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选修知识归纳.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5312866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知识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知识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知识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知识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选修知识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二乙段(一)班 陈维书第 1 课 走向民主政治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 政治上: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贵族对平民进行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直接原因) 。2、 经济上:改革是雅典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动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3、 外部环境:领邦经济和军事实力超过雅典,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4、 个人贡献:公元前 594 年任执政官。5、 直接目的:化解社会矛盾。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二、内容1、 经济领域:颁布“解负令” 。目的:化解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内容: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土地回归平民手中,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的保障。贵族

2、土地兼并受到制约。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的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 鼓励发展工商业:目的:增强城邦的经济实力内容: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作用: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同时有利于提高雅典在贸易中的竞争力。3、 政治上:财产等级制。目的:改变贵族权利分配原则,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内容:P8 表格,财产与权利作用:打破了贵族凭借血统和门第享有政治特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提高政治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这是有条件的平等,而不是普遍的平等。财产等级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4、 改革国家的政

3、权机构:目的:进步打破贵族的政权内容: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作用: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三、结果: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四、梭伦改革的特点: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六、意义:积极 1、经济上促进了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家实力,为雅典的振兴和富强开辟了道路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牢固基础。3、深远影响: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梭伦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

4、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表现: 梭伦以洞庭者的身份和折中的方案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贵族也因利益受损心生厌恨。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依然存在。第二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 变法前夕时代背景1、 政治:周王氏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兴起。2、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3、 思想:百家争鸣变法前的秦国: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客观原因:秦穆公称霸西戎但落后于中原主观原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商鞅:变法精神(说服秦孝公、舌战群儒、南门徙木)二、 变法内容1、 军事

5、: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具体内容: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享有世袭的爵位。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作用:打破了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建立什伍组织 具体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作用: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2、 经济:废井田,奖励耕织 注(井田制实质:奴隶社会国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废除井田制,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凡是努力耕织,科免除其徭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

6、家要被罚作官奴,首倡重农抑商。作用: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有利于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统一度量衡3、 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具体内容:商鞅新法把秦划分 41 县,各县令由国君任免。作用: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 轻罪重刑4、 思想文化领域具体内容:商鞅采取焚烧诗书的措施。三、商鞅变法的特点1、核心内容:农战奖励耕织、以法治国。2、全面彻底。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实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四、历史作用积极:1、不但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制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7、。2、对后世的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 2000 多年封建经济的主要经济政策。局限性:3、A、推行严型峻法和文化高压导致暴政。 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一、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 北宋初期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三冗”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2、 北宋以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3、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的失败,提供了经验教训

8、4、 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5、宋神宗的支持二、变法内容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1、 理财:青苗法:具体内容: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低息贷借给农民,收成之后农民再按 20%到 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同时贷款有最高限额。作用: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具体内容: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所需费用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作用: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时,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作用:扩大耕地面积保障灌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均输法:就近供应。作用:减少政府的财政支

9、出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田亩的多少平均收税。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的收入市易法:设立市场交易机构。作用:控制市场交易秩序,促进商品交流,增加财政收入。总的评价: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限制商人、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2、 整顿军队保甲法:具体内容:规定农户十家为一保,接受训练。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兵源,提高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保马法:具体内容: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开支。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的基本单位,固定训练士兵。作用:提高了军事训练,使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3、 文化教育改革改革科举制:改内容、糊名制、三级考试

10、。作用: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恩荫制: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整顿太学:培养能适应改革所需的人才。作用:有利于教育发展,扩大了选拔人才的途径。三、 结果1、 宋神宗去世,司马光等逐渐废除王安石的全部变法,变法失败。2、 失败的原因: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富商的反对。执行不当,用人不善,危害百姓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导致了树敌太多。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四、评价积极性:取得一定的成效。表现在: 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积 1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值得学习。 3局限性: 性质:它

11、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1目的: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负担依然严重(它 2既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理念与措施脱离实际)五、启示:1、改革应顺应历史的潮流。2、要坚定改革的信心。3、改革措施要得当,注重用人,改革要切合实际。第四课 欧洲宗教改革一、 背景1、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社会根源)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上: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的发展2、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3、 目的:建立民族国家发展相适应的“民族教会”或者“廉价教会” 。二、 主要事件1、 德国:马

12、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因:A、根本原因:天主教腐朽的统治阻碍德国的生产发展B、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卷”标志:1517 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内容:A、信仰得救。作用:否定了教皇的权威B、全体信徒皆教士。作用:追求地位的平等C、信仰的唯一根源是圣经D、建立民族教会(王权高于教权)意义:2、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背景:A、马丁路德的影响 B、文艺复兴的推动主要内容:A、圣经至上;信仰得救先定论;建立神权共和国影响: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宗,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教会组织相当严密有力,使得很快传播。3、 英国哼利八世宗

13、教改革背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了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导火线离婚案教皇拒绝内容:亨利八世通过至尊法案特点: 英国宗教改革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 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1 2影响: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出现清教运动。三、 天主教的应对措施(阅读部分)1、 教会的纯洁运动2、 宗教宽容政策四、 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1、 性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2、 影响:政治上: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定的发展。经济上:夺取了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

14、: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为欧洲走向现代化社会创造了条件。第五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 背景1、幕府统治严重阻碍日本社会发展政治上:幕府体制和等级森严(实质封建统治)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对外关系: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日本经济缓慢发展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西方殖民者入侵,民族危机加深4、西学的传播 5、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明治政府建立后,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表示了改革的决心。目的:巩固天皇统治。二、内容1、政治上:废番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政府宣布;“四民平等” ,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作用:民治政

15、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定的基础。2、经济领域农业: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工业:实行殖产兴业(应用国家政权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家资金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大力扶持和发展资本主义)第一阶段:民治政府成立之初。方式:A、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B、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C、派遣使节团历访欧美。D、创办国营“模范工厂”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第二阶段:时间到 19 世纪 80 年代初。方式:a、扶植私人企业(低廉出售、无偿赠与)b、派遣留学生设立高等教育机构作用: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

16、了工业化德物质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经过 30 年,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3、文化教育:文明开化教育: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思想:福泽谕吉是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对启蒙思想的传播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的西方化4、法制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性质:代表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专制主义性质特点:民主形式、天皇专制、神权色彩评价: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它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5、 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进行武士道教育、创办军事院校三、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积极性:明治维新

17、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经济上:经过置产兴业,日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了工业的经济化。政治上:倒幕运动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实现了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上:传统文化和习俗被打破,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对国际影响上: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局限性:经济上: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军事上:狭隘的民族主义,很早就开始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治上:藩阀以天皇的名义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得到民主权利。思想上:推行

18、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第六课 戊戌变法一、背景1、国际: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2、国内:直接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传播,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二、过程1、维新思想的兴起:维新思想的传播主要内容: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传播西学传播方式:A、创办学堂、聚徒讲学B、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参考附页)C、上书皇帝,恳求变法公车上书 。意义:“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从此,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D、创立报刊

19、,传播维新思想E、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强学会(团体) ,保国会(政党)F、展开论战作用:介绍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2、高潮:百日新政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列强瓜分中国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变法标志: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内容与作用(参考附页)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评价:积极作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参考附页) 局限性:变法没有涉及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变法内容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

20、群众3、变法的结局:戊戌政变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三、维新运动的评价1、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意义:积极:维新思想史爱国的,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思想还是进步的,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完成品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局限性:变法没有涉及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变法内容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群众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