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101217-gzs确定.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5259965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101217-gzs确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101217-gzs确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101217-gzs确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101217-gzs确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指导书101217-gzs确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土 木 工 程 专 业 综 合 实 验 指 导 书(建筑工程方向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2土木工程(房屋建筑方向)综合性教学试验目的和要求1、教学试验的目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遵循着“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线而成熟发展,要掌握这门学科,除有理论知识的武装外,还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更加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才能学得深、学的透,掌握的更牢固。结构教学试验,是土木工程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四个基本试验,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试验,应使同学们了解和初步掌握结构试验的要求及试验全过程,加强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2)通过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

2、象的观察,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论计算的比较,可使同学们对所学的结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3)通过试验,使同学们对结构试验所用仪器、仪表和设备有所了解,并初步掌握其使用原理,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科研、设计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2、试验注意事项及要求为达预期目的,必须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和试验后的分析,具体要求如下:(1)预习有关的试验技术和结构设计理论,熟悉试验指导书内容,明确试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步骤。(2)对试验采用的仪表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安装调试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使用。(3)试验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每个学生都必

3、须亲自动手,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完成试验。(4)试验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仔细观察和分析试验现象,如有异常现象,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5)严格遵守实验室有关设备仪器使用的操作规程,按照使用要求使用试验用仪表及设备。3(6)及时整理试验数据,按时完成试验报告。目 录实验一 静态电阻应变仪原理及桥路连接实验 实验二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试验实验三 建筑物动力特性測試实验四 简支钢桁架静载试验4实验一 静态电阻应变仪原理及桥路连接实验 一、实验目的1、熟悉静态电阻应变仪的操作规程;2、掌握电阻应变仪单点测量方法;3、学会电阻应变仪半桥及全桥接法。4、测定等强度梁上下表面的应力,验证梁的弯曲理论

4、。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1、等强度梁实验台2、CM-1L 系列静态电阻应变仪3、等强度梁(已粘贴好应变片)梁的高度 h5mm,弹性模量 E=206GPa,泊松比 0.284、游标卡尺、钢板尺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将试件固定在实验台架上,梁在纯弯曲时,同一截面上表面产生压应变,下表面产生拉应变,上下表面产生的拉压应变绝对值相等。计算公式如下: 26MbhPLW式中: P 梁上所加的载荷; L 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的距离E 弹性模量;b 测试点处梁的宽度 ;h 测试点处的厚度在梁的上下表面分别粘贴上应变片 R1 、R 2 ;如图 1-1 所示,当对梁施加载荷 P 时,梁产生弯曲变形,在内引起应力。5图

5、1-1 等强度梁外形图及布片图四、实验步骤 1、开箱后将实验台搬出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2、把实验台的调节腿拧到实验台上,然后调平。3、将砝码托盘挂到加载杆上。4、把砝码准备好放到砝码托盘旁边,准备就绪。5、将仪器开关置开,预热 10 分钟,并检查该装置是否处于正常实验状态6、将应变片按 1/4 桥路、1/2 桥路或全桥,接至应变仪,灵敏度设置正确,具体参考应变仪说明书;如图 1-2 所示,等强度梁上五片分别为 R1、R2、R3、R 4、R5(又称为工作应变片)和补偿块上补偿应变片 R 在应变仪的测量电桥中接线方法不同,则组成的测量电桥也不同,通过本实验可进一步巩固对测量电桥基本特性的理解。

6、(a) (b)6(c) (b)图 1-2 测量电桥图 1-2 为测量电桥,通过导线和静态电阻应变仪相连,根据电桥基本特性,当测量电桥四臂均为应变片时,静态电阻应变仪的读数 仪 与各桥臂应变片的应变值有下列关系:i(1-1)4321仪式中 、 、 、 分别为相应为测量电桥上四臂电阻 R1、R2、R3、R4 所感受的1234应变值。由式(1-1)可知,测量电桥具有两相邻臂桥电阻所感受的应变代数和相减、两相对桥臂电阻所感受的应变代数和相加的特性。测量电桥有以下几种接线方法。半桥接线与测量A单臂半桥接线法单臂半桥接线法是用一个工作应变片和一个补偿应变片接成半桥。取等强度梁上任一片应变片作为工作应变片与

