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名著精读教案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词曲赋),制作:骆鹏,诗 歌 氓 (诗经) 饮酒(其五)(陶渊明) 山居秋暝(王维) 行路难(其一)(李白) 登高 (杜甫) 一句话 (闻一多),词 虞美人 (李煜) 八声甘州 (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水调歌头(苏轼) 摸鱼儿 (辛弃疾),曲 天净沙.秋思(马志远),赋 前赤壁赋(苏轼),本单元学习篇目,氓诗经,学习目标,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经的内容、精华所在、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艺术手法;识记这是一首选自诗经 卫风的叙事诗、“弃妇诗”; 课文阅读分析:
2、 理请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层次;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分别概括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征; 理解这首诗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手法,联系课文有关诗句进行分析; 指出这首诗中运用“赋”、“比”、“兴”的语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关于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故称诗经。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地方乐曲,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多上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产生于王都附近的诗,大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共
3、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祭祀时的乐歌,计40篇。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大部和小雅中一部分作品,都是普通劳动人民所作,比较真实,多方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关于诗经2,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语),即描写景物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时直抒胸臆。比,“以他物比此物也”(朱熹),即比喻和比拟。 兴,也叫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由歌咏眼前景物从而联想咏及其他物。一般用于诗歌
4、开头,也可用于中间部分。,文体/背景,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是叙事诗、四言诗、弃妇诗。卫本是西周时代武王之康叔的封地,原先建都于河南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紧傍淇水。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gui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
5、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语言知识,1.氓(mng)之蚩蚩(ch)氓: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2.来即我谋“即”作动词,走近、靠近的意思,与“就”同义,但不是“就是”,“即
6、我”是走近我、找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仍有这个意思。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qing),请的意思(方言)。“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古汉语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可前置用以强调,成语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同此用法。,语言知识,4.乘彼gui垣乘,登上。 5.以我贿迁贿,指财物,诗中指陪嫁之物,没有“贿赂之意”。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结构助词,隔开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其”,时间副词,将要。 7.于(x)嗟(ju)鸠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8.犹可说(tu)也说:通“脱”,解脱。
7、,语言知识,9.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个“也”均在主语后面表示停顿。“贰”、“二三”均作使动,使自己的德行出差错,前后不一的意思。“极”,本意屋脊,引申为准则。 10.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12.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两句意思完全相同,只是结构不同。前一句用的是一般句式,后一句用的是宾语前置句式,“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主题,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中诉说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抒发了胸中
8、郁积的怨愤。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损害的悲惨命运。,层次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第一章:(恋爱)-叙述与氓的初恋和订婚。 第二章:(结婚)-女主人公对氓的相思和待嫁心情。 第三章:(教训)-女主人公抒发自己轻意嫁氓,终遭遗弃的悔恨。第四章:(被遗弃)-追忆婚后的清贫及自己被弃回娘家时的凄惨情景,遣责氓始乱终弃,“二三其德”的恶劣行径。 第五章:(受虐待)-进一步回想婚后日夜操劳却遭氓的虐待。 第六章:(决绝)-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决绝的态度。,写作特色1,一、人物形象鲜明有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
9、是个真诚、善良、勤劳而忠贞的女子。她向往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她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私下许身给氓,表现了她的轻率。也说明了她的大胆果断;她订婚后对氓真诚思恋,婚后辛勤操劳家业,即使氓对她把骂凌辱,仍不变初衷,一如既往地爱氓,只到被遗弃,赶出家门时,才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愤怒地指责、控诉氓的卑劣行径,这是她不甘屈辱,不愿受命运摆布的一种抗争,展现出她性格中理智、坚毅果敢的一面。 氓是一个卑劣无耻、虚伪凶狠的负心汉,他先用假意的殷勤、誓言、占卜等手段,蒙骗女主人公的爱情和财产。婚后,便撕去面纱,奴役、打骂妻子,随着女子的年长色衰,将她一脚踢出家门。,写作特色2,二、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
