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棠花特点的了解和古代文人海棠诗的欣赏,认识海棠的内在品质,初步理解周总理与邓颖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找到海棠与其二人精神品质的相似之处。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追忆性文章的特点。3、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多次描述来表达思念之情的手法。4、通过展示周总理与邓颖超的革命事迹及相关资料,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从中受到感染与启迪。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托物思人的结构特点。2、通过展示周、邓的事迹材料,加深对二人的情感,并形成理性认识,得到感染、鼓舞。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借用其他事物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课前准备:自主查找周与邓的生平事迹资
2、料及其伟大爱情的文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976 年 1 月 8 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 78 岁。消息传出,中华大地出现了亿万人侍立寒风中哭送英灵的旷古场面,联合国破例降半旗一周表示沉痛哀悼。12 年后,84 岁高龄的邓颖超写了一篇纪念周总理的文章,深情回忆了与周相识、相知、相爱、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朴实自然,真挚感人。题目是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 (电脑出示课题)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总理居住和办公 26 年的地方,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朴素的风格。据说,周总理是冲着这里的
3、海棠花而住进西花厅的。花开花落的海棠,陪伴他度过了 20 多年的美好时光,它最知道周恩来几多繁忙,几多快乐,几多忧愁。海棠花也印证了周总理与邓颖超的足迹,印证了他们的灵魂,印证了他们为人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周总理逝世 30 周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从文章中感受一下邓颖超与周总理崇高的革命情操和美好真挚的情感。二、检查预习:1、词语理解:中坚 在集体中最有力的并起较大作用的成分。繁荣昌盛 形容兴旺发达、蓬勃发展。鸿雁 课文中指的是书信。在所不惜 “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 。课文里强调一点也不吝惜。不屈不挠 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勇往直前 勇敢
4、地一直前进。 浮想联翩 形容众多的想像不断涌现出来。九泉 人死后埋葬的地方。2、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花朵并没有忘记根株的恩情,即使凋谢零落,也要化作泥肥,来培育、养护来年春天的花朵,使之更鲜艳。语出龚自珍己亥杂诗 ,全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课文。2、说说读此文的感受。3、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4、划分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由海棠花引起对看花人的深情追忆。第二部分(德 2-6 段)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第三部分(第 7-9 段)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
5、爱的过程。第四部分(第 10、11 段)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四、理解海棠的内在品质。1、分析课文,着重指出海棠花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把它和某种品德、精神联系起来。问:从文中你了解到海棠的那些知识及特点?(读出,归纳)2、展示海棠图片,教师配合讲解:海棠在初绽花蕾时,如胭脂点点,葩吐丹砂;花儿开放后,则花团锦簇,灿若明霞,而且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使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待花期过后,海棠花瓣飘落的情景更是蔚为壮观, “落英缤纷”已不足以形容这种盛况,不禁令人想起“纷纷暮雪下辕门”这句诗。3、欣赏古代文人墨客的海棠诗:(海棠诗话)美景总能引发诗情,于是古代文人墨客中喜爱、盛赞海棠的不乏其人。 (
6、课件展示描写赞美海棠的名句。 )唐人李绅的海棠诗中有云:海边奇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诗中把海棠附上了仙气,使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海棠有“花中神仙”的美誉。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恐怕也是写海棠诗最多的诗人。他爱海棠到了如痴若狂的程度。他曾咏道“露章夜奏通明殿,迄借春阴护海棠” 。意思是想连夜给玉皇大帝打个报告,请求放慢春的脚步,延长花期;再如“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 “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等等,不一而足。刘克庄曾有“海棠妙处有谁知?今在胭脂乍染时”的诗句。认为海棠的佳姿绝色,以“胭脂乍
7、染时”为最美。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浅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苏轼酷爱海棠,留下许多与海棠有关的佳话。一首怜香惜玉的海棠一直传唱不衰: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此诗把一个爱花惜花的风流才子的心态写的恰到好处。红楼梦中有一回写道,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讲的是探春发帖邀请众姐妹(自然少不了宝玉)结海棠社,并以白海棠为题,限韵赋七律诗。薛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林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都是传神的妙句,各有千秋。后来史湘云的“秋阴捧出何方雪”更是一语惊人,技压群芳。4、小结:从对海棠诗的
8、欣赏中,大家更加了解了海棠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也体会到了他们对海棠的喜爱。但是,他们的爱华之情远不及周总理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因为海棠寄托了他们二人之间动人心弦的真挚情感,更印证了两位革命领袖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志向。五、理解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多次描述来表达思念之情的手法。1、文中几次提到了海棠花?(学生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借用海棠花来做什么? (朗读重点语句,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理解作用。 )3、试小结写作技巧。六、展示、交流搜集整理的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事迹材料。为了更好地理解周、邓二位领袖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课前让大家去查找周与邓的生平事迹资料及
9、其伟大爱情的文章。下面进行交流。1、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制成演示文稿)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自由交流)八、作业:1、积累本课词语和自己喜欢的海棠诗。2、阅读查找到的关于周、邓伟大爱情的文章。附板书: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由海棠花引起追忆思念周恩来,追忆往事回忆与周恩来的相识、相知、相爱情感升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周、邓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过程,体会本文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筛选关键信息及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及课外相关材料的阅读,深入理解周、邓二人美好真挚的情感和崇高
10、的革命追求,伟大的革命情操,使学生认识到应把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与敬爱之情,并了解文章使用的不同的抒情方式。教学重难点:1、理解周、邓二人美好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革命追求,伟大的革命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体会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中的多种抒情方式。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简要总结上节课收获。学生完成填空题:1、文章从主体构思上采用了( )的手法。 2、邓颖超深情回忆了和周恩来( )的过程。二、导入:周恩来与邓颖超这两位领袖,他们结婚后风风雨雨中半
11、个世纪的恩爱之情,真正为世人留下了一段举世称颂的爱情故事。他们是怎样相知、相识、相爱的呢?请大家从作者舒缓、朴实的叙述中找到答案。三、请同学概括出周、邓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学生速读相关段落。寻找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课件展示过程: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相识 (彼此都有印象)觉悟社相知 (纯正友情) 欧亚大陆,通信之间相爱 (增进感情,定约) 1925 年 8 月结婚 相伴 (患难与共,悲喜分担)体会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点。四、理解结尾句:引发学生思考:从青春韶光到生命晚霞,经过了多少人生驿站,又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半个世纪的真诚相伴,他们一直被世人看作夫妻的
12、楷模。但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作者为什么要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呢?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五、组织探讨:你对周、邓二人的爱情有怎样的认识?提出要求:每人只说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回答问题的模式:先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认识、观点,再利用文中内容或补充资料加以说明。自由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讨论后出示相关资料,渗透爱情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六、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学习文中所用的抒情方式。1、文中有很多饱含深情的句子,请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各是怎样达到抒情效果的。2、总结学习抒情方式(课件展示)七、总结:献上一首小诗。八、布置作业:以“怀念周总理”或“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情感”为话题,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文章。板书设计: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同志 战友 伴侣 崇高理想 出生入死 相濡以沫坚定信念 并肩战斗 生死相随与祖国命运休戚与共 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高尚的情操 伟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