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09842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辰区教育学会第三届“北极星杯”论文年会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宋红星南王平中心小学1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初探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它考察了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例如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各种思维品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比较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善于发现分析学生解答实际问题中的错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明确解题的步骤和要求,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实际问题时,都要坚持做到“读、找、说、算、答”五步: “读 ”就是准确地读题。 “找”就是找出条件和问题。 “说”就是说思路、说策略。 “算”就是正确

2、地列式并计算,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 “答”就是写答句。为了使学生养成习惯,课上只要讲解决实际问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二)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很多时候读题不全,不加思考就动手解答,造成错误。所以要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必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1)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每读一遍题,就在题的前边画一道,读完三遍,画出“” 。然后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分别注明和,用双横线画出问题,一边画一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我还经常检查学生是否按

3、要求去做了。2(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和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我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三)学习多种审题方法,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小明写了36 个大字,小红写了 23 个大字, ”普通提问是“小红比小明少写几个大字?”如改为“小红再写几个大字就和小明同样多了?”有的学生就不懂了。另一种灵活题是“逆向叙述题” ,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如

4、“河里有 28 只鸭,比鹅多 13 只。河里有鹅多少只?”这是道逆向性叙述的应用题,学生解答困难。由于课本中大多数题是顺向叙述的题目,学生解题时由于受到思维定势影响,对逆向结构题仍用顺向结构题的思维习惯进行列式计算为(28+13=)41(只)而失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1、实物演示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都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必要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教学“苹果有 5 个,梨有 4 个。3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苹果和梨的图片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5、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确定算法。又如,我还常用一摞本子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把铅笔演示“用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2、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如:上面说的“小红再写几个大字就和小明同样多了?”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就是“小红比小明少写几个大字?” 。又如:“买来苹果和梨子各 8 筐, ”就是“苹果有 8 筐, ”“梨子有 8 筐” 。3、画图展现结构。如:有 4 袋苹果,每袋 6 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这个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场景,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把它表现出来吗?这是一个无声的外化过程。然后

6、再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形,说出思维的全过程。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际问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旨在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的很好,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也可自主选择合适的例子。例如:小朋友们去春游,汽车可以坐 45 人,已经上车 30 人,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学生已有了坐车的经验,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了。4又如:“小红买一支钢笔 8 元,营业员找给她 5 元,小红付了多少钱?有学生误解为:8-5=3(元) ,这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问:你买过东西吗?3 元钱可以买 8 元的钢笔吗?学生就会

7、知错就改,讨论得出:用了的钱+找回的钱=付出的钱。(四)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学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还剩” “走掉”等就用减法,看到“比多”就用“加法” , “比少”就用“减法” ,看到“倍”就用“乘法”等,学生根本不去认真读题,不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结果导致错误百出。如“小刚看一本故事书,看了 30 页,还剩 10 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由于学生不认真分析题意及数量关系,见到“还剩”这个字眼,就用减法计算,故错解为(30-10=)20(页) 。又如“有 4 盒面包,每盒 5 个。一共有多少个面包?”学生看到“一共”这个词,想也不想就列式为:4+5=9。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总之,对于小学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5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