10、格 1.用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对比的焦点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两个人物的真假、善恶、美丑,正是在这对比中显示出彼此的强烈反差。 2.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 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通过前后对比,互相映照,揭露其虚伪凶狠的本质。 女主人公则以她被休弃为界,也有着明显的转折变化,她由单纯、天真、热诚而略带几分软弱,转变为成熟、冷静、理智而坚强。这一转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而且还显示出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辩证关系。,写作特色3,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这首诗里,除“桑之未落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及“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1、”几句外,全是用赋的手法,使人如同面对主人公,亲耻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美貌和短暂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人老珠黄,遭人遗弃的不幸结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由于男子的变心,女子的痛苦无边无涯。兴 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既是比喻也是兴,意在引起下文,是比兴两法同时兼用。从诗中“抱而贸丝”的叙述来看,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个以缫丝为业的农家女子,家园周围,种有桑树,因而咏及桑叶,既是用她熟悉的自然景况来比喻爱情的盛哀,又是见物起兴,触类联想,引发自己的悲伤和感叹。,饮酒(其五)(陶渊明),学习要求,语
12、言知识: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陶渊明。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对诗中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进行简要分析; 对“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的妙处,作出概括说明; 背诵这首诗。,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青壮年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做过一些小官,因厌恶官场黑暗、腐败,又不愿侍奉权贵,于41岁时弃官归田,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160多首,(桃花源记、咏荆轲、归园田居)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他的诗可分为两类:咏怀诗和田园诗。,题
13、解,本篇选自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第五首,题为饮酒,实为借酒以抒怀。,饮 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语言知识,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 尔这样,如此。 心远心志高远。 山气山中景象、气息。 夕傍晚,主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流露出作者乐于归田,陶醉自然的心态。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可取一面,也流露出作者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层次结构,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前四句)陈述“心远地自编”的道理,强调归隐之要在
14、于心灵高远而不在隐居偏僻之地。 二(后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1(5、6两句) 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 2(7、8两句)写山间傍晚的景象。 3(9、10两句)说理、抒情,体味出富于哲理的“真意”。 (“菊”、“飞鸟”表现了诗人坚定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写作特色1,一、情、景、理浑然交融 1.前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道理,但其中也不会写客观之景与抒主观之情,在景与理结合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乐于隐居的一往深情:这里的“景”是个大环境“结庐在人境”,“情”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心态,让读者领略“心远地自偏
15、”的道理。 2.“采菊在篱下”四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欲辩已忘言”是一句富含哲理意味的话,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情,是直接抒情,把作者的喜悦推到极致。 通观全诗,不仅情、景、理俱到,而且景中包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情、景、理融为一体。,二、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富有理趣。 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显得平易流畅、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极丰富的内容,最后两句,也如口语一般通络,似与读者谈心,“真意”究竟是什么,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写作特色2,重难点问题,一、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就字面意义而言是“人生的意义”,实际所描的是作者乐于隐居、陶醉自然、洁身自好。二、品评“
16、采菊在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的妙处: “采菊在篱下”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本诗名句,被后人评为“心与境合”。当诗人采菊于篱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可爱,飞鸟结伴而还,环境优美而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吻合。 “见”字似信手拈来,不费气,其实从中可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夫。这个“见”字把“悠然自得”的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若改作“望”字,整个气氛就被破坏,以至“悠然”之态荡然无存。,山居秋暝 王维,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王维;识记这是一首五言
