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 姓名: 组号: 主备:刘建华 审核: 课题: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学习目标】1、 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的思考。2、 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3、 培养创新精神。第一课时预习案1、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 1922 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 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 年赴美求学,1948 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 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 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
2、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2、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胆怯(qu) 与日具增 B聘用(pn) 弥补(m)3、指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 ) ,并改正。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发展。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 50 年来新事物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技” 。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改正:_-探究案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能分成几部分?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
3、用?第二课时探究案1、细读课文 39 段,找出能概括说明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2、细读 10-13 段,讨论“科 ”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二者有什么关系?3、细读 1417 段,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画出相应语句。4、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5、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那一种?说说理由。【品味经典】1、旧事物是一切新事物的源泉。 -(俄)别林斯基2、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创造。 -(法)罗曼 罗兰3、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八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 -(英)牛顿4、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之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美)马克吐温5、科学地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美)杜威6、创新是科学永恒的生命力。 -(美)阿西莫夫7、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邓小平【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