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论坛发言材料之一建立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势在必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万建中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打造文化精品。北京市文化精品的打造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北京最大的魅力除了是伟大的首都以外,就是她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就北京市而言,打造文化精品需要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在市一级层面,文化精品的打造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海淀区应该抓住机遇,以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契机,寻求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空白点,率先打造具有全市乃至全国规模和效应的文化品牌。海淀非物质
2、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就是这样一个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展示中心。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现状2006 年 1 月份,市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 20061 号),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做出了明确规定, “要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场地进行展示和保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展示中心。 ” 目前,北京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有了大体思路,分为市和区 2 县两级。市一级的,目前主要是首都图书馆和首都博物馆。首都图书馆设立的北京地方文献部,主要是侧重对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首都博物馆也设立了专门的展柜
3、,侧重民俗实物类的展示。另外,区一级的博物馆中已形成规模的是北京东岳庙民俗博物馆,将征集到的实物集中展示北京地区民风民俗,但场地狭小,难成规模;朝阳区文化馆也引入了“(文化)馆中(的博物)馆” 的办馆思路,在馆内公共区域收藏和展示了一批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展示都是临时性,没有固定的场所。海淀区每年春节期间的庙会活动、山后四镇民间花会踩街活动、非遗宣传日活动、非遗展示展演周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总体而言,北京市包括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保护仍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数字化和虚拟空间的呈现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成果。二、建立展示中心的必要性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
4、京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北京方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杂技、民间游戏、民间礼仪、风俗习惯、各种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民间艺术等等,都有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的成果。但没有集中固定展示的独立场馆。现有的一些展示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而且展示仅是局部的,缺乏整体效应,没有真正达到宣传和利用的应有水平, 3 保护的措施也不甚科学。这种低水平的保护与首都的文化地位是不相称的。就海淀区而言,拥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1 项,市级
5、非物质文化遗产 27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 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和传统美术等全部十个非遗类别,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分散在各地,没有得到集中展示和利用。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非物资文化遗产已经看不到了,将它们恢复起来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一些老艺人还健在,应该通过他们的口述及时记录下来,加以归类并妥善保管。许多非物资文化传统濒临灭绝,但还有丰富的资料(图片、文字、实物、影像等等)遗传下来,对这些资料加以搜集、整理,并且系统、全面地加以保存,就必须
6、要有专门的陈列馆。首都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一个和首都博物馆相对应的,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心。北京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为此,在海淀建设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文物的展示已比较充分,而非 4 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还刚刚起步。海淀率先建立一座全市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便获得了非
7、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先机,并取得全市非物质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引领地位,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伴随展示中心的建立,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心将移至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海淀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三、建立展示中心的具体设想在海淀区,建立一座专门的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保存的场馆。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创新科技园区的前沿成果,将电子数字技术和模拟系统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保护乃至研究,以多种形式保护和展示首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动慢、虚拟空间、影像、录音、文字、图片、实物、现场表演等等,通过声、光、电等媒体把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的、集中的、全面的展示给世人,依据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形态,将调查、搜集、整理、保存、展示和研究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利用的作用。这是一座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展示中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科学化开辟一条崭新的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一个成功的个案和样板。该项目设计的具体目标是,利用已经收回的蓝锭厂小学(永山宅院,修复面积约 2000 平方米),构建一座专门供无形文化遗产电子化和直观化呈现的场馆,可将全市各民族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资料、实物及声像制品纳入馆中展览;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之成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举办传统手工艺表演、非遗知识讲座、收徒传艺等多种文化活动, 5 促