17、律诗、山水诗。 课文阅读分析: 找出诗中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 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作者简介1,王维(701-761),字摩洁,山东祁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思想较为积极,希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721年中进士,作大乐丞。734得到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先是居住在长安南的终南别业,后迁到蓝田辋以别墅。母之妻死后,尘念日减,“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每当“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能书善画,精通音乐,避世隐居之
18、后,其诗主要描写山水田园景色,以寄托远离官场闲适孤寡的情怀。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有有诗”。其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有王右丞集。,作者简介2,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题解,山居秋暝是一篇著名的山水诗,五言律诗,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 山:指长安城南的终南山。秋暝:秋天的黄昏。,语言知识,新雨:刚刚下了一场雨。 晚来:傍晚。“来”语助词。 秋:呈现现秋天的景象。名
19、作动。 随意:任随。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逝。,层次内容分析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颔联、颈联对仗。首句不押韵。 1)首联:描写山间秋暝的整个画面,总体氛围。同时点明季节(秋)、时间(薄暮)、气候(雨后)、地点(山中)。 “空山”点出此物有如世外桃园。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首联不仅高度地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是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2)颔联:描写山中夜来景色。明月升起了,清晖洒进松林,也照着在石上漫流的清山泉。(多么幽静的自然美。) “明月”上承“晚来”,显示出时光之推移;“清泉”暗应了“新雨
20、”写出了雨水对山土的滋润,这两句出句写静态,对句写动态,成为千古名句。,层次内容分析2,3)颈联:由写景到写人,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喧声笑语,原来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冼衣女归来了,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摇动,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两句诗,本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如此变换顺序,一为合乎平仄;二欲强调“竹喧”、“莲动”之吸引人;三则使“归”、“下”两种动态显示持续不断的意味,为读者之想象留足余地。 4)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由外物转到内心,表达诗人的意旨,作者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语意,表明隐居山中的愿望。,层次内容分析3,主旨,这首诗
21、描写了秋日傍晚一场新雨过后的山间景色,表现了隐居环境的清然,充分体现了这种环境的优美。这是诗人的生活追求、审美情趣的流露,表现了自己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积极思想。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艺术特色,诗中有画 1构图上景物的展示过渡蝉联. 2层次感、动态感、声息感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的句型. 3体现在语言中语言.,重难点问题,1、找出诗
22、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划分其写景层次此诗前六句都是写景, “明月松间照”是第一层,由天空写到地面; “清泉石上流”是第二层,由高处写到低处; “竹喧归浣女”是第三层,由喧声判知浣女结伴归来; “莲动下渔舟”是第四层,由莲动推测打渔的小船顺流而下。 2、简要分析诗中写景动静相衬的特色。 颔联第一句是无声的静态,第二句是有声的动态,动静交错,明月与流水映辉,松树挺立与山石俯卧,此联是写自然景色。颈联先写岸上的浣女孩子,虽闻其声未风其人,次写水中的打渔人,是由莲动面推断渔舟将归,此联也是写人的活动,是以动态写静态。诗中描述的景物:明月、劲松、山石、翠竹、荷花都是静物,但通过“照、流、归、下”四个动词显示
23、了动静相衬的特色。,行 路 难-李白,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李白;识记这是一首乐府体诗。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体会诗中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内容; 理请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 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李白
24、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行 路 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背景/题解,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
25、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主旨,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
26、自强不息的个性。,层次内容分析1,这首诗其十四句,八十二字,按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可分为五层:第一层(前四句)以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揭示胸中郁积的苦闷。 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这之饯行。 停、投、扳、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第二层(五、六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黄河天险,坚冰拥塞河道,舟楫无从入水;太行高峰,大雪封锁山路,人马寸步难行。瞻念前程寒且栗!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
27、追求。,第三层(七、八两句)借吕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 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吕尚,九十岁在pan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第四层(九至十四句)感叹世路艰难。 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以四句节奏短促的感叹,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第五层(十五、十六句)借南朝宗罄之语,表达自 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 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起,充满乐观和希望。,层次内容分析2,写作特色1,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金樽清洒”、“玉盘
