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ILINJIAOYU 04/2009吉林教育高校科研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历经了近年来的高速扩张之后 ,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 作为一所地方性涉海类高等院校 , 服务地方经济 , 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我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 对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对工程类专业的基本要求 。 同时随着院级大类招生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大类招生的优势突显 , 而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实验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我校在专业大类招生及大类培养上积极探索 , 目前已在理科海洋技术各专业率先采用大类招生培养 , 而
2、海洋工程类各专业也具有良好的大类招生条件 。 在此背景下 , 尝试建立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一方面为海洋工程大类的培养奠定基础 , 另一方面对海洋工程特色建设起到有益的补充 。一 、 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指导思想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现有三个专业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 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 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 省级重点专业 , 具有鲜明的海洋工程特色 , 是我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 。 在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中 , 是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龙头 , 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两翼协调发展 。 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
3、业均是以结构设计为核心 , 特别在临港工程 、 海洋工程方面具有很好的结合点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也是以船舶设备和船舶环境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 因此三个专业具备进行海洋工程大类培养的条件 , 在构建具有海洋工程特色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上具有很好的相通性和互补性 。 学院在“十一五 ” 期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 “创新 、 创特 、 创优 ” 的“三创 ” 理念 , 紧紧围绕船舶与临港工业 , 改造专业 、 学科发展方向 , 努力开展海洋工程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 突显海洋工程特色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 教育部于 2006年 11 月正式启动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
4、, 在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 浙江大学等 7 所部属重点大学进行试点 , 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 、 课程体系 、 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 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 , 探索教学理念 、 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 。 作为我校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工科学院之一 , 开展海洋工程大类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目前在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 , 尚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 。 现有的研究多数是从某一个局部出发 , 研究某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 实施面和受益面较窄 , 而海洋工程专业大类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各相关院校均未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 。 本文从
5、建立海洋工程大类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入手 , 发掘具有实质性的创新实验项目 , 通过有效的机制 , 把好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质量关 , 重在 “创新 ” 二字 , 重在培育创新性的思想 、 理念 , 以规范建设推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 , 构建完整的保障体系 , 保障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 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工程专业大类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二 、 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实验体系构建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 既要有具体的突出海洋工程特色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内容 ,又要有相应的政策性保障措施 , 还要有符合学生培养规律的运行机制 , 本文将我院在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总
6、结为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 多层次的海洋工程大类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在船舶与海洋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实验的基础上 , 以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为背景 ,建立了三级实验教学体系 , 即 “专业基础实验 设计性 、 综合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 ” 教学体系 3。 开展设计性 、 综合性 、创新性实验申报与认定制度 , 突出海洋工程特色 , 建立海洋工程技术创新性实验教学开展的长效体制 , 确保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 ,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兴趣 , 加深对海洋工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创新性实验项目是三级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顶端 , 2007 年起 ,
7、在充分利用我院现有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 , 学院深入挖掘具有海洋工程特色的创新性实验项目 ,确立了与专业知识体系相适应的 , 能突显创新能力培养且具有鲜明海洋工程特色的两个实验项目 , 分别是海砂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的试验研究和游艇在波浪中动力响应试验方案的设计研究 , 充分体现了我院的海洋工程特色 。(二 ) 多模式发展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 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相结合的方式 , 确保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 我院各专业在近年的实践中采取了多模式结合的方式 ,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导师制与创新性实验教
8、学方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通过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 , 我院现已建立起创新性实验导师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性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 。 具体实施中可以由导师发布创新性实验指南 ,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 , 学生也可以自主申报创新性实验 , 然后由指派导师进行辅导 。 创新性实验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 目前已确立的两项创新性实验仍均为导师指南项目 , 下一步将随着导师制的运行 , 尽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 。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 李强 施骞 孙仲健摘 要 : 通过对学院所属三个工科专业进行创新型实验整体规划 , 结合我校
