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几何图形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新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2、的过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师生互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建筑,生活物品)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请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些图形,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或者有什么想法?(图片中物体的形状类似于哪些几何体呢?)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1、提问:(1)你认识这些几何体吗? 请说出它们的名称.(2)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2、出示实物模型:这些都是几何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等) ,请你说
3、一说它们与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3、 ()观察图中的物体或情景,你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将生活中的图形与几何图形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验从生活中的图形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2)下图中各个几何体的面,哪些是平的?哪些是曲的?4、有关概念点、线、面、体都称为几何图形5、大家已经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好多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圆等,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而圆锥、球等图形有什么特点呢?给出一组几何图形,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给图形分类,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
4、依据是什么?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称为立体图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称为平面图形6、面动成体:(1)观察三幅运动的图片,分别可以看成什么几何图形在运动? 它们的运动又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呢?(动画演示)(2)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例子呢?三、趣味练习,培养能力看到下面这幅画,是由哪几种平面图象组成的?你想到了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你能给它一个标题吗?通过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使学生找到分类的依据,教师适当予以点拨,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判断思考能力。动画演示具有直观性,学生容易发现规律:即点动成线、线动
5、成面、面动成体。同时通过让学生举例加深理解。通过趣味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给定你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尽可能多的构思独特而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贴切诙谐的解说词,你能想出几个?四、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知道了你最大的收获是先由学生自我小结,教师再做简单归纳。五、探究活动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六、布置作业配套作业本题目设计思路:1、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通过让学生举例进一步体验有关的概念的理解,并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几何图形,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 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有效结合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态度,又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探究等能力的提高。3、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具有趣味性,安排在课后完成,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动手实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