28、珍羞”欢乐的盛宴;“停杯投箸”、“扳剑四顾”与饮宴场面不协调的举动,显示出内心苦 闷抑郁; “冰塞川”、“雪满山”再抒英雄失路的苦闷;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神游千古,以此自慰自勉,情调极趋昂扬、明朗。 “行路难”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当面对压抑、无路可走的社会时,心情又顿时由开朗变为阴沉,从昂奋跌向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济沧海”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
29、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写作特色2,重难点问题1,一、找出诗文中细节描写的地方,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全诗前四句写朋友为李白设宴送行,表达出对诗人的浓厚的友情。前两句写酒宴的还丰盛:金质的酒杯盛满清澈的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质的盘子装满珍奇的食品,价值万钱。面对如果丰盛的酒宴,诗人应该畅怀痛饮,可诗人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细节描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二、说
30、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三、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重难点问题2,登 高 杜甫,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杜甫;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课文阅读分析: 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 理解并概括此诗后四句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感相交织的情感内容; 认知并说明“悲秋”二字是连接全诗景与情的关键词语。,登高 杜甫风
31、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病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者简介1,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
32、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33、 有杜工部集。,作者简介2,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身在异地,又年老多病,自然百感交集,回首五十几年的岁月,终潦倒此生,不禁发出了久积心头的悲歌。,思想内容研讨,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
34、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二、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
35、(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36、。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内容分析1,诗歌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紧扣夔州特定环境。首联起,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十四 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情怀,透过沉郁 苍凉的对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四句诗闻与见, 山和水,两两间隔,妙语天成。,后四句是抒情,写登高时触发的感慨,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颈联从纵(时间、“百年”)、横(空间、“万里”)两方面着手,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脉
37、搏,并和上联的“无边”、“不尽”,在意境上互为呼应。尾联也以对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盖久客则艰苦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同时点出了此时艰难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内容分析2,写作特色,一、写法上,即景入怀,融情入景。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好比工笔画,形、声、色、态,具体细致;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写意,勾勒传神给人以想象空间;颈联抒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原因。至此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二、形式上,通体对仗。甚至一句之中也自相对。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中,上句
38、“天”对“凤”,“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等。,重难点问题1,一、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说明其情感基调。 前四句写景,角度是山上和水中,层次是由高处到低处。首联先写登高后感到“风急”、“天高”又听到山上“猿啸”,接着写俯视低处沙漠中“渚清”、“沙白”,而“鸟飞回”照应上句中“风急”。颔联先写山上,“落木”句照应“风急”。接着写“长江”仍是由高而低,由山上而水中。 情感基调是悲秋。,二、试体会分析本诗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从题目来看,含有登高抒怀之意,而作者所抒之怀是复杂的。大致而论,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悲凉秋景引发开去,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穷困潦倒的内
39、心感情,透露出国难家愁加于己身的深切痛楚,感情是复杂的,写得沉郁,但格调悲怆而激越。 三、说明“悲秋”二字的作用。 颈联中的“悲秋”二字,将首联、颔联中所写的景象的内涵和后两联抒情句中直抒胸臆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写景两联用曲笔表现的悲秋之意和抒情两联用直笔悲秋之情融为一体。,重难点问题2,一句话闻一多,学习要求,文学知识:了解诗人闻一多.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诗中表现的情感内容; 分别说明诗中所用隐喻的含义; 识别诗中的排比、反复修辞手法。,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
40、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一句话 闻一多,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同年出版死水,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
