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66597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跟踪训练(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跟踪训练(二)一、选择题1 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 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 ,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 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 ”材料本质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解析:“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没有强调农业的季节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播种施肥要讲时宜 ”“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等内容都强调了“因时制宜” ,但没有说明其本质,故 B 项错误;氾胜之书等各种著

2、作对农时的记载和分析,从本质上讲服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 C 项正确;“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故 D 项错误。答案:C2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本草纲目中记载, “玉蜀黍(玉米) 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到了乾隆二十三年, “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D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玉米的种植。材料反映的是玉米在明代种植面积小,在清代普遍种植,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无关,故 A 项排除;清代随着赋役制度改革,人头税被废除,导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

3、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玉米易种植,且产量高,故答案为 B 项;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中国是在明代中后期,乾隆时期主要是内患,故 C 项排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 D 项排除。答案:B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夏商周到宋元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中国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

4、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发展,故 A 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并未体现夏商周、宋元的称谓,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赋役制度指的是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题意无关,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农民的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故 D 项错误。答案:A4在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以及墟、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A专业性市镇广泛兴起B商业开始突破空间限制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城乡市场管理混乱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提及的墟市、草市等主要出现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反映出当时农村

5、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 C 项。答案:C5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 三尺有三寸也。加轸 (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 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即方便上下车 )。 ”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当时制车过程中的行业内部分工,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车与冶铁技术进步的关系,故C 项错

6、误;材料中制车有着严格的尺寸,采用标准化生产, “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 ,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故 D 项正确。答案:D6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解析:材料中统一向郡国征收贡赋的做法不能削弱封国,因而也不能起到解决封国对中央威胁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并非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专卖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统一向郡国征

7、收贡赋然后出卖获取利润的做法与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关,故 C项错误;材料中统一向郡国征收贡赋然后出卖获取利润的做法,与私商争利,压缩了商人的经营空间,因而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 D 项正确。答案:D7唐代中后期, “波斯锦” “胡锦” “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纥衣装回纥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解析:根据材料“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回纥衣装回纥马” ,唐代中后期思想开放,受少数民族和境

8、外影响,生活趋向多元,故 A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服饰衣料的交流,故 D 项错误。答案:A 8 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 “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 ”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B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C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D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解析:材料反映出景德镇工匠在烧制瓷器时的精心,不能反映出景德镇瓷

9、器的烧制经常“徒劳罔功” ,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景德镇烧制瓷器的艰难,不是赞美瓷器的精美,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烧制瓷器的技术难以操控,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烧制瓷器艰难,工匠需要十分精心,才能烧制成功,故 D 项正确。答案:D9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解析:题目中并未体现大量经济作物的入市,与题意无关,故

10、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 “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 “贫民,每年数百为群” “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得出:在明朝出现了雇佣关系,但并非开始出现,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 D 项正确。答案:D10宋朝在立国之初, “首定商税则例。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凡州县小可商税,不敢专擅,动辄奏禀三司取旨行下” 。这反映出( )A政府开始重视商人的利益诉求B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高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D

11、官商共利的平衡机制已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人地位。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初制定商税,地方不得“专擅” ,防止乱收商税,这体现了宋代政府较为重视商业,结合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史实可知 B 项正确。答案:B11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解析:材料“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反

12、而说明政府对市镇并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故 A 项错误;由于市镇分布过于稠密导致市镇的衰退,而不是由商帮排他性导致的,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市镇分布过于稠密导致市镇的衰退,而不是政策,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 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故 D 项正确。答案:D12嘉靖时期,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 ”这说明明朝的“

13、海禁”政策( )A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C严重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D直接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解析:材料不涉及税收和政府财政收入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以为生理之常” ,说明明代“海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官府蒙蔽公法,而且从情理认为通商是“生理之常” ,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 “自来不绝相沿数十百年” ,说明“海禁”并未实际阻止中外的经济交流,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以为生理之常”可知,官府与商贩私下达成某种默契,并未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故 D 项错误。

14、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 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 ,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 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 ,改交子为官办,以 36 万贯铰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 125 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 。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

15、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 ,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

16、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钱荒却十分严重”得出出现“银荒”现象,根据材料一中 “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 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 ”得出银钱等货币流通不便,根据材料一中“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 ,改交子为官办”得出金融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印刷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意义,根据第一小问中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纸币便于流通,促进商品经济

17、发展,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 ”得出当时禁止民间使用白银,根据材料二中“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 ,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得出政府承认白银成为合法的货币,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小问相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可知,当时同时存在多种货币, “交子”一开始在四川地区使用,而白银也是在南方流通,因此都具有地域性,并且都是由民间使用,后来得到官府的认可。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

18、、柜坊的影响 );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相同: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环保是古人很重视的问题。 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救:即防止之意 )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 ”管子地数中记载:“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 ”管子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其中“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秦田律

19、 、刘向说苑指武 唐律 杂律等都规定不准乱砍滥伐和“禁烧”等法令。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 ,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 ,其职责包括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评述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解析:该论述题在高中教材中所涉计的并不是很多,主要结合材料进行作答;而根据材料不难推断出,材料中所流露和表达的是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然后,再结合相关材料进行逐级论证,从管仲时代起许多朝代都通过社会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文献等一系列手段来改善与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些先例也都为我们今天的环保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答案:(示例) 中国古代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管仲认识到保护山林菹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将环保问题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步,体现出“环保治国”理念。古代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对污染环境者予以严惩,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环境。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古代在环保方面的举措,对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