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312560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天津卷)(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文科综合共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历史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1.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 A 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

3、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 不合,故 D 项排除。【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

4、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2.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5、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 ”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 权力集中专断 ”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不合题意主旨,故 D 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 13 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

6、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3. 16 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 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 ,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16 世纪 ”“19 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 19

7、 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 B 项正确。进化论在 19 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 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 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 D 项排除。【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4. 1830 年,剑桥大学

8、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A. 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B. 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C. 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D. 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答案】D【解析】依据“ 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 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并不能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故 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 业余科研传统” 日益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而 1830 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9、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有优势,故 B 项排除;“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合,故 C 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科研产生危机感,出现材料中现象,故 D 项正确。【名师点晴】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欧美各国纷纷开展工业革命,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此题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出现、不断扩张、重视科研便于提高生产力等内容,通过英国与欧美其他后起之国的比较,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力,试题没有直接考查,而是通过比较,逆向考查工业革命

10、的影响,有难度,有深度。5.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 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

11、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 B 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 C 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 ”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 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

12、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6.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

13、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 项不是主要原因,故 D项排除。【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

14、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7. 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 1848 年,文中提到, “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A. 它预见到了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B. 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C.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 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

15、论断并不是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 A 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 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 ”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 D 项正确。【名师点晴】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今日

16、已经 170 周年。 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本题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 170 周年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8. 1930 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 33 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

17、战。当时这种措施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A. B. C. D. 【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中时间信息可得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是在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期间通过的,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和关税战,导致国际贸易萎缩,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影响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贸易战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 A、B、D 项排除。 【名师点晴】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是

18、美国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试图以高关税壁垒保护美国市场,使之免于外国竞争的法案,实则是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增加关税,不但没有缓解经济危机,还在客观上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大。【试题分析】试题以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为背景,考查美国在处理经济危机时的措施,依然不回避热点内容,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应考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找出热点与历史的切入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分析。9. “(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A. B. C.

19、D.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 1931 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地点均不合题意,故 A、B、C 项排除。【名师点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这里就是江西的瑞金。10.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

20、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 年 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名师点晴】世界银行成立于 1945 年,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 年 5月,中国在世界银行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1. 中国共产党分别于 1956、1969、1982、1992 年召开第

21、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 10 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A. B. C. D. 【答案】B.【名师点晴】党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会议,试题主要考查对历次会议核心内容的准确认识。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对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九大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使“文化

22、大革命 ”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中共十 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二大 而奋斗的纲领,审议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十四大中国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 3 题,共 56 分。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

23、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

24、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 ,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

25、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的“ 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 ”“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

26、,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既脆弱又顽强” ,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 “脆弱” 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 “顽强” 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 的意思,即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信息可知国家的重视, “意味着国家的一

27、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反映了过渡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 “农业本身受到重压 ”、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名师点晴】本题以农业为核心内容,与三农相关,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三农问题,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 2050 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需要关注一些长效热点,如三农问题等。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

28、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 (1895 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

29、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

30、”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等信息

31、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 年”“1918 年”,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 (1918 年) ”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 ”,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

32、际。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4. 2015 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 ,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 5 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落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 “使战

33、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 。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材料二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 (1907 年)(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材料

34、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1947 年)(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答案】 (1)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国力进一步强盛。(2)德国完成

35、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4)答案示例:“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大战与世界战争格局的演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雅典国

36、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雅典民主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等角度分析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回顾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德国统一,势力增强,大力发展军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据此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如英国扩军备战,调整与法国、俄国的关系,组成三国协约,最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心态可根据“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分析即可;原因可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的最终结果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三是冷战,据此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可以从国际合作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