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兰亭集序共 3 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 5)【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
2、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 321379,一说 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3、“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
4、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5、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 (1)字音辨识 癸 gu 丑 修禊 x 流觞 shng 激湍 tun 形骸 hi 游目骋 chng 怀 齐彭殇 shng 嗟悼 jido 会 kui 稽 j 感慨系 x 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2)听录音,
6、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第一段(1、2 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 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4 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预习 1、2 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 1、2 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1、齐诵课文 2、回顾思路 二、研习第一部分,即 1、2 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
7、:“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
8、,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 1 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
9、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 1 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
10、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 25 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三、当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
11、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五、预习作业 1、预习第 3、4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 3、4 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
12、到哪儿去了。 2、检测 1、2 自然段的文言知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研习第 3 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 3 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四、研习第三段,即
13、 4 自然段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
14、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五、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
15、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六、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
16、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17、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七、随堂演练: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
18、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19、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 ,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八、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下一课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