7、一补偿应变片按图 1-2(a)接成半桥,即为单臂半桥接线法。应变片 R1接于桥路 AB 接线柱,温度补偿应变片 R 补 接于 BC 接线柱,则构成半桥,如图 1-2(a) 。另内半桥由应变仪内部两个无感绕线电阻构成。应变仪读出的应变值为: (1-2)1仪B、 双臂半桥接线法若取等强度梁上同一截面处的拉区和压区应变片 R1和 R2(或 R3 和 R4) ,接于AB 和 BC 接线柱,则构成双臂半桥接线,如图 1-2(b) ,两电阻应变片既属工作片又互为补偿,应变仪读出应变值为:(1-3)21仪又因 1=- 2,所以有:(1-4)1仪全桥接线与测量全桥接线有对臂全桥接线法和四臂全桥接线法,是用四个

8、工作应变片(或补偿片)接成全桥。A、对臂全桥接线法如果梁上的拉区(或压区)应变片 R1、R 3接于桥路 AB、CD 接线柱,补偿应变片7R 补 1、R 补 2接于 BC、DA 接线柱,构成全桥,如图 1-2(c) 。应变仪读出应变值为:(1-5)31仪因 1= 3,故有:(1-6)12仪B、四臂全桥接线法取等强度梁上应变片 R1 、R2、R3、R4 按图 1-2(d)接成全桥,即为全桥接法。即梁上拉区应变片 R1、R 3仍接于 AB 和 CD 接线柱,而压区贴应变片 R2、R 4并接于 BC和 DA 接线柱组成全桥,如图 1-2(d) 。则应变仪读出应变值为:(1-7)4321仪因 ,故有:4

9、231(1-8)1仪7、对每片应变片用零读法,预调平衡或记录下各应变片的初读数; 8、测量梁的宽度 b 和高度 h、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距离 L 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 yi。9、拟定加载方案首先对应变片的读数进行清零。然后分级加载,以每级1000g(10N) ,加至 4000g(40N) ,记录各级载荷。10、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11、加载应轻拿轻放,然后分级等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待数值稳定后,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 ,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三次。i12、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

10、器设备复员,实验资料交指导老师检查签字。五、实验报告1、分析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82、测量梁的宽度 b 和高度 h、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距离 L 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 yi。填入下表中。表 1-1梁上应变片编号项目 R1 R2 R3 R4 R5测点处梁宽度 b测点处梁高度 h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距离 L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 yi3、按试验要求整理出各种测量数据,将实验结果填入表 1-2,表 1-3 中。并作应变仪按半桥和全桥接线测量的比较。表 1-2 试验数据记录表接 法 半桥接法(1)单补 半桥接法(2)互补砝码重量(g)次数0 1000 2000 3000 4000 0

11、1000 2000 3000 4000123平 均表 1-3 试验数据记录表接 法 全桥接法(1)单补 全桥接法(2)互补砝码重量(g)次序0 1000 2000 3000 4000 0 1000 2000 3000 40001239平 均4、讨论不同桥路接法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5、按试验等强度标准梁的参数和支承条件作出理论计算,填入下表,并分析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原因。表 1-4测点处应力值 R1 R2 R3 R4实测值理论值实测/理论10实验二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试验一、实验目的1、直观认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变形发展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正截面破坏过程及最终破坏特征。

12、3、测量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验证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3、测量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并和计算值进行比较。4、通过试验,验证梁正截面设计理论中的平截面假定 。二、量测内容1量测各级荷载作用下试验梁的截面应变。2观察裂缝的出现,实测试验梁的开裂荷载。3量测试验梁各级荷载下裂缝的宽度和间距,记录试验梁破坏时裂缝的分布情况。4量测试验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的挠度。5观察试验梁的破坏形态,实测试验梁的破坏荷载。三、试件设计1、设计依据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2

13、、试件设计试件为一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截面尺寸为120mm250,梁长2300mm,试验跨度为2000mm,混凝土等级为C30,主筋HRB335,箍筋、架立筋为HPB235,箍筋直径为8mm,架立筋直径为12mm,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25mm。试件分别设计为少筋梁、适筋梁和超筋梁,其尺寸及配筋分别如图2-1图2-3所示。为了得到实测混凝土立方强度,需与梁同时制作3组立方体标准试样,同样为了得到受拉钢筋11的实测力学性能,受拉钢筋取3个试样(长500mm)。根据材性试验将主要参数列入表2-1。图2-1 少筋试验梁配筋图图2-2 适筋试验梁配筋图图2-3 超筋试验梁配筋图表 2-1 试

