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273113.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273114.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3新人教版201812273115.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唱歌牧歌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273110.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唱歌牧歌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273111.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唱歌牧歌教案3新人教版201812273112.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万马奔腾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273128.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万马奔腾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273129.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万马奔腾教案3新人教版201812273130.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大漠之夜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273119.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大漠之夜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273120.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大漠之夜教案3新人教版201812273121.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玛依拉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273122.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玛依拉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273123.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玛依拉教案3新人教版201812273124.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273137.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273138.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教案3新人教版201812273139.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选听乌夏克木卡姆盐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273143.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选听乌夏克木卡姆盐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273144.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4单元选听乌夏克木卡姆盐教案3新人教版20181227314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教学目标:用热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感受青海民歌的风格。教学准备:歌曲谱例、电子琴等。教学方法:听唱法、听赏法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介绍青海,了解青海民俗。二、教学新课1、简介青海的别样风情。2、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 1)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熟悉歌曲旋律。3)分段学唱歌词。①集体朗读歌词。②听琴分段学唱歌词。4)完整演唱歌曲。教学后记: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走进青海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1《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教学内容:1、欣赏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2、欣赏由《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创作的流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欣赏,感受青海民歌的委婉、抒情的风格。教学重点与难点:比较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一、师生间相互问好师:同学们下午好!生:老师好!二、进行新课 1、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2、放映幻灯片,欣赏有关于青海的图片。 3、出示歌谱,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师: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演唱这首歌一遍,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谱唱一遍,再把歌词填进去来唱一遍。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要用抒情、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演唱歌曲)师:同学们唱的很不错,接下来老师要请 2 个女同学来分别演唱这首歌曲的一、二段,在第三、四段的时候,两个人再合起来唱,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唱啊?(学生回答)师:XX 同学,XX 同学,请认真听着老师的伴奏,把握住歌曲的节奏和速度,注意 3/4拍的强弱规律。(学生表演。 )三、欣赏流行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 。课后小结同学们,课后可以讲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改编后的流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进行比较看看。好,现在下课。1《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教学目的:一、掌握《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旋律。二、熟悉一般青海民歌的节奏。教学过程:一、介绍一般青海民歌节奏,旋律特点要求学生熟悉。二、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音乐让学生听,形成初步的印象。三、视唱歌曲:(1)板书歌曲中难点节奏,教师与学生同打。(2)打开书,试打全曲节奏,采用分组轮打、接龙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3)视唱歌曲旋律,采用小组接龙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4)如有时间,把歌词打带入其中。四、填词教学。五、练习。六、检查练习效果,查缺补漏,对学生难掌握的做重点教唱。七、全班起声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八、小结组织下课: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海民歌的基本节奏及《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了解了青海民歌基本特征,作曲家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曲背景,希望通过这节课简单的学习能让大家对新青海民歌有所了解。九、作业布置:下去把这首歌熟练,下节课检查。