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1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196869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1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1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1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1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闻两则教案课题 本学期总第 课时本单元第 课时课型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复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二、介绍新闻:利用媒

2、体出示新闻的有关知识。三、引入本课: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时代背景简介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常识进行分析。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搜集各类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大体了解新闻;看新闻联播,听记一条新闻。一、介绍自己所理解的新闻二、学生读背七律三、学习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将生字及不懂的字词在文中划出,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后完成下列两题: 2.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加拼音 高屋建

3、lng( ) 气势png b ( ) 铜 lng 荻( )港 yn( )家汇 溃( )退 锐不可当( )要塞( )绥( )靖( ) 白崇禧( )潢( )川 杜聿( )明 二十八宿( 标题: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 “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导语: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句概述主要事件 句在地点上作补充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 (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 万) 、

4、西(35 万) 、东(35 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五、 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 20 日夜起 24 小时内 地点1000 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六、分析主体部分:(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给课文主体部分分

5、层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阻谒( )3.释义溃退 要塞 阻谒 企图 锐不可当 4.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的六要素,你能在文中标出这两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吗?你能不能从新闻本身找出能够概括其报道的主要内容的句子?由此你发现新闻由哪几部分构成?有哪些特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从哪几个方面报道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第 6 句“占领” “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

6、么?5.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四、课堂练习:新闻语言必须简明准确,在文中划出你认为简明准确的句子。仔细品读。把“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中的“突破” “渡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依次换成“越过” “到达” “共”读一读,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把文中“至发电时止”换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 ,把“现已占领”换成“现在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7、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三)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示例,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七、小结: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已经占领”好吗?为什么?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和“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两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非

8、常准确,准确在哪里? 课后练习 2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锐不可当西(较详) 中(略) 东(详)长_横 渡 _ 江 教后记: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

9、革命进行到底 ,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

10、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课文层次: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 第二层:从“21 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 日夜一一一一 1 日下午五时-22 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

11、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 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 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 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 ,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

12、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 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B 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 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 ) ,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