9、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集展示和研究为一体,使之成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研究中心;能够举办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将汇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一些工艺产品参展,开展商品销售,接洽订货活动,以推动传统技艺及相关产业发展,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总之,展示中心的建立,能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为促进海淀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崛起,产生重要作用。将北京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在一个空间里,可以系统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真正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实魅力。建设人文北京已成为一个奋斗目标。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
10、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2012 年 1 月,北京市海淀区委召开了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关于率先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海淀的科技创新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果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立起来了,肯定是人文北京一个靓丽的窗口,成为文化创新的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精品。 6 论坛发言材料之二打造皇家园林旅游品牌推动海淀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国特种设备研究院检验室主任 鄂立军海淀区拥有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旅游特色资源。清代形成的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被称为“集天下胜景于一地,汇古建绝艺于京华”
11、, 以其宏大的 规模、精湛的技 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艺术、人文信息,对世界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海淀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皇家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高端为引领发展皇家园林旅游已被北京市规划为“ 十二五” 时期海淀区旅游 发展重点方向之一。自去年开始的“ 皇家园林旅游节” 已 进入第二届。 “2012 皇家园林旅游节” 更是将进 一步整合区域旅游 资源,将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以更丰富的内容充实活动,以期形成持久的品牌号召力作为目标。但是如今的“皇家园林旅游 节” 仍然是传统 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活动,游客仍然
12、是传统的游园观赏,偶有互动交流,并不能深入领略皇家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从旅游经济上看,仍然是以门票收入为主,游客白天潮水似的来了,到了黄昏的时候,又潮水似的都退走了。从公布的数据看, “首届皇家园林旅游节” 从 7 2011 年 5 月 19 日到 6 月 17 日共接待游客 162.22 万人,同比增长 12%,旅游收入实现 3686.68 万元,同比增长 10%。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如何寻求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空间的“ 契合点”, 探索皇家园林文化的保 护 、传承、发展的途径上,在深度开发海淀区皇家园林旅游资源上,我们认为还大有文章可做。近年来,旅游业出现了以山水实景演出为代
13、表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这些项目成功地将游客留了下来,并带动了旅游景区的夜间游览、休闲等其它项目的发展,扩展了游览时间和功能。 对游客来说,以前看到的景观和文化,两者是分裂的,而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诞生,将景观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的旅游产品。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出现使得游客不再是纯粹的观光客。在对景观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之后,演艺项目为他们进一步深入当地文化提供了可能。短短一两个小时,可以将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文化传统,进行密集的符号化展示,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含量,令游客印象深刻。目前国内主要有六种大型旅游演艺类产品模式,如以桂林印象 刘三姐 为代表的山水实景类、以深圳世界之窗的创世
14、纪为代表的景区综艺类、以杭州宋城宋城千古情为代表的巡游类、以丽江丽水金沙为代表的剧院类、以昆明云南映象为代表的各地巡演加驻场表演类、以西安唐乐宫仿唐乐舞为代表的宴舞类。其中以天然的真实景观作为舞台或者背景的山水实景演出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旅游演艺产品。大型旅游演艺项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依托旅游和演艺 8 文化,综合了大型山水实景和现代多媒体声光与舞台技术,以情景歌舞为演出形式,以彰显历史文化或地域民俗为目标诉求的文化演出,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形式,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既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又使得大众百姓在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素养。山水
15、实景演出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利益是其生存的根本,为实现其良好的经济利益,就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与艺术自身发展的双重规律,艺术产品生产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求,采取适当的市场运作方式,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才能获得观众的接受、市场的认可。目前,山水实景演出已然在国内形成一股热潮,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积极筹备山水实景演出剧目,以期拉动旅游消费,提升景区知名度。著名的有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 ”实景主题演出项目,如印象 刘三姐 、印象雪山、 印象 西湖 、印象武隆等等。举例来说, 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斥资 1.35 亿元,打造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 东京梦华,演出以 8 首游客耳熟能详的宋词贯穿,让人领略
16、千年之前大宋文明的深厚魅力。该演出去年已经实现盈利,演出收入 2000 多万元,占清明上河园全年总收入的 20%,观众人次平均每场超过 700 人,平均每场收入超过 10 万元。2011 年, 清明上河园游客接待量达 162.36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 1.05 亿元,进入中国景区亿元俱乐部。海淀凭借其 800 多年的“造园史” 博采世界园林精 华,创造了西山皇家山水园林之美。有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有饱览湖山之胜的颐和园,以及峰峦叠嶂、水木清华的香山都荟萃于此。 9 在这里每一处都积淀了深厚独特的皇家文化。我们建议:依托 圆明园、 颐和园、香山公园等皇家园林资源,凭借其
17、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方兴未艾的高科技实景舞台技术,打造出具有海淀皇家园林文化特色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塑造海淀皇家园林旅游经典品牌,使海淀旅游呈现“一日二潮” 现象既有“日潮 ”又有“夜潮”。在华灯初上的夜晚吸引众多游客 观光欣赏皇家园林文化演艺,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进而为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以及世界城市建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有分析认为,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山水实景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把政府的先导性投资、综合扶持与企业投入的优质资本、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把文艺工作者的原创剧目及运作经验与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起来;把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