1《牧歌》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牧歌》的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二、了解蒙古族民歌旋律特点。三、通过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马头琴的音色及其特点。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风格,把握《牧歌》演唱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教学切入点:本课教学以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欣赏法、演示法、对比聆听法、跟唱法、教唱法、练习法、 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一)导入师:今天我要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一边思考: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唱什么?是怎么唱的?听赏《呼麦》演唱视频。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以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生讨论,师简单介绍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演唱艺术—呼麦。(二) 《牧歌》教学过渡语:同学们那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是怎样的?学生自主发言。师: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地域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从视觉上去感受蒙古民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 (多媒体出示蒙古族自然景观图、民族服饰2图和娱乐风俗图片。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蒙古民族特点。 (地域、民风、居住、服饰、生活方式、娱乐风俗等)【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民风(热情纯朴豪爽粗犷) 、服饰(长袍、颜色多彩鲜艳)、地理环境特点(天高地阔草绿羊肥) 、娱乐风俗特点(赛马、摔跤、射箭) 】(设计思路:为接下去的《牧歌》听赏创设画面情境。)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了一幅幅美丽漂亮的蒙古大草原画面。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脑海中的蒙古大草原画面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像着草原风光,并思考: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听《牧歌》 (德德玛—蒙古语)学生讨论,师引导并小结。 (赞美、抒情、宽广)听赏《牧歌》并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速度和力度?师引导,学生讨论。 (曲调悠长,速度较慢、舒缓)过渡语:同学们,在这副画卷里你听到了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倾听歌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歌词。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师引导并小结。(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蓝的天空、白云、雪白的羊群、斑斑的白银、绿草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过渡语:同学们,这么美的画卷,你是否也想像着自己站在那唱着这首美妙动听的呢?播放《牧歌》 ,多媒体出示《牧歌》歌谱 (要求学生看着歌谱跟着音乐哼唱。并记住比较难学唱的部分)师教唱旋律(学生觉得难唱的部分重点教唱) ,并要求学生注意演唱时的姿势、呼吸、换气、咬字、吐字等歌唱的方法。跟钢琴伴奏轻打着拍子全班齐唱(1—2 遍,第一遍教师只弹单旋律,第二遍可配以伴奏和声伴奏)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解决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唱歌曲,并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 。(三)了解蒙古族音乐特点及马头琴过渡语: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如今天我们学唱的《牧歌》就是典型的长调歌曲。那么蒙古长调歌曲到底有什么音乐特点呢?(出示多媒体课件填空式表格)引导学生复习《牧歌》音乐特点并填入表格3三、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收集更多蒙古族的音乐进行欣赏。1《牧歌》教案教学内容:1、唱歌教学——《牧歌》 (民歌) 。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教学目标: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3、 《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4、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 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歌曲《天堂》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二、欣赏蒙古民歌《牧歌》 。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 M 唱)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5、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下句:绿草羊群——音平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2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三、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1、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无伴奏合唱) 。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2、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 ,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3、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4、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幸福、自由的民族)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1、编一段歌词2、写一篇短文3、画一幅美图五、小结:3草原音乐之蒙古族:蒙古族民歌分“长调” 、 “短调” 。长调为散板或节奏自由; 短调为块板,节奏整齐。1《牧歌》教案教学方式本课教学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设置,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欣赏、比较、判断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牧歌“的音乐体裁以及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采用演唱、感受、对比欣赏加深对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的理解,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歌曲的学习。技术准备将歌曲图形谱、范唱、以及用打谱软件和绘图工具制作成的乐谱,用 PPT 软件制作成课件,使音乐、图片、乐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直观、简单的呈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清晰明了。