求 d 值分析:在不加介质片之前,两相干光均在空气中传播,它们到达屏上任一点 P 的光程差由其几何路程差决定,对于点 O,光程差 0,故点 O 处为中央明纹,其余条纹相对点 O 对称分布而在插入介质片后,虽然两相干光在两介质薄片中的几何路程相同,但光程却不同,对于点 O,0,故点 O 不再是中央明纹,整个条纹发生平移这时,干涉条纹空间分布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光程差的变化因此,对于屏上某点 P(明纹或暗纹位置),只要计算出插入介质片前后光程差的变化,即可知道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插入介质前的光程

20、差 1 r 1 r 2 k 1 (对应 k1 级明纹),插入介质后的光程差 2 (n 11)d r 1 (n 2 1)d r 2 k 2 (对应 k2 级明纹)光程差的变化量为2 1 (n 2 n 1 )d (k 2 k 1 )式中(k 2 k 1 )可以理解为移过点 P 的条纹数(本题为 5)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两介质片插入前后,对于原中央明纹所在点 O,有51212将有关数据代入可得m08512.nd11-24 如图所示,狭缝的宽度 b 0.60 mm,透镜焦距 f 0.40m ,有一与狭缝平行的屏放置在透镜焦平面处若以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狭缝,则在屏上离点 O 为 x 1.4 mm 处的点

21、 P,看到的是衍射明条纹试求:(1) 该入射光的波长;(2) 点 P 条纹的级数;(3) 从点 P 看来对该光波而言,狭缝处的波阵面可作半波带的数目分析 单缝衍射中的明纹条件为 ,在观察点 P 确定(即 确定)后,1sinkb由于 k 只能取整数值,故满足上式的 只可取若干不连续的值,对照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可确定入射光波长的取值此外,如点 P 处的明纹级次为 k,则狭缝处的波阵面可以划分的半波带数目为(2k 1),它们都与观察点 P 有关, 越大,可以划分的半波带数目也越大解 (1) 透镜到屏的距离为 d,由于 d b,对点 P 而言,有 根据单缝衍dxsin10射明纹条件 ,有21sinkb2

22、1kdx将 b、d(df)、x 的值代入,并考虑可见光波长的上、下限值,有 27nm760544axaxin .,k时因 k 只能取整数值,故在可见光范围内只允许有 k 和 k ,它们所对应的入射光波长分别为 2 466.7 nm 和 1 600 nm(2) 点 P 的条纹级次随入射光波长而异,当 1 600 nm 时,k 3;当 2 466.7 nm时,k 4(3) 当 1 600 nm 时,k ,半波带数目为(2k 1) 7;当 2 466.7 nm时,k 4,半波带数目为 9第十二章问题:12-5 为什么说温度具有统计意义?讲一个分子具有多少温度,行吗? 解 气体的温度是气体分子平均平动

23、动能的量度,气体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平动动能越大;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越大,分子热运动的程度越激烈。因此,可以说温度是表征大量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宏观物理量,是对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平均结果。对于个别分子而言,它的动能可能大于气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也可能小于平均平动动能,对于个别分子,说它的温度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12-7 速率分布函数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试说明下列各式的物理意义:)(vf解 速率分布函数 表示气体分子速率处于 v 附近单位速率区间的概率。)(vf11(1)表示分子运动速率在 vv+dv 间的概率; (2)表示分子运动速率在 vv+dv 间的分子数;(3)表示分子运动速率在 间的概

24、率;(4)表示分子运动速率在 间的分子数。12-17 气体内产生迁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量迁移?从气体动理论的观点来看,迁移现象是怎样实现的?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碰撞在迁移现象中起什么作用?解 当气体处于非平衡态时,即气体内或各部分的温度不等,或各部分压强不等,或气层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气体内会产生迁移现象。迁移量有能量、质量与动量。从气体动理论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来完成。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引起分子间发生碰撞,在碰撞过程中来实现分子间动量、能量的交换。习题:12-4 已知 n 为单位体积的分子数, f()为 Maxwell 速率分布函数,则 nf()d表示( B )A 速率 附

25、近,d 区间内的分子数B 单位体积内速率在 -+d 区间内的分子数C 速率 附近,d 区间内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D 单位时间内碰到单位器壁上,速率在 - +d 区间内的分子数12-6 在湖面下 50.0m 深处(温度为 ) ,有一个体积为 的空气4.0C 531.0m泡升到湖面上来. 若湖面的温度为 ,求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取大气压17为 )501.3Pap解:空气泡在湖面下 50.0m 深处时, 35110.,2mVKTPaghP5301 3.603.510. 气泡到达湖面时, aPKT22.,9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得:21V3535122 1029.610.790.36mVTP 121

26、2-7 氧气瓶的容积为 ,其中氧气的压强为 ,氧气厂规定23.10m71.30Pa压强降到 时,就应重新充气,以免经常洗瓶 . 某小型吹玻璃车间平均61.0Pa每天用去 在 压强下的氧气,问一瓶氧气能用多少天?(设使345.用过程中温度不变)解:设氧气瓶的容积为 ,使用过程的温度 保持不变3201.mVT使用前氧气瓶中,氧气的压强为 Pa70.,根据克拉帕龙方程 得:nRTP使用前氧气瓶中,氧气的摩尔数为 V01,氧气压强降到 时,氧气瓶中,氧气的摩尔数为a6210., RTVPn02,所以能用的氧气摩尔数为 21021, PRTVn平均每天用去氧气的摩尔数 P3,故一瓶氧气能用的天数为 5.

