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戊戌变法的失败(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答案 C解析 变法必然会触及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各省官员抵制新政的原因:一是官员本身是封建顽固派,二是若推行新政可能会招致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影响自己的利益。2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答案 B解析
2、“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 B 项正确。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答案 B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 “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倚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4对戊
3、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答案 B解析 A、C、D 三项均是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的角度上考查。B 项在题干中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另外该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D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答案 C解析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之所以不敢从根本上触
4、动封建制度,关键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变法中,为了保证其他变法法令的通过和执行,他们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619 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 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A BC D答案 A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钱穆中国历代政
5、治得失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2)材料二
6、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 (1)君主立宪。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不足之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2)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3)促进民族觉醒,起到思想启蒙作用。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摘自康有
7、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指 1895 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 使戊戌政变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摘自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分别怎样?(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 (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4)不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实行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