18、、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当然,在当前全国的实景剧热潮中,也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研究和总结,如有些节目文化内涵不深、未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有些演出地并非热点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有限缺乏客源,有些节目克隆复制过多内容雷同等。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指出, “实景演出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需要看游客规模、气候条件、民族文化、名导效应、艺术创新、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等各方面的条件是否成熟。 ”演出的品质、个性是成功的关键。海淀的“三山五园 ”融 汇着中国上千年的 历史、文化、艺术和 10 人文,任何一处都
19、不缺乏文化内涵,例如香山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传说;表现劳动人民运用聪明才智兴建清漪园和重建颐和园的传说;表现颐和园帝王宫廷生活的传说;圆明园流传的传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古代劳动者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圆明园的故事。二是反映清朝宫廷内部争权夺利、朝廷腐败无能的故事。三是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击英法联军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整编得当、演绎合理,必能造就出一台引人入胜的充分体现皇家园林文化的大戏。而北京的文化氛围和水准必能创造出国际水准的节目。考虑北京气候条件,为延长演出时间,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建议演出最好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山水实景与高科技的虚幻现实相结合形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
20、海淀在全国高科技领军的实力,把海淀 800 年皇家园林建设的历史底蕴和当今海淀高新技术领导者的地位通过艺术的冲击力融合贯通,向游客展示了海淀源远流长的历史、蓬勃发展的现在和光明灿烂的未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海淀、热爱海淀,为海淀的发展添砖加瓦。论坛发言材料之三 11 促进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胥悦红一、文化创意产业当前的形势与海淀区的现状党的十七大做出“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战略部署以来,一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浪迅速席卷全国,势不可挡。各地纷纷大兴土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上马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的
21、大好迹象。前不久,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颁布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决定,明确将文化产业提升到“ 国民经济 支柱性产业” 的高度。在中央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各地再次掀起文化产业建设的热潮, “做大做强” 的口号声不绝于耳。乘着这股东风,海淀近年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也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不斐的成就。海淀区政府先后发布了海淀区建设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 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09-2011、海淀区文化创意积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规划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2010 年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 2290 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 41.2%,上缴税金 121 亿元,占全市的 48.1
22、%。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799.3 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 47.08%,稳居首位。文化创意企业总数 3,2 万家,规模以上企业 2840 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 37.9%。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设计服务业、图书出版业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和增加 12 值总额占了海淀文化创意产业 90%的比重。2011 年 1-8 月,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 184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8%;实现税金 98 亿元,同比增长 24.8%;从业人员数 38.8 万,同比增长 10.4%。从地区 GDP 占比数据来看,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 的比重达到 2
23、8.8%,远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海淀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首都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无疑文化产业成为政策与资本的“新宠” 。 但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不等于大跃进,在这种高调高速的发展过程中,若把握不好,会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在“大跃进 ”式的发展中偏离轨道,事实上,全国范围的一些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如不加以扭转,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总体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当前的状况,结合海淀区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1.众多热钱涌入的不差钱局面带来文化产业的躁动式发展。2008 年金融危机对许多行业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似乎文
24、化产业格外开恩,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被各领域的各路投资者看好。大量资本和热钱蜂拥文化产业,既有政府的大力投入,也有民间资本的汹涌澎湃,保守的银行资本也在为文化产业打气,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十二五 ”期间将向文化 产业提供逾 2000 亿元的融资支持。截至 2011 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 630 多亿元,为 3300 多户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截至 2011 年 10 月,中国银行对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 255.8 亿 13 元。2011 文化产业投资井喷投融资总规模 397 亿,为历年之最。占 20062011 年文化产业投融资总规模的 6
25、1.51%。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也纷纷成立,2012 年 2 月 1 日发布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 年多个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整体基金规模超过 300 亿元。2011 年 7 月,我国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规模达 200 亿元。根据人民网披露的数据,至 2012年初,全国共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111 只,资金总规模超过 1330亿元。其中 2011 年 1-11 月间设立的基金数量达 47 只,占总数的 42.34%,资金规模达 554.2 亿元,占基金总规模的 40.9%。“目前文化产业基金已经走向了一个困局。近年来,海淀区每年拿出1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