14、验梁参数表截面尺寸 混凝土 受 拉 钢 筋试件类别 bmm hmm h0mm fcuN/mm2 EcN/mm2公称直径Asmm2fyN/mm2tN/mm2EsN/mm2 10%少筋梁适筋梁超筋梁表中:b截面宽度;h截面高度;h o有效截面高度;f cu砼立方体抗压强度实测值;f c砼轴心抗压强度; Ec砼弹性模量;A s受拉区钢筋面积;f y钢筋实12测屈服强度; t钢筋实测抗拉强度;E s钢筋弹性模量; 10钢筋延伸率。(2-1 )cucff218.0四、试验设备装置与测量仪器试验设备装置:试验反力刚架、支墩、支座、千斤顶、分配梁、荷载传感器、量测仪器:CM-1L 系列电阻应变仪、千分表、百

15、分表、读数放大镜及电筒、钢板尺、钢卷尺、应变仪等。试验梁支承于支座上,支座支承于支墩上,通过千斤顶和分配梁施加荷载,千斤顶的反力由试验反力刚架承受,用荷载传感器和电阻应变仪量测荷载,用千分表量测试验梁纯弯段的截面应变,用百分表量测试验梁跨中挠度,用放大镜观察裂缝的出现,用读数放大镜量测裂缝宽度,用钢板尺及钢卷尺量测裂缝间距。实验装置如图 3-4 所示 千 斤 顶钢 筋 应 变 片( 片 1、 片 2)支 座 表表 1分 配 梁 支 座 - 剖 面 图片 1、 2混 凝 土 应 变 测 点 1( 5)压 力 传 感 器 表 3片 3、 4千 分 表 1( 5) 混 凝 土 应 变 测 点 ( 6

16、)混 凝 土 应 变 测 点 ( 7)混 凝 土 应 变 测 点 ( 8)千 分 表 ( 6)千 分 表 3( 7)千 分 表 4( 8)图 2-4 钢筋混凝土梁试验装置图五、试验过程在进行试验前应认真阅读本试验指导书,复习材料力学试验中的有关知识;了解各种测试设备和测试仪表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试验按以下步骤进行:1由教师预先安装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安装试验梁,布置安装试验仪表。2记录试验梁编号、量测并记录试验梁尺寸、记录试验梁配筋数量、所用材料13的强度指标、千分表安装位置和标距以及经标定的电阻应变仪读数和荷载传感器的转换关系等有关数据,记录试件与加荷装置重量。3检查试

17、验仪表并调整仪表初读数。电阻应变仪预热至少 15 分钟再调零,注意应变仪灵敏系数指示值与电阻应变片灵敏系数应相同。百分表、千分表要检查预压值是否正确,长短针指示位置应配合一致。4根据试验梁的截面尺寸、配筋数量和实测的材料基本力学性能值,按有关公式估算出裂弯矩 、破坏弯矩 ,相应地计算出裂载荷 2 、破坏荷载 2 。crMu crPuP出裂弯矩 按公式(2-2)计算(2-2)0127.05Wfhtkcr其中: 为梁截面高度,当截面高度 时,取 ,当截面高度hm4mh40时,取 ; 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为换算截面受拉m160m16tkf W边缘的弹性抵抗矩。5、确定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荷载。根

18、据混凝土、钢筋的设计强度,计算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抵抗弯矩,并计算出相应的设计荷载 2P。6、首先进行预加载。进行1-3次预加载,预荷载值取出裂荷载2 的30%。预载crP时,测读数据,注意观察试件、加荷装置、仪表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卸去预荷载,排除故障,仪表重新调零或记录初读数。应特别注意:预载值中应包括试件的自重和加荷设备重量。7正式试验,分级加荷。利用荷载传感器进行控制,取设计荷载的 20%为第一级荷载,试件的自重和加荷设备重量等应作为第一级荷载的一部分;在接近出裂荷载时应加密,取设计荷载的 5%为荷载增量;试件块破坏时,亦应适当加密。每次都要读数。开始加荷,每级荷载加到后,持荷约 3-

19、5 分钟后读数。在试验梁上发现第一条裂缝后,在试验梁表面对裂缝进行标记,记录裂缝出现前一级荷载下的电阻应变仪读数。在每级加载后的间歇时间内,认真观察试验梁上原有裂缝的发展和新裂缝的出现等情况并进行标记,记录电阻应变仪、百分表和千分表读数。8继续加载,当所加荷载约为破坏荷载值的 60%70%时,用读数放大镜测读最大裂缝宽度和用直尺量测裂缝间距并记录。9加载至试验梁破坏,千分表及百分表梁破坏前拆除,防止损坏,抢时间记录14电阻应变仪读数。10卸载。记录试验梁破坏时裂缝的分布情况。六、试验结果分析及试验报告(一)试验基本情况及有关参数用图、表说明自己所在小组试验梁的尺寸、配筋、混凝土和钢筋的力学性能

