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知道一氧化碳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3.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4.应用鉴别和鉴定的方法检验和区分常见的物质;5. 能够从试题提供的简单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二、本课时过关要点:知识点 1:碳的几种单质【导读】:课本 106 和 107 页,填写下列空白:(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 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等。(2)石墨(C)是 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3)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 ,常用于水
2、的净化。知识点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导读】:课本 110 和 111 页,填写下列空白: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 却完全相同!(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2)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 ,石灰水变 。 置换反应:一种 和一种 反应,生成另一种 和另一种 的反应。知识点 3: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与用途【导读】:课本 117-120 页,填写下列空白:(1)物理性质: 色、 味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称为 。(2)
3、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 ,也不支持 ,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 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 ,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 。知识点 4:一氧化碳【导读】:课本 121 和 122 页,填写下列空白:(1)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2)化学性质: (H 2、CO、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CO+O 2点燃 2CO2 ( 点燃前一定要检验
4、)2)还原性: CO+CuO Cu+CO2 现象与 相同 炼铁原理:Fe 2O3+3CO 高温 2Fe+3CO2现象: 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 。 注意:气体-早出晚归,加热-迟到早退除杂:COCO 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 2+2NaOH=Na2CO3+H2O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三、过关达标训练:1. 香烟烟气中含有一种极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 )AO 2 BN 2 CCO DCO 22.关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剧毒 B植树造林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C含量剧增导致温室效应 D越少越好3. 下列各组
5、物质不能用相应试剂鉴别的是 ( )4.用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化学式填空:能燃烧的气体是_ ; 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 _;可用来灭火的气体是_ _; 有毒的气体是_ _;工业上用于冶炼金属的气体化合物是_;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5.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碳的不完全燃烧: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3)焦炭还原氧化铜: ;(4)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5)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四、巩固提高训练:1.在右图装置中通入 X 气体,并在管口 P 处点燃,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X 可以是( )A.H2 B.CO C.CO2 D.O22.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
6、种含钾元素的化合物,取一定量的草木灰,向其中滴加盐酸产生气泡,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现象可以推断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A.K2O B.K2CO3 C.KNO3 D.KOH3. 有 A、B、C、D、E 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物质 试剂A 稀硫酸和石灰水 石蕊试液B 硬水和纯净水 肥皂水C 氯化钙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D 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稀硫酸已知:C 是一种金属,气体 D 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 气体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写出这五种物质的化学式:A B C D E 。4. 为弄清楚某废弃的防空洞内气体成分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某校化学兴趣实验小组用下列盛有药品的仪器(图中夹持仪器等均省略),检验防空洞内气体成分。(已知: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到水会变成蓝色,浓硫酸能吸水)(1)请你提出一种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2)通过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填写下表空格:装置序号 A B D实验现象 白色粉末变蓝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结论与分析 说明含有 CO2(3)选用 C 装置的目的是干燥气体,瓶内应盛 ;(4)你对这套装置有何评价 ;(5)干涸的深井中有可能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最简单的方法用“灯火”实验来确定能否进入,其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