41、国民党特务残杀于昆明,年仅47岁。有闻一多全集。 一句话选自诗集死水。,题解/背景,一句话选自于诗集死水,写于1925年诗人留美回国之后,当时诗人新睹了帝国主义和祖国的贫困,更看到了中国人民高昂的斗争热情和英雄气慨,诗人有感而发。以抑不住的喜悦,昂扬旺盛的激情,预言苦难的祖国必将获得新生,便写了这首诗。,主旨,这首诗,揭露了黑暗中国的腐朽,对理想中国进行赞颂,更对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咱们中国”给予热情的期盼和向往,全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和渴望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咱们的中国”的爱国思想。,层次内容分析1,这首诗激情奔放,一气呵成。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和主
42、题显现的焦点,每一句诗都围绕着它,紧扣着它,或烘托着它。 第一节:第一层(1,2句):“祸”和“火”。突出“有一句话”在现实中被压制的原因和巨大的威力。第二层(3,4句):用“五千年”写沉默之久,用“火山”隐喻沉默的主人是民众,沉默的原因则上面已作了注解。第三层(5,6,7,8句):交代了一句话的内容及其突发性,震撼力,解开了诗开头的悬念,并以“霹雳”之威呼应“能点得着火”的描写。 第一节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暗示了民众革命力量的伟大,并对未来的社会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坚定,乐观和信念。,第二节: 第1层(1,2句):通过我不知“怎么说”和“铁树开花”写“你不信”
43、的事实或可能。 第2层(3,4,5句):我对“不信者”的要求,这里包括着不信者将要碰到的情景和可能会出现的惊慌,反感情绪。 第3层(6,7,8句)再写诗人等待和盼望的具体内容,照应出解释了上面的“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一句。 第二节作者坚信民众革命一定会成功,同时爱国激情也进一步升华。,层次内容分析2,小结,这首诗的内容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2)对理想中国的追求和赞颂(“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3)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以“火山”象征民众),艺术特色1,1)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富有节奏感。全诗十六句分两节,节与节,行与行对仗工整
44、,第一节和第二节的一至六行字数相等,三节的最后三句除个别外,其余相同,形式上给人一种“建筑美”。全诗几乎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2)写实手法与隐喻手法的运用这首诗注意写实,语句大多平易朴实,但又凝炼,贴切,富于表现力。“这句话叫我今天怎么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几近口语。同时这首诗又大量运用了隐喻手法如:“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火山”隐喻蕴芷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隐藏喻民众的反抗和呐喊, 以“铁树开花”隐藏喻不相信民众会当家作主。,3)反复手法的运用。两节诗的未三句重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一唱三叹之妙,一方面强化了诗的主题即“霹雳”和“咱们的中国”,另
45、一方面也突出了全篇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两次重复的不同在于:第一次表现的是作者对它突出性的认识,第二次则强调了作者对它的期待和信念。,艺术特色2,重难点问题1,一、概括诗中表现的情感内容 诗歌表达了热切希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与理想中国必然寤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了对民众革命的信心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二、分别说明文中所用隐喻的含义 诗中大量运用了急喻手法。 “一句话”隐喻火种;“火”隐喻民众革命;“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三、诗中的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两节诗的末三节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在情感上一唱三叹,突出了主题,而且
46、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关于词,词:诗歌的一种,是适应乐曲歌唱的需要而产生的。有比较严格的曲调和声律。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到了两宋更是空前的繁盛。形成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都合乐歌唱,故称“曲子词”;词的句子长短不一,也称“长短句”。词都有词牌名,“虞美人”就是词牌名。起初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 “ 长短句 “ 、“ 诗余 “ 、“ 曲 “ 、 “ 曲子词 “ 、 “ 曲词 “ 、 “ 乐府 “ 、 “ 乐章 “ 、 “ 歌词 “ 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
47、( 58 字以内)、中调( 59 字至 90 字)和长调( 91 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 段的叫 “ 单词 ” ,二段的叫 “ 双调 ” ,三段的叫 “ 三叠 ” ,四段的叫 “ 四叠 ” 。,词 的段落叫 “ 阕 ” 或 “ 片 ” ,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 “ 过 片 ”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 换头 ” 或 “ 过变 ”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 “ 填词 ” 或 “ 依声填词 ” ,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 “ 自度曲 ” ,词常见有 “ 令 ” 、 “ 引 ” 、 “ 近 ” 、 “ 慢 ” 的分别, “ 令 ” 即小令, “
48、引 ” 是正歌之前引, “ 近 ” 又称 “ 近拍 ” ,相当于 “ 引 ” , “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 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 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虞美人李煜,虞 美 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49、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词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词人李煜。 课文阅读分析: 概括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找出词中借景抒情的句子,说明写景如何为抒发亡国之情服务; 说明“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朱颜”等词句的含义; 找出词中的比喻句,说明其表达效果; 背诵这首词。,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擅长写词,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妄,沉腼于奢靡逸乐的生活,南唐被宋灭之后,被俘。以词追怀昔日的帝王生活,感情较深沉。过了20年写“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被宋太宗赵匡义下令毒死。 其词早期风格柔靡,后期凄苦深沉。后人把他和其父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