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长调音乐的特点,加深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意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歌曲为切入点,从演唱、欣赏入手,通过演唱、对比欣赏、讨论、分析判断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牧歌”的起源,感受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民族调式、大跳音程、悠长的旋律、自由的节奏特点。2、体会“7”对刻画音乐形象,抒发情感的作用。3、感受“无伴奏合唱”传达出的安静中孕育波澜壮阔的意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牧歌”和无伴奏合唱的小知识。教学难点:感受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教学过程:唱旋律【阶段目标:能够看着图形谱演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将发声训练与歌曲旋律学习有机的结合,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好铺垫】1、看着柯达伊手势构唱音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视唱旋律做准备】方法:学生看着教师出示的柯达伊手势构唱音程、视唱旋律2(1)看着图形谱视唱旋律【设计意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旋律的演唱做准备】方法:学生观察老师所指的音高,进行视唱(每个音一拍)要求:速度要慢,让学生看着图谱因高的变化,尽量将唱名唱准。(2)在图形谱上标记出旋律,指图演唱【设计意图:降低试谱教学的难度,为后面歌曲学习做好铺垫】要求:按照节拍演唱旋律,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用手势提示学生的呼吸。听歌曲【阶段目标:熟悉歌曲,区分歌曲的两个乐句,为演唱、分析歌曲做好铺垫】欣赏歌曲范唱思考: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用一个词语表达歌曲带给你的感受。2、复听范唱,从题目入手,理解歌曲(1)思考:你怎样理解“牧歌”这个题目预设:学生能够说出字面意思——放牧时人们唱的歌。歌曲的意境——美丽的,描绘放牧情景的风景画。(2)介绍“牧歌”这一题材的来历公元 7 世纪,蒙古族先祖跨出额尔古纳河流域,迁徙至蒙古高原。在这里,他们基本放弃了原有的狩猎生产方式,改为以畜牧业劳动为主的生产形式,随之产生了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题材。蒙古族民歌的主要题材有:狩猎歌、牧歌、赞歌、礼俗歌、叙事歌、儿歌等。3、听老师范唱要求:区分歌曲的两个乐句唱歌曲【阶段目标: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长调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谱例与歌词的演唱,感受内蒙古长调的特点,感受“7”在歌曲中的作用,用正确的呼吸演唱歌曲】[1]、看谱例演唱歌曲旋律【设计意图:通过旋律的演唱,感受内蒙古长调的特点】(1)演唱歌曲旋律要求:注意音准以及换气的位置(2)感受旋律特点思考:看图形谱表示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进行的特点。3讨论:旋律的特点——抛物线——弧线——先高后低——大跳音程长音的运用——优美、抒情、悠长、高亢节奏的特点——舒展、悠长( 3)从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分类为长调和短调介绍:介绍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曲调紧凑,节奏正气、篇幅短小(4)判断学生判断本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可以对比欣赏一首短调歌曲《草原赞歌》[2]、演唱歌词【设计意图:通过歌词的演唱,感受歌曲刻画的音乐形象,加深对内蒙古长调特点的理解,用正确的呼吸演唱歌曲】(1)演唱歌曲要求:注意将音符时值唱满,提示换气的位置,用急吸缓呼、缓吸缓呼的气息演唱歌曲。(2)感受音乐形象:上句:旋律上行——音区较高——以“5”为中心上下回旋,旋律做波浪形进行。1《万马奔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万马奔腾》是人音版六年级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中的一首欣赏曲目,是一首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的一首马头琴独奏曲。齐• 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 、 《万马奔腾》等。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作者写了《万马奔腾》这首乐曲。至于作者有没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没有叙说。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展开更广泛的想象。 齐·宝力高 (1944~ ) 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 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 、 《万马奔腾》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2、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辨别马头琴和二胡的音色。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了解乐曲的相关知识和文化。3、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创编舞蹈动作表演《万马奔腾》。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聆听《万马奔腾》 ,抓住音乐特点,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2、教学难点使学生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激发他们喜欢蒙古族音乐的热情。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教学过程一、初始阶段:(感受)1、游戏导入(1)猜猜看,什么变了?(请出三位同学表演不同的速度、力度、音的高低)2(2)听听想想:像什么?(教师或者用双响筒、串铃发出不同的声响,想像声音像什么?)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了解变化的因素,并能从不同的体验去发现。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通过你的观察,能发现许多变化。因为我们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不同的感受,展开想像,一起来欣赏一首民族乐曲。2、板书课题:民族乐曲二、展开阶段:(鉴赏)1、初听乐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感受)设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你用什么方式记录的?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种场面?比如说:旋律速度非常快、急促。节奏紧凑、音乐中模拟了马蹄声、马铃声、马嘶鸣声……)小结: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场景。2、复听乐曲。(PPT)(认识马头琴,听辨其浑厚、悠扬的音色。并了解打击乐器的作用)设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声音有哪个民族的特色?(是哪种类型的乐器?——吹管、拉弦、打击、弹拨?有哪个民族的特点?声音听起来有什么特色?(用一些词来形容一下)小结:这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它是草原人民心中的神器。因他琴杆上雕饰有马头,因此而得名——马头琴。也是世界上唯一雕有动物的乐器。它的音色浑厚、苍凉、刚劲、悠扬、表现力丰富。3、给乐曲取名,简介作者和作品创作故事。——这是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并用马头琴演奏的一首《万马奔腾》。作者在一次赛马比赛场上,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他它的主人飞驰向前。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向终点跑去……他从马身上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民族精神,他深深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创作了这首乐曲。4、再听乐曲。