9、的海洋特色 , 从实验体系 、 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上对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型实验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 建立了创新型实验学分 , 开展了创新型实验项目立项 , 形成了具有海洋工程特色的系列化 、 多层次 、 多模式 、 开放式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 为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海洋工程大类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支撑平台 。关键词 : 创新实验 大类培养 海洋工程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6JILINJIAOYU 04/2009吉林教育 高校科研2.创新性实验与科研项目 、 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建设 : 在各类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中 , 结合创新性实验 , 积极推动具有海洋工程特色的科研项目
10、申报 ; 同时结合现有的几项国家级 、 省级学科竞赛活动 , 主动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与竞赛接轨 。 如目前学院组织的 “科技活动周 ”, “校级学生科研立项 ”, 以及省科技厅的 “新苗计划 ” 科研项目申报等 。3.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毕业论文改革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本科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监控的对象之一 , 而目前的毕业论文工作由于受到毕业生就业的冲击 , 质量有所下滑 。 通过建立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相结合的体制 , 可以有效加强毕业论文的改革和投入 , 有助于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 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 , 在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提前的同时 , 使得学
11、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更加贴近工程实践 , 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 , 研究问题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因此创新性实验体系建设中大力鼓励创新实验项目与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相结合 。 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与杨帆集团合作成立 “海之帆 ” 船舶设计研究所 , 土木工程实验室与舟山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合作成立舟山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岩土测试中心 , 由指导教师带队 , 建立了学生设计与测试队伍 , 将创新性实验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 创新性实验项目效果分析与考
12、核对立项的创新型实验项目实行跟踪调查 , 检验创新性实验效果 , 建立反馈机制 , 促进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改进与提高 , 已初步形成创新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创新实验一方面注重加强实验过程管理 , 另一方面对于实验结果的创新性也有一定要求 , 因此采用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 其中实验成果的创新性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 但也允许失败 ,因此成果并不是唯一指标 。三 、 构建海洋工程大类创新实验体系的保障措施创新性实验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 , 要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 必须配套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 , 在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性实验体系建设的同时 , 提高学生对创新性实验的认识
13、。(一 ) 设立创新学分 , 建立创新性学习的良好氛围创新性实验立项及创新学分 4: 结合学校推行的大比例选修课学分制培养计划的制订 , 我院对现有三个专业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优化 , 并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创新实验学分 ,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增加了新船型主动设计试验 、 船体结构主动设计试验 、 船型对阻力影响的数值试验和高速船波浪中动力响应试验四个创新性实验 , 共 8 个学分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增加了建筑设备创新性实验 , 2 个学分 , 土木工程专业增加了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 , 1 个学分 , 培养计划的修订 , 使创
14、新性实验工作常态化 ,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主选取创新性实验 , 争取创新实验学分 。 同时随着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工作的开展 ,2007 年我院有两个与海洋工程相关的创新性实验立项 , 开创了创新型实验的新局面 , 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氛围 。(二 ) 转变实验室建设思路 , 保障创新性实验的教学条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发展与实验室建设密切相关 , 要保障创新性实验的可持续发展 , 必须大力改进实验室的条件建设 。 由于传统实验所需的实验室条件已基本可以满足本科教学工作 ,今后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将调整方向 , 向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方向转变 , 结合我院的海洋工程特色建设 , 近年来我院在实验室建设中
15、大力保障特色实验条件建设 , 实验台套数不必多 , 重在“有 ”, 不在 “多 ”, 为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 )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 , 提高创新实验教育能力创新实验的开展要求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 而在类似我校这样一所地方性院校 , 在专职实验教学队伍配置较少的情况下 , 因此充分挖掘和调动专业教师投身创新实验教学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 。 我院为确保创新实验的开展 , 确保创新实验教学能力 , 采取了课程组的建设方案 , 以相近课程组成课程组 , 课程组除负责课程建设外 , 还须对课程相关实验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 将创新实验项目建设也纳入课程组的工作中
16、。 每个课程组 35 名教师组成 ,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验项目的研讨活动 , 从而确保了实验教学质量 。(四 ) 建立激励机制 , 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为配合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创新实验课程的开展 , 我院对实验室运行机制加以了改革 , 建立了面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创新实验室运行办法 。 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 实验内容可由学生自己设计 。 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实验室部分管理工作 , 实验室在学生中择扰选拔了学生助理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 , 保障了实验室向全院开放 。 同时增加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相关的配套政策及激励机制 , 鼓励教职工开展创新性实验工作 。综上所述 , 在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中 , 从培养学生的综
17、合创新能力出发 , 形成了多层次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 , 以创新性实验体系为核心 , 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 , 由基础训练到综合性 、 设计性 , 再到创新性 、 研究性的过渡 。 通过深度挖掘专业主干课程 , 以主干系列课程为切入点 ,结合海洋工程特色 , 系列化创新性实验体系 , 使学生培养过程形成连续性 , 实现创新人才的全过程培养 。 同时加强创新实验体系的保障制度的建设 , 为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海洋工程创新性人才提供支撑平台 。 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 , 具有海洋工程特色的创新型实验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基金项目 :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立项项目 (Y200720), 浙江海洋学院校级教改重点项目 。)参考文献 :1 聂丽等 .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2007, 26 (4): 126-128.2 朱 高 峰 . 创新与工程教育 J . 高 等 工 程 教 育 研 究 ,2007, 1: 1-4.3 王国强 , 傅承新 . 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06, 1: 125-128.4 刘方 , 刁虎欣 , 张金红 . 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探索和实践 J .中国大学教学 , 2007, 5: 82-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