26、发展。自 2009 年以来,已经累计有 219 个项目获得支持。2011 年,海淀区设立 1 亿元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辖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海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借鉴中关村经验,2012 年,该区还将引进股权投资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助推海淀区文化产业发展。钱太多,好的项目相对太少,时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明显的资金堆积和文化投机的特征,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许多企业投身文化产业,是借文化之名和政策东风圈地牟利。甚至以文化产业园区的方式,变相低价圈地流入房地产,与文化实质脱离。在一些政府为主导的项目中,如果盈利模式不明确,土地就成了最吸引企业的地方。调查中,一位投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
27、负责人这样说:“ 文化产业项目我全 赔了也无所谓,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现在都不批了,借文化产业我还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后地的增值,都能让我赚够。 ”。甚至很多 资本甚至并未搞清楚 14 文化产业是什么,就开始投钱。 ”“而这些热钱,又在这些行业中,制造着新的泡沫。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运作,但是发展文化产业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盲目投入、一哄而上就能繁荣的。需要安静下来回归有内涵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状态,要谨防唯利是图,投资盲目化,告别躁动式发展。 2.一轰而上、风起云涌的圈地运动造成诸多产业园区有名无实。从“文化 创意产业 ”这个名词诞生的那天起,我 们就赋予了这个产业过多的经
28、济色彩,加之媒体的吹捧,诸如“朝阳产业” 、“21世纪最后的暴利蛋糕” ,文化创意产业沦为争相热炒的概念和政绩工程追逐的新目标。文化属于典型的创意产业,应是有着一定人文诉求、符合大众口味,具有品质感和时代感的意识形态内容。在欧美,文化产业并没有短期投机发展的历史实践,而更多依赖时间积淀和市场竞争。不论是迪斯尼、好莱坞的商业运作,还是欧美的流行文化、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都非一时铺天盖地的产业园“ 圈地运 动” 所能成就的。 时下中国的文化 产业发展,有着太过显著的资金堆积和文化投机特征,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因为政策和资本双动因,更加剧了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纷纷上马,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演变成轰轰烈烈的
29、“圈地运动” 。全国各地灾难性的“人造景观热“,大规模兴建诸如非物 质文化遗产文化园、民俗文化园、主题公园等文化工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对文物的粗放利用则无异于破坏。长期以来单纯依赖 GDP 增长的发展模式让许多官员依然按照发展传统产业的思路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很多人看来,要把“文化创意”这个“隐性”产业演变为“ 显性” 产业 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建造规 模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 15 地,并吸引企业入驻。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地方政府带头,给出各种优惠政策,先把企业引来、园区建起来再说。而在国外几乎没有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园,都是自然聚集而成。 “量大质不高”是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特征,即园
30、区不少、产值不大、企业不多。甚至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一片区域或者某栋楼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多,就叫某种园区。 ”例如:某栋楼有 20 多家租户是从事传媒行业,就挂个牌称为“传媒园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众多个“印刷 设计园区 ”、“广告设计园区”出现的原因。还有一种园区,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在里面开展的却多是餐饮、服装、体育用品,使园区变了味道。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官方承认的是1300 个,但实际上可能远远不止这些,与其相对应的是盈利难的现状。最近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时表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
31、已逾万家,其中,仅上海市市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有 100 多个,北京市市级的有30 个,区级至少上百个。另据报道,山东有 40 余处省级产业基地,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下 30 个,深圳已建、在建和规划待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不下 54 个。在这上万个文化产业园区中, “真正能实现产业 集聚效应的却凤毛麟角,只有不到 5%”。园区占地面积不小(一些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以平方公里为单位进行跑马圈地),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投入与产出形成鲜明的反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影视基地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80%处于 16 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 5%的影视基
32、地可以实现盈利。据悉,上海目前授牌的、未授牌的文化产业园区总共约有 300 家,数量不少,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缺乏特色、多头管理、恶性竞争。海淀区也规划了重点发展和重点关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如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含中关村西区、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时尚大道)、中关村软件园(含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清华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含玉泉慧谷园)、罗豪斯创意产业基地、768 创意园、北太平庄地区影视制作产业集聚带、学院路及周边沿线的动漫游戏设计产业带、以中华世纪坛为中心的媒体内容制作产业带、魏公
33、村和白石桥地区的创意人才培训与表演艺术产业带、甘家口地区的工业与城市设计产业带、颐和园、圆明园皇家园林文化旅游和艺术创作集聚带、成府路沿线的创意时尚生活带等。通过整合资源,海淀区正逐步形成以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中关村软件园、北太平庄数字影视基地、768 创意设计基地等为代表的、 “一道五园三基地” 的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这些园区目前看来有的已经初见成效,如 768 创意园、中央新影动漫文化城、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海淀文化创意大道。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将科技、文化与智力等北京、中关村的特有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仅核心区就聚集企业近百家,2011年成功申报实知识产权 130 余项,解决近千人就
34、业,其中大专以上学历 800 余人。园区致力于多媒体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打 17 造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关键要素的聚集。 “文化创意大道”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桥西昆玉河畔延伸至西山脚下,以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为起点,聚集了包括中关村多媒体创意产业园、马奈草地、坦博艺术中心、中间建筑、创意北京等多个文化创意项目,在现有文化创意项目自然聚集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规划建设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但还有些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是按照现有的单一业态形态进行命名,不同程度上存在园区的功能较弱、园区建设存在同质化竞争、盈利模式单一的现象。3.缺乏内容动力和人才引擎、后劲不足