PPT(认识旋律图谱,对照欣赏)设问:A、请看这幅图,你能看懂吗?(议论)——这是旋律图谱,根据音乐的起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画出的一种图形。B、对照图谱欣赏乐曲。(说说自己的感受)5、实践与活动:以四人小组,根据乐曲和自己的理解创编伴奏(用身边能发出声响的东西,但要编配的和谐、有表现力。如哪些像马蹄声、马铃声……)(1)小组展示。(2)随着音乐用打击乐器伴奏(全体)3三、结束阶段:(演感受)师:这里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这不仅有万马奔腾,更有奶茶飘香;这里有诗人、歌手、有小舞蹈家、你是哪一位?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生:……我是一位记者,我想第一时间采访大家。(1)这首乐曲为什么要叫《万马奔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2)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3)那幅图你能看明白吗?你能听着音乐画一幅吗?(4)用什么乐器演奏的?(5)为什么叫马头琴?小结: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首著名马头琴乐曲,请同学下去之后继续收集马头琴曲。收集关于马头琴的故事和知识。与大家共享!1《万马奔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并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2、聆听《万马奔腾》 ,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3、能够辨别出马头琴和其音色。教学重点1、聆听《万马奔腾》 ,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今天,让我们骑着骏马到大草原去尽情的驰骋吧!(播放课件,大屏幕出示辽阔的大草原)。2、师:同学们,在大草原奔跑了一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草原很广阔、很美。二、继续播放课件,聆听《万马奔腾》 。1、师:同学们,你们想象自己坐在大草原上,聆听这首乐曲;想象从这首乐曲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在草原上有好多马在奔跑。2、师:你能听出来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答案:马头琴,出示图片。 )3、师:你对马头琴有什么了解吗?那么,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下。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2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师:你觉得马头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呢?生:声音低、粗(师适时补充: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 。4、师: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马头琴带来的《万马奔腾》 。视频聆听(第三遍聆听) 。A、介绍作者(出示照片) 。这首马头琴曲由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 宝力高所创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课件出示:齐. 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 、 《万马奔腾》等。B、乐曲创作背景。《万马奔腾》是齐宝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者。他忘不了这匹马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对大草原的热爱、对马的热爱,写了这首乐曲。C、刚才我们聆听的是马头琴独奏,在聆听乐曲当中,你听出了作者的心声了吗?让我们再来感受马头琴乐队带来的那种奔腾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 (第四遍聆听马头琴和乐队的合奏) 。D、师:你能比较一下马头琴乐队和马头琴独奏的《万马奔腾》有什么不同呢?独奏——一气呵成。乐队——加入了引子部分。三、小结:今天和大家一起通过欣赏《万马奔腾》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请同学们下课之后继续收集马头琴曲。现在踏着轻快的脚步结束我们的草原之旅吧!(播放《万马奔腾》 )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依据《音乐课标》中的体验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聆听是很易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时,没有单纯“听” ,而是运3用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去思考,使学生听中有想、听中有画,使学生们学得自然、轻松、投入,达到聆听的目的。1《万马奔腾》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万马奔腾》 ,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2、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3、创编舞蹈动作表演《万马奔腾》 。教学重难点:1、聆听《万马奔腾》 ,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2、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创设环境:用凳子围成两层半圆圈,形似蒙古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在上课之前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我来做,你来猜》 。 (老师来跳民族舞蹈:(1)藏族舞蹈。(2)维吾尔族舞蹈《大阪城的姑娘》 。(3)蒙古族舞蹈。二、聆听《万马奔腾》1、说的不错,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为祖国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也是功不可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 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了解他们的音乐以及特有的民族乐器,咱们先来聆听一首乐曲吧!看你能听出来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告诉老师。播放乐曲(第一遍聆听) 。2、这就是由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万马奔腾》 。 3、说到马头琴,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生自由交流,师补充。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等。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三、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21、描写草原万马奔腾景象的作品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吗?2、聆听二胡曲《赛马》 。3、你喜欢哪首作品?(自由畅谈) 四、创编1、齐·宝力高用一把马头琴就可以展现万马奔腾的气势,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由创编舞蹈动作。2、表演随着音乐起舞。五、结束:1、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同学网上查找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下节课交流。2、让我们骑上自己的骏马,踩着音乐的节奏,离开教室,结束我们的草原之旅吧!1《大漠之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2、认识邵永强,了解他的生平及作品。3、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了解大漠。2、简单介绍大漠的历史文化。3、揭示欣赏曲目。思考并回答:听一听,看一看,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二、欣赏《大漠之夜》1、播放《大漠之夜》 。提问:你听过能联想到什么情景?你的心情如何?2、介绍改编的钢琴协奏曲《大漠之夜》 。