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doc

上传人:fcgy86390 文档编号:5310899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而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主要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实践证明: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知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发现问题贯穿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列出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这些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找到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一、分析综合发现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

2、。综合,就是将所研究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比如解求值题,已知:(a+b-5) 2+(a-b+7)2=0,求(a 2-b2)+(a+b)2 的值。那怎样去发现这道题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呢?首先我们将这道题分成两个部分(a+b-5) 2+(a-b+7)2=0;(a2-b2)+(a+b)2,经过分析后可以发现由得:a+b=5 a-b=-7;由 得:(a 2-b2)+(a+b)2=(a+b)(a-b)+(a+b)2,然后综合 、运用整体代入法就可求解。二、归纳演绎发现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运用归纳出的结论来解决

3、问题的方法。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演绎以归纳为基础,归纳为演绎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归纳以演绎为指导,演绎为归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得到更好了培养和提高。比如数学中的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也就是归纳发现。再运用这些公式来解决问题。这是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下面一个事例可以充分说明归纳发现的运用。给出问题:在钟面上 112 这 12 个数字中试在某些数的前面添加负号,使它们的代数和为零。过程:仅几分钟内,大部分的同学拿出了答案,少则一种,多则几种、几十种。紧接着大家交流,台上有

4、人 讲,台下不 时有人加以补充,通过交流,同学们不仅找到了许多答案,而且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1)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将 12 个数分成和相等的两组数,各组的和应为:(1 +2+3+12)=39这样在一组数的前面加上负号,则两组数的代数和为零。(2)找到一组和为 39 的数,则余下的数之和必为零。在 12 个数中,添加负号的数至少为 4 个,至多为 8 个。循着规律去寻找,大家终于得出这一问题的所有答案。这样一种教学法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类比想象发现相似思维就是从一个事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去研究和发现另一有相似性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思维需要联想,而类比的

5、方法是联想的一种重要有效的途径。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逻辑思维方法。如新概念的引人,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实践为基础,这就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实现。初中数学概念大都建立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如数与式,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类比得当,便可水到渠成,学生记忆深刻。初二学完了一元二次方程后把关于方程的概念进行类比,可发现“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和“一元高次方程” 这些概念的共同点都是“ 整式方程”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不同点就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也正是根据这一不同的次数而命名方程的,从而避免了学生将 x2-1=0 也视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错误.

6、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有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促进学生引发类似联想,向新知实行逻辑推进,让学生展开连锁的类似联想,自行获取新知。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师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填空后 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9() 93()填空后 说说商不变性质。(4)(2)2(4)(2)2填空后 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1212 3939填空后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39(3 )(9)39(3)(9)概括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得到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的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抽象概括发现抽象,即将事物中的某些规律(或事

7、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张厚度是 0.1 毫米的纸,将它 对折一次后,厚度是 20.1 毫米。问:(1)对折 2 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2)对折 20 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3)每层楼平均高为 3 米,这张纸对折 20 次后有多少层楼高?对这个问题开始时,学生热情高涨,知道折 1 次,2 次,3 次,4 次的结果,但当 纸折不下去时,也就不会做了。怎么办,有同学建议用计算器算。这是好办法,但怎样算?教师叫学生列出 1 次,2 次,3 次,4次的计算方法。学生最后形式如下:折的次数的厚

8、度(单位:毫米)1 20.1=0.22 220.1=0.43 2220.1=0.8这时教师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请大家交流意见。几分钟后有人说:我有发现连乘的“ 2”可以写成乘方的形式。教师肯定会追问:写成乘方后还有什么发现吗?经过讨论,学生回答:折 2 次是 220.1,折 3 次是 230.1,折 4次是 240.1,那么折 20 次应该是 2200.1。学生借助计算器得出结果是 10.486 米,有 3.5层楼高。有同学不相信这个结果,再去检查,肯定这个结果是正确的。这时再问:如果折 n(n 是正整数)次呢?结果是什么?回答:是 2n0.1 毫米。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抽象发现的方法还是有

9、所发现的。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因果关系发现法、逆向思维发现法等。只要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表现得轻松和乐意。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有很多,以上仅仅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几种常用、基本的途径,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更多的方法。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且不可忽 视 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进而也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当然,要实现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其它方面工作的配合,诸如,教师的备课、科研、社会 阅历、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氛围等。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捕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为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