35、的文化产业发展泡沫隐忧。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有些文化产业园区缺乏内容,没有魅力,又不按产业链形式来做, “由于急于求成,有特色、有内容的少之又少。 ”照此发展下去,文化 产业园区就有可能变成一个“ 空壳 ”, 这不仅造成土地、资金的巨大浪费还会带来结构性泡沫。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文化产业报告称之为“一种与经济领域同样性质的GDP 挂帅和增长主义倾向导致的虚胖”。可以预见,未来 5-10 年中国将有一大批只见建筑、不见产业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人才和文化内容是其核心资源。创意人才好比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创意内容好比提供动力的燃料,没有
36、引擎和提供有效动力的燃料,文化创意产业就没有后劲。所以, “文化产业园要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其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和内容,而不是楼房。如果把产业园理解为盖楼,收取租金,就是舍本求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传统产业,不能以工业化的思维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8 必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内容产业的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文化产业发展的泡沫问题,表面上看似是求快、盲目、投机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发展思路和模式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内容的关注并不够,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在挂羊头卖狗肉。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专门人才的不足、人才结构失衡、不匹配和培养不接轨等
37、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缺乏市场化的发展环境,加上特殊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人才与从业的教育与培育机制,缺乏真正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政府需要从转变产业运行模式和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完善现有的工作。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1.英国的做法。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但政府的作用不是去大力建设所谓的创意产业园区,而是从国家层面塑造和提升创意产业形象和挖掘创意产业潜力,从地方层面与艺术机构合作成立各种非营利性的专业组织,对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指导。为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对创意产业进
38、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创意产业教育培训、创意产业个人扶持及创意生活提倡。同时,政府为企业和个人搭建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积极支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业者,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服务平台主要通过非政府性的 CIDA(创意产业发展局)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推动、协调创意产业发展。为保护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英国专利局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并设立了一个独立的 19 知识产权网站,提供使用者和创作者关于版权、商标、专利及设计等信息促进资讯的自由流通。2.美国的做法。创意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版权产业” 。美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英国
39、,它更重视自由和市场,政府更多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自由竞争政策,刺激创意产业发展。首先,营造完善的金融投资环境,联邦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杆方式” ,以 “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多方主体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使得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地方政府、企业、文化团体、外商投资、私人捐赠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其次,美国重视应用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和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文化管理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全美有 30 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文化管理人才。再次,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 专利
40、法、 商标法、 版权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美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3.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我国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略显迟缓,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2002 年以后,台湾当局的“文建会” 、“经济 部”、 “台北故 宫” 和“工业局” 等部门针对不同类型之文化创意产业,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信息整合、财务资助、空间提供、产学合作接口、营销推广、租税减免等,陆续推出了整合机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台湾也仿照过去科学园区的成功模式建立“文化 创意产业园区,,让相关产业工作者在其中交流资源与信息。与内地有所不同的是,台湾的 20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不多,且各
41、自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其重点是为民间和各个企业或者创新型人才搭建平台,对推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纵观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无一例外都将创意内容的挖掘和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源。与此同时,政府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政策引导者和资源整合平台搭建者的角色。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样需要正本清源,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质,理清政府和企业、个人的关系,创新产业制度环境,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更有希望。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内容建设的建议1.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认识。思想观念上要由高度重视向深入认识迈进。现在