出示协奏曲的概念。每听过一段,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1)聆听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呢?生:大漠上。师:这首歌就叫《大漠之夜》 。本歌曲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生:赞美大漠之美。3、初听歌曲,初步感受其音乐形象及情绪。给学生听其他的关于大漠的歌曲,分析两者的异同,畅谈你更喜欢哪部作品。教学后记:尝试着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经过认真考虑,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1《大漠之夜》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表现大漠这一主题的乐曲、歌曲、图画、诗词等艺术形式,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美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开扩艺术视野,感受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筛选、整理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课前准备:1、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大漠”的歌曲,并搜集、整理关于这种大漠的自然科学知识。2、教师要求学生搜集各种鲜大漠的知识。3、教师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关于世界各国国大漠的知识和相关图片。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要到音乐中的大漠里去畅游一番,让我们在动听的歌声中开始旅行吧!(播放《大漠之夜》 。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听一听,这歌曲中唱的是什么大漠?生:……师:你去过大漠吗?你认为大漠是怎样啊?生:……师:如果你没去过大漠,也没关系,老师这儿有照片,现在我们来看看大漠的照片。(播放大漠照片。 )师: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大漠之夜》 ,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再次播放《大漠之夜》 。 )生:……课后小结:希望同学们涉猎更多的艺术形式,开阔艺术视野,感受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带来的美的享受。1《大漠之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该音乐作品,犹如置身于大漠之夜中,欣赏着大漠之美。2、感受歌曲的风格与特点,并为歌曲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伴奏渲染气氛,进一步学习歌曲创作,完成曲调填空创作。教学重、难点:1、了解歌曲风格,进行曲调创编活动。2、聆听音乐,即兴创编舞蹈。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歌曲1、老师范唱,思考:大漠之夜美丽在什么地方?2、老师简介歌曲。3、学生边划拍边学唱歌谱。4、跟老师的伴奏哼唱歌谱。5、按节奏读歌词。6、跟伴奏演唱歌曲。7、完整演唱。三、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四、小结:1、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2、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3、大漠之夜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4、布置作业:将收集到的以大漠为题材的资料,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1《玛依拉》教案教学目标:用热情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玛依拉》 ,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教学准备:歌曲谱例、电子琴等。教学方法:听唱法、听赏法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随着音乐表演新疆舞。2、介绍新疆,了解新疆民俗。二、教学新课1、简介新疆民族风情。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种类也较多,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民歌为主。新疆各民族都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2、学唱《玛依拉》 。1)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情绪。2)熟悉歌曲旋律。①掌握三拍子强弱规律,随音乐用“lu”音哼唱。②强调力度表情记号。mp 中弱 mf 中强 渐强减弱等。3)分段学唱歌词。①集体朗读歌词。②听琴分段学唱歌词。4)完整演唱歌曲。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玛依拉1=C 3/4 【歌曲谱例】 王洛宾编曲教学后记:2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走进新疆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1《玛依拉》教案教学内容:1、欣赏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2、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教学目的及要求:1、初步了解哈萨克民族的概况,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音乐在哈萨克人民心中地位。2、通过欣赏,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的热情、高亢的风格。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比较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难点:要把握住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节奏的音乐风格,用最开心的心情完美演绎歌曲;掌握好音高,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速度。教学手段:钢琴、音像资料、音响设备及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师生间相互问好师:同学们下午好!生:老师好!二、引入课题 1、导入课题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一首很好听又很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 ,它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边听边想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同学们,你们听到这首歌表达的什么内容呢?(学生回答) 师:是呀,正如歌词中所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请几位同学回答并演唱)三、进行新课 21、开始新课师:还有很多民族的歌曲我们没学过,不过,我们会不断地了解,学唱这些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哈萨克族的一首歌曲吧。在欣赏歌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哈萨克族。新疆的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喜爱赛马摔跤的民族。哈萨克族有位美丽的姑娘玛依拉,传说她美丽活泼,善于歌唱。歌曲一开始便表现这位姑娘的明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歌声。 2、播放歌曲《玛依拉》 。师:刚才,我们不仅聆听了玛依拉动听悦耳的歌声,还看到了优美的新疆舞蹈。在歌曲一开始便表现这位姑娘的明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接下来呢,老师放几张有关于哈萨克民族的图片来给大家欣赏,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哈萨克族。3、放映幻灯片,欣赏有关于哈萨克族的图片。 4、出示歌谱,演唱歌曲《玛依拉》 。