20、、h0、加荷简图,梁正截面试验仪表布置图。试件编号: ,制作日期: ,试验日期: 表 2-2 试验梁参数表截面尺寸 混凝土 受 拉 钢 筋试件类别 bmm hmm h0mm fcuN/mm2 EcN/mm2公称直径Asmm2fyN/mm2tN/mm2EsN/mm2 10%少筋梁适筋梁超筋梁加荷简图:加荷装置及梁自重:梁正截面试验仪表布置图:15(二)试验分级加载值试验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计算好 2P 值的各级荷载值,每个数值减去梁自重和加荷装置的重量,即为千斤顶应加的每级荷载值。试验机应加的荷载值=2P荷载等级- -加荷设备重量自 重lq86表 2-3分类 加载方案荷载等级 0.20 0.25

21、0.30 0.35 0.40 0.45 0.502P荷载等级试验机应加的荷载值续表 2-3分类 加载方案荷载等级 0.55 0.60 0.80 1.00 1.20 1.40 1.452P荷载等级试验机应加的荷载值续表 2-3分类 加载方案荷载等级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1.802P荷载等级试验机应加的荷载值续表 2-3分类 加载方案荷载等级 1.85 1.90 2.002P荷载等级试验机应加的荷载值16(三) 、试验记录1、电阻应变仪量测得到的受拉钢筋应变实测记录表 2-4 电阻应变仪测定应变记录表(10 -6)1 2 3 4序号测点读数荷载 读数 读数

22、读数 读数平均值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17222、试验梁整体挠度测试记录利用百分表测定梁整体挠度,数据记录填入表 2-5。表 2-5 百分表测定挠度记录表(单位:mm)百分表 1 百分表 2 百分表 3 支座沉陷 跨中挠 度读数 差值 读数 差值 读数 差值 2 序号荷载kN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81920213、千分表记录表表 2-6 千分表记录表(单位:mm)千分表 1 千分表 2 千分表 3 千分表 4 千分表 5 千分表 6读数差值读数差值读数差值读数差值读数差值读数 差值序号测点读数荷载 012345

23、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9202122续表 2-6 千分表记录表(单位:mm)千分表 7 千分表 8读数差值读数差值均值 2 均值 均值 2 均值 序号测点读数荷载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192021224、试件裂缝分布图 用裂缝展开图表示试验梁裂缝出现及展开过程,裂缝间距等。图 2-5 裂缝分布图表2-7 裂缝过程记录表裂缝最大宽度(mm)序号 荷载(KN)梁正面 梁正面 梁底123456789101112梁正面梁 底梁背面211314155、试验数据汇总表表2-8 数据汇总表混凝土应变(10 -6)序号荷载1 2 3 4混凝土

24、顶面纤维应变ts(10 -6)受压区高度x(mm)受拉钢筋应变ts(10 -6)跨中挠度(mm)f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122出裂荷载 2Pc= 出裂弯矩 Mc= 破坏荷载 2Pu= 破坏弯矩 Mu= (四) 、试验数据分析1、绘制梁的荷载挠度曲线在整理挠度实测值时,应计入梁的自重和加荷设备(千斤顶、荷载传感器及分配量)重量。(1)梁的挠度实测值 f1)加载设备产生的挠度=第 一 级 荷 载第 一 级 荷 载设 备 加 载 设 备 重 量Pff22) =算 系 数三 分 点 对 称 荷 载 挠 度 计均 布 荷 载 挠 度 计 算 系 数第 一

25、级 荷 载自 重第 一 级 荷 载梁 自 重 lqff3) 各级荷载下梁的跨中挠度实测值=各 级 荷 载 记 录 值自 重设 备 ff(2)绘制荷载挠度曲线 P-fP(kN)0图 2-6 荷载挠度曲线图2、挠度分析f(mm)23将 0.72P 荷载下的挠度实测值 与短期刚度下挠度的公式计算值 进行比较,tf mf分析计算结果并得出结论。 smBlMSf2163205.3.5. fEsshABstek6.1ss AhPl0870注:公式符号含义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8.2 节“受弯构件挠度验算。3、绘制受拉钢筋应变与荷载曲线 F-s。绘制受拉钢筋应变(或应力)与弯矩