27、910.4032., 563103 VnN12-10 2.010-2kg 氢气装在 4.010-3 m3 的容器内,当容器内的压强为 3.90105Pa 时,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多大?解 由分析知氢气的温度 ,则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12-11 温度为 0和 100时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各为多少?欲使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等于 1eV,气体的温度需多高? 解: 5.65 J, 7.72 J1231kT21032kT21013第十三章问题:13-1 从增加内能来说,作功和传递热量是等效的,但又如何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差异呢?答: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做功是机械能转化成内能,能

28、的形式改变。13-2 一系统能否吸收热量,仅使其内能变化?一系统能否吸收热量,而不使其内能变化?答:系统可以吸收热量,仅使其内能变化当系统不对外界做功,外界也不对物体做功时就是只使它的内能变化一系统可以吸收热量,而不使其内能变化如果系统吸热时,同时对外做功 ,则它的内能可能不变13-10 1kg 空气,开始时温度为 0,如果吸收 4180J 的热量,问:(1)在体积不变时, (2)在压力不变时,内能增加各为多少?哪种情况温度升高较多?解:在等压过程中,内能的增量为:在等压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增加内能,另一部分还要用于对外作功,所以在以上两过程中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等体过程的内能增量大

29、,温度升高较多。习题:13 5 一台工作于温度分别为 327 和 27 的高温热源与低温源之间的卡诺热机,每经历一个循环吸热 2 000 J,则对外作功( B )(A) 2 000J (B) 1 000J (C) 4 000J (D) 500J13 8 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空气,开始在状态 A,其压强为 2.0105Pa,体积为 2.0 103 m3 ,沿直线 AB 变化到状态 B 后,压强变为 1.0 105Pa,体积变为 3.0 103 m3 ,求此过程中气体所作的功.解 S ABCD 1/2(BC AD)CD14故 W 150 J13 11 0.1kg 的水蒸气自 120 加热升温到 14

30、0,问 (1) 在等体过程中;(2) 在等压过程中,各吸收了多少热量? 根据实验测定,已知水蒸气的摩尔定压热容 Cp,m 36.21Jmol -1K-1,摩尔定容热容 CV,m 27.82Jmol -1K-1.解 (1) 在等体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J10.3mV,VTCMEQ(2) 在等压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J.4d312p,p 13 13 一压强为 1.0 105Pa,体积为 1.0103 m3的氧气自 0加热到 100 .问:(1) 当压强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当体积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2) 在等压或等体过程中各作了多少功?解 1 根据题给初态条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ol104./21

31、RTVpMmv氧气的摩尔定压热容 ,摩尔定容热容 .C7mp, RC25mV,(1) 求 Qp 、 QV等压过程氧气(系统)吸热 J1.28d12mp,p TEv等体过程氧气(系统)吸热 5.912V,VC(2) 按分析中的两种方法求作功值解 2 利用公式 求解.在等压过程中, ,则得pWd TRMmVpWddJ63d21pTRMm而在等体过程中,因气体的体积不变,故作功为 0V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Q E W 求解.氧气的内能变化为J5912mV,TCEQ由于在(1) 中已求出 Qp 与 QV ,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在等压过程、等体过程中所作的功分别为 J6.3pW0VE1513 18 如

32、图所示,使 1mol 氧气(1) 由 A 等温地变到 B;(2) 由 A 等体地变到 C,再由C 等压地变到 B.试分别计算氧气所作的功和吸收的热量.解 (1) 沿 AB 作等温膨胀的过程中,系统作功 J107.2/ln/ln31 ABABAB VpVRTMmW由分析可知在等温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QAB WAB2.77 10 3(2) 沿 A 到 C 再到 B 的过程中系统作功和吸热分别为WACB WAC WCB WCB pC (VB VC )2.010 3QACB WACB2.010 3 13 21 1mol 氢气在温度为 300,体积为 0.025m3 的状态下,经过(1)等压膨胀,(

33、2)等温膨胀,(3)绝热膨胀.气体的体积都变为原来的两倍.试分别计算这三种过程中氢气对外作的功以及吸收的热量.解 (1) 等压膨胀 J1049.23ABABAp RTVTVWv7.83,mpmpp CEQv16(2) 等温膨胀 J1073.2ln/ARTVWCTvln对等温过程 E0,所以 3WQ(3) 绝热膨胀TD TA (VA VD ) 1 300 (0.5) 0.4227.4对绝热过程 ,则有aJ105.253, DADAmVa TRTCEWv13 25 一卡诺热机的低温热源温度为 7,效率为 40,若要将其效率提高到 50,问高温热源的温度需提高多少?解 设高温热源的温度分别为 、 ,则有1T, 12/T 2/其中 T2 为低温热源温度.由上述两式可得高温热源需提高的温度为 K3.9121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