师: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边弹钢琴边演唱这首歌一遍,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谱唱一遍,再把歌词填进去来唱一遍。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要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要把握住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节奏的音乐风格,用最开心的心情完美演绎歌曲。(演唱歌曲)师:同学们唱的很不错,接下来老师要请 2 个女同学来分别演唱这首歌曲的一、二段,在第三段的时候,两个人再合起来唱,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唱啊?(学生回答)师:XX 同学,XX 同学,请认真听着老师的钢琴伴奏,把握住歌曲的节奏和速度,用最开心的心情完美演绎歌曲,注意 3/4 拍的强弱规律。(学生表演,教师以钢琴为伴奏配合。 )四、 在欣赏歌曲中进行过渡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师:相信大家已经对《玛依拉》这首歌非常熟悉了,它的曲调曲调轻盈明快,朗朗上口,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接下来咱们来欣赏另外一首新的创作歌曲,是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由著名歌唱家常思思演唱的。她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这也就加大了这首歌的难度,但也使歌曲变得更加的丰富了。3花腔是中西皆有的一种发声唱法,但西方应用更为广泛。以声调多转折、拖腔格外长为特点。大家下去可以听听电影《第五元素》中的经典唱段。2、欣赏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3、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 师:每个民族的歌曲有节奏欢快的节奏,当然也有抒情的,前面我们欣赏了两首速度欢快的歌曲,现在我们来听首哈萨克族非常著名的抒情的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 《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 “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歌曲一开始, “人们都叫我玛依拉,歌手玛依拉” ,便表现了这位姑娘开朗活泼、惹人喜爱的性格。也象大多数哈萨克民歌一样,它的后半部分有一个短小的副歌,曲调轻盈明快,把这位天真美丽的姑娘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课后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1《玛依拉》教案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 mi 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引起鼻腔、头腔共鸣。教学目的:1、学习演唱歌曲《玛依拉》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2、通过发声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3、通过发声训练,适当扩展音域,要求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玛依拉》 ,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钢琴教学过程:一、发声训练1、哼鸣训练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3、扩展音域训练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 yi 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并在 yi 的位置换开口音 yo,在气息的支持下 yo 就在 yi 的位置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成对抗,支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注意,第一个音的起音与2最后一个音都是一样的呼吸、发声状态,中间音程跨越一样保持起音状态,最后一个音要平稳保持到下一个起音。二、歌曲学习与演唱——《玛依拉》1、作品简析 《玛依拉》 ,哈萨克民歌,丁善德 1955 年编曲。 “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的帐篷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歌曲开始唱到“人们都叫我玛依拉,歌手玛依拉” ,表现出姑娘开朗活泼、若人喜爱的性格。丁善德抓住姑娘的性格特点,为之配伴奏时以八分音符贯穿始终,节奏上重音反常出现,时而第一拍,时而第二拍,或第三拍,产生出舞蹈的律动;在长长的前奏中,采用主、属双持续音,一方面模仿哈萨克的民间乐器冬不拉的演奏风格,另一方面,持续音的连续进行产生出热情欢快的气氛,都对生动地刻画姑娘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聪明机智的形象起到明显地作用。 2、艺术处理 该曲为民族歌曲类,适合民族唱法来演唱。这类歌曲的教学还是应该以美声唱法的训练做基础,根据我国民族唱法的需要加以拓展、改进。民族唱法发声的焦点稍为靠前,咽喉的打开及掩盖可以比美声唱法的稍稍收拢一点,声音更着重于面罩头腔,音色讲究亲切、清亮。 3、演唱要求 该曲节奏明快,风格明朗,演唱时应做到流畅、活泼,一气呵成,唱腔明亮、亲切、柔媚。其中第一、第二句的末音,音高为 e2,且时值有六拍。这需要足够的气息结合舒展打开得当的咽腔,才能唱得圆润、自如。歌曲中力度的变化不但多,而且变化的对比较大:p — mp — mf — f ,在演唱中要恰如其分地表现这些力度的变化,让声音具有一定的亮泽与弹性,则会赋予歌曲强大的感染力。 三、总结新课: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四、作业:掌握新疆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31《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体验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民歌的主要特点 。2、感受、体验、探究作品情绪、情感,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3、通过学习,增进对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体验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民歌的主要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教学难点:通过音乐不同的表现手段感受、体验、探究作品情绪、情感。教学准备:歌曲谱例、教学光盘等。教学方法:听赏法、讨论探究法等。课型:欣赏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随着音乐表演新疆舞。2、介绍新疆,了解新疆民俗。二、教学新课1、简介新疆民族风情。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种类也较多,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民歌为主。新疆各民族都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2、欣赏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1)介绍弦乐器的种类等(小提琴、大提琴等) 。(2)初次聆听。①讲解乐曲是作曲家陈纲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小提琴曲,描绘了塔吉克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和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②提出问题:乐曲的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分别是什么?乐曲的音乐结构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旋律怎样,有什么独特的地方?2(3)熟悉乐曲的音乐主题,试着模唱音乐主题。(4)再次聆听,学生完整听赏。(5)谈谈你听后的感受。三、课堂小结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样,这节课我们所欣赏的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和关注我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