42、从上到下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已经足够,但是由于这个领域从理论知识层面来认识,不单纯是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甚至还关乎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金融学、心理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民族学、建筑科学等工程领域。从行业运行层面来看,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的分类,又涉及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 9 大类行业。这样一个呈现出跨界应用的多元交叉的领域,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全面认识和把握,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发展中完善认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文化产业在区域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
43、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 21 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其他产业的发展更多主要围绕技术和经济领域,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关注技术和经济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社会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只是从产业内部和产业自身去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存在认识的局限性,不利于工作方向和工作全局的把握,政府要做到正确把舵,就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观念,而建立“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的观念,或“文化融入经济和提升经济”的观念。例如,对文化地产的错误理解就是借助文化概念或者文化活动搭台的文化地产形态;实际上,真正的文化地产应该是以文化
44、设计和文化生态的营造来创造真正的地产价值提升空间的。文化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另外还要充分认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许多工作是文化产业之外的文化事业发展。2.立足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做好顶层设计。建议聘请有人文知识分子介入的高端文化战略家群体,为政府宏观规划管理文化产业提供学术和艺术支撑。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首先是如何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其次是文化如何为经济社会转型注入新的动力;第三是文化如何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高度。为此,应首先明确战略定位问题。文化产业园区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一定要经过战略分析来制定。好的战略定位,将会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其次是核心项目的
45、确立。文化产业园区解决的是文化产业企业集聚问题,但是如果核心项目不能确立,产业集聚就有困难。确立核心项目,应从国家文化产业 22 发展全局出发,紧密结合海淀的优势资源,按照国际先进观念和方法,建设中国的高水平文化产业园区。为了避免园区发展进入误区,真正的文化产业园区不能简单照搬和模仿成功的案例,缺乏高水准规划,最终因为缺乏特色导致严重的同质化和经营困难,进而失去竞争力。而应以产业链的形态进行集聚而非同类型产业的集聚,园区产业孵化功能的体现是由服务、投资、运营顾问构成的协作模式。一个好的园区,至少要为入驻企业做好 4 个方面的服务: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经营咨询服务、高效灵活的金融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
46、。 ”有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企业不论规模,只要带着好创意入园,园区就可提供条件帮助其转化为产品;有了经营咨询服务,企业就可以专心研发,避开不擅长的经营领域;有了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担保基金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才能放手一搏、做大做强;有了知识产权保护,一家企业难以完成的维权工作,就可以由园区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出面解决。其次,要立足内容产业的发展驱动其他产业发展。以文化内容来提升文化制造业的附加价值,是发挥海淀文化产业驱动力的必要条件。例如,海淀拥有独特优势的软件产业和游戏产业可以带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宽带服务的发展;动漫和会展产业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影视、卡通形象可以促进玩具和文具的
47、规模化开发和价值提升,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新闻出版可以带动印刷业,体育娱乐带动场馆、体育设备、广告、球衣和各类消费品行业的发展;散布全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文化主题园区的发展。此外,优质高端的教育资源可以带动咨询业、各种中介组织和服务业的发展。 23 第三,海淀的文化产业要想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除了要追求经济利益以外,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发挥产业本身的特色,担负起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宣扬真善美等普世价值的责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总之,只有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立足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做好系统科学的顶层规划,才能建立海淀文化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避免产业同构、恶性
48、竞争及错误配制资源造成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为海淀未来的发展布好局。3.加大对中小内容企业的投入。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分为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衍生产品和一般制造业等 3 大部分。目前,“ 文化内容革命 “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大规模地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资源数字化是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国际性信息技术集团和文化传媒集团早已开始着手整合世界各国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开发新的世界市场做好准备;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49、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享有。1999 年,在芬兰倡议下,欧盟国家开始启动一项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名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 ,文化遗产 数字化被确定为基础性内容。我国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因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1996 年)可以说动手并不晚,但直至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家发展战略,还没有将其 24 上升为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深层危机。中国文化资源关系到对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占有,这块市场也为他们觑觎已久。1999 年,美国大片木兰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文化资源已经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我国许多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如敦煌洞窟壁画、故宫、陕西兵马俑等在“假日经济“的高峰中,大量游人参观的压力下“不堪重负“,为此,2000 年美国的基金会就开始与我商谈“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同年,日本信息技术企业加速了与我国故宫博物院关于建立数字化多媒体网上故宫博物院的谈判进程。这两件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