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形式;2、了解两点间距离公式应用中数形结合的思想;3、让学生感受信息化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与帮助。二、教学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三、教学难点两点间距离公式应用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四、学情分析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向量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本次教学中,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以简单的回顾和推导为主。五、教学工具电子书包、几何画板、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思考:在 两直角边与坐标轴平行,则ABC的长度是多少? 的长度又是多少?|,| |设计意图:在学
2、生已有的基础上,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或是回顾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论:若 , ,则 。),(1yxA),(2yB2121)()(yxAB2、应用示例例 1、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 , , ,试判断这个三角形),3(),()7,(C的形状.双边活动:教师使用几何画板描点作图,学生根据图形观察作出猜想,并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学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并巩固两点间距离的公式。解:由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以得到 ,52AC, ,52AB104C所以 ,即三角形是以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B例 2、若点 ,点 ,且点 在 轴上。)3,(A),5(Px(1)求 的最小值;P(2)求 的最大值。B双边活动:学生作图,并探讨问题,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与直观展示。设计意图:学生能将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结合起来,并能进一步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形式。(1)作点 关于 轴的对称点 ,连接 交 轴于点 ,则 的最B BAxPBA小值为 ,在 轴上任取异于点 的点A P代数: ,22)5(3)1(xxP换为 的最小值.2)(xf变式:求 的最大值.26042xx.21)5(3)() xf几何意义:在 轴上的动点 到定点 的距离与到定点 的,xP)3,(A)1,5(B距离之差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