26、曲线。图 2-7 受拉钢筋应变-荷载曲线图24图 2-8 受拉钢筋应力-弯矩曲线图5、平截面假定验证(自备米格纸绘图)绘制各级荷载下沿梁截面高度混凝土应变分布及受拉钢筋应变图,验证平截面假定,并对此图进行分析(如平截面情况、中和轴随荷载变动情况等)格式参看图2-9。 Q1234h0拉 压1-6 10-6图 2-9 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图(自备米格纸绘图,并粘贴于相应位置)256、描述试验梁的整个加荷过程直至破坏。如P等于多少时,出现第一条裂缝,此时测得的混凝土平均拉应变、钢筋的应变为多少?破坏时钢筋是否达到流限,混凝土边缘纤维压应变达到多少等。7、强度验算将计算所得试验梁的破坏荷载(按混凝土与钢

27、筋实测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比26较。(1)判断是超筋还是适筋梁 bfAxcsy10h(2) 梁正截面破坏强度的公式计算值 uM对于适筋梁 )2(01xhbfMcu对于超筋梁 )2(01bcuxhf(3) 计算试验破坏弯矩 试 验 机 破 坏 荷 载设 备自 重 Mtu(4) 计算 ,并展开讨论utM(五)思考题27、裂缝出现前跨中应变是否成比例?、裂缝出现后有何变化,为什么?、中和轴变化情况?28实验三 建筑物动力特性测试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学习用脉动法测量建筑物动力特性的仪器布置和测量程序;2、学习用主谐量法分析建筑物的低阶固有频率和振型;3、学习传感器、测振放大器以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

28、和使用。二、实验所用的仪器和设备1.传感器:CD-7S(水平) 6 只;2.放大器: GZ5 1 台;3.数据采集系统 1 套;4.万用表 1 台;5. 指南针 1 只;6.温度计 1 只;7.风速风向仪 1 台;8.导线 6 条。三、试验方案及方法利用环境随机激振测定结构动力特性的方法称为脉动法。这种方法不用专门的激振设备,而是通过测量建筑物由于外界不规则的干扰而产生的微小震动,即”脉动”来确定建筑物的特性。用仪器将建筑物的脉动记录下来,经过一定的分析工作,可以确定出建筑物的基本频率和振型。29四、试验对象本试验以道桥馆五层办公楼为测试对象,并根据结构特性进行布点。五、试验步骤1、若测振系统

29、尚未标定过,为测量振型、可采用系统相对标定。即把拾振器集中放于同一位置,同时记录下各点信号。由于各通道的放大倍数不一样,故各波形幅值不同。而在同一瞬间时记下的信号均代表同一位移值,故可由波形找出各通道间的放大倍数比例关系。2、试验装置和仪器系统方框图见图 3-1 和图 3-2 所示。将各个拾振器安置在各层楼板上,地面和屋顶也要同时布置。612345传感器图 3-1:传感器布置图2ch3ch4ch5ch6ch6ch5ch4ch3ch2ch1ch1# 传感器2# 传感器3# 传感器4# 传感器5# 传感器6# 传感器放大器数据采集系统1ch图 3-2:仪器系统方框图303、根据房屋结构的特点,要分

30、别考虑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的作用。本试验测量横向弯曲振动,各个拾振器的拾振方向均要一致指向横向。4、分别把拾振器编号,对应于测振仪、记录仪相连。5、将拾振器调到工作状态。6、用记录仪进行记录,记录的时间要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7、判读脉动记录图,确定建筑物第一固有频率并汇出振型图。本试验要求采用主谐量法直接判读。建筑物基频谐量是脉动里最主要的成分,在脉动记录图中凡是振幅较大、波形较规则且光滑的部分,并多次重复出现,频率相等,量出这个频率就是建筑物的第一固有频率,即基频。另外,选各记录曲线都比较规律的区段,根据各线的放大倍数和衰减档数,量出各点振幅,在建筑物简图上按比例将相位相同的画在一边, 相位相

31、反的画在另一边,连接起来即得出相应的振型曲线。六、传感器的位置及仪器设置参数请将传感器的位置及仪器设置参数填入表 3-1文件名: 表 3-11CH 2CH 3CH 4CH 5CH 6CH传感器的放置位置传感器的旋钮位置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传感器拾振方向 东 东 东 东 东 东放大器工作选择 X1 X1 X1 X1 X1 X1放大器衰减采样频率(HZ) 100 100 100 100 100 100文件名: 表 3-21CH 2CH 3CH 4CH 5CH 6CH传感器的放置位置传感器的旋钮位置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 小位移传感器拾振方向 南 南 南 南 南 南放大器工作选择 X1 X1 X1 X1 X1 X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