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能源生物工程总复习.ppt

上传人:sjmd695 文档编号:5189985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8.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生物工程总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能源生物工程总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能源生物工程总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能源生物工程总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能源生物工程总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能源生物工程总复习,沼气技术 燃料乙醇 生物制氢 生物柴油,2,沼气技术,3,什么是沼气?,平均热值:约21 520 kJ/m3合1.45立方煤气或0.69立方天然气,甲烷,CH4(50%70%)、CO2(30%40%)、H2、N2、CO、H2S、NH3,沼气沼泽?,Marsh gas,4,原料,纤维素:葡萄糖-原纤维-微纤维-纤维素,难水解; 半纤维素:由26个不同的糖苷组成,分子量小,聚合度低,位 于许多纤维素之间,易水解; 木质素:是一类由苯丙烷单元通过醚键和碳-碳键联结成的、具有三维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填充于纤维素框架间;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包裹着纤维素,使酶难以和纤维素进行接触水解。

2、不同种类的原料含三种物质含量不同。,淀粉:葡萄糖通过糖苷键结合形成的聚合物; 蛋白质:由氨基酸单体聚合而成;,5,复杂有机物 (多糖、脂肪、蛋白质等),可溶性物质 (单糖、脂肪酸、氨基酸等),丙酸、丁酸、长链脂肪酸,H2+CO2,CH3COOH,CH4+H2O,CH4+H2O,CH4(50%70%)、CO2(30%40%)、H2、N2、CO、H2S、NH3,共营,沼气厌氧发酵的基本原理,6,(1)纤维素的降解,半纤维素,半纤维素酶 多缩糖酶,木糖/甘露糖/葡萄糖+糖醛酸,(2)半纤维素的降解,糖类的降解,(二)水解发酵,7,(3)淀粉的降解,果胶,果胶水解、裂解酶 果胶酸水解、裂解酶,半乳糖醛

3、酸+甲醇,(4)果胶的降解,8,糖酵解途径 (Embden-Mayerhof-Parnas,EMP),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ATP的系列反应过程,单糖的降解(厌氧发酵),糖酵解(EMP)、单磷酸己糖(HMP)、脱氧酮糖( ED )、磷酸解酮酶(PK)四种途径。,9,糖酵解途径,10,丙酮酸的进一步分解,-87.0,kJ/mol,-77.4,-66.9,-38.9,-25.1,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11,脂类的降解,12,脂肪酸的-氧化,13,乙酰CoA,参与合成代谢,TCA循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丙酮酸、乙酰乙酸等有机酸,琥珀酰CoA,TCA循环,丙酮酸,14,蛋白质的代谢,胺,醛,有机酸

4、,胺氧化酶,醛脱氢酶,H2O,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蛋白酶,肽酶,脱氨基,脱羧基,15,(二)产氢产乙酸,第一阶段水解产生的有机酸、醇类,除乙酸、甲酸、甲醇外均不能被产甲烷菌利用,必须由产氢产乙酸菌将其转化为乙酸、氢和二氧化碳,主要反应过程有,丙酸 CH3CH2COOH+2H2O CH3COOH+CO2+3H2,丁酸 CH3CH2CH2COOH+2H2O 2CH3COOH+2H2,乙醇 CH3CH2OH+2H2O CH3COOH+CO2+2H2,乳酸 CH3CHOHCOOH+H2O CH3COOH+CO2+H2,76.1,kJ/mol,48.1,19.2,16,产氢产乙酸菌与产甲烷菌的共营关系

5、,产氢产乙酸菌为产甲烷菌提供底物;产甲烷菌为产氢产乙酸菌消除产物抑制。,17,可以利用己糖、戊糖、多元醇、糖醛酸、丝氨酸、谷氨酸、乳酸、3羧基丁酮和乙醇等形成乙酸,同时,它又能代谢氢和二氧化碳为乙酸 。,(三)耗氢产乙酸菌群,2CO2+4H2 CH3COOH+2H2O,C6H12O6 3CH3COOH,典型菌株:伍德乙酸杆菌,18,(四)产甲烷菌群,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产甲烷细菌能将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和耗氢产乙酸菌的终产物(乙酸、氢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水。,氢/二氧化碳 4H2+CO2 CH4+2H2O,甲酸 4HCOOH CH4+2H2O+3CO2,甲醇 4CH3OH 3

6、CH4+2H2O+CO2,乙酸 4CH3COOH CH4+CO2,19,复杂有机物 (多糖、脂肪、蛋白质等),可溶性物质 (单糖、脂肪酸、氨基酸等),丙酸、丁酸、长链脂肪酸,H2+CO2,CH3COOH,CH4+H2O,CH4+H2O,CH4(50%70%)、CO2(30%40%)、H2、H2S、NH3,水解发酵性细菌 产氢产酸菌 耗氢产酸菌,不产甲烷菌群,产甲烷菌群,消化阶段 (发酵、液化),产氢、产酸阶段,产甲烷阶段,食氢产甲烷菌 食酸产甲烷菌,厌氧发酵的原理,共营,20,厌氧发酵的条件,(1)发酵原料的评估,评估指标:总固体物、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挥发性悬浮固体、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

7、。,总固体物(TS),即干物质量,是指原料烘干后质量占原有质量的百分数,包括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固体。,悬浮固体(SS),即不可溶性固体,指不能通过过滤器(一般为滤纸)的固体物。,21,挥发性固体(VS),总固体物中,除灰分(泥沙等无机物) 外的有机物质。有机物在高温(55050OC)下热解挥发,挥发的质量占总质量的比值即为挥发性固体物的百分含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悬浮固体中挥发性固体, 一般用百分含率表示。,化学耗氧量(COD),利用重铬酸钾完全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的量。可准确反映有机物的量。,22,生化耗氧量(BOD),利用微生物有氧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的量,一般以5天

8、为基准,可反映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量。,BOD/COD可用于评价有机物的可降解性,生化耗氧量(BOD),利用微生物有氧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氧的量,一般以5天为基准,可反映可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量。,产气速率,不同原料被降解的速率不一样(纤维素等不易降解、而淀粉等易降解),产气速率可反映原料的结构特性。,TS:Total Solids SS: Suspended Solid VS: Volatile Solid VSS: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9、VFA:Volatile Fatty Acids TN:Total Nitrogen,23,(2)活性污泥,厌氧消化细菌+悬浮物+胶体物质=活性污泥,色泽:黑色(硫化氢的作用),形状:絮状、颗粒状、膜状(生物膜、固定膜),计量:kg VSS/m3,活性污泥浓度越大,产气率越大,(3)温度,高温发酵:4660oC 55oC 产气率高,能耗大。,中温发酵:2545oC 35oC 产气率相对低,但能耗低,总效率高。,来源:旧沼气池、下水道、湖泊、池塘、粪池、食品加工厂等的污泥,24,(4)pH值,最适pH值:6.87.4 5.5以下产甲烷菌完全受抑制,影响pH值的因素:,原料:如酒精废醪、丙酸丁醇废

10、醪(pH3.55.5),负荷: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平衡失调,原料:含有无机强酸碱,如味精废水、造纸废水,(5)负荷,消化器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kg COD/(m3d)。,影响因素:,活性污泥量、活性;原料结构;工艺类型,25,(6)原料的碳氮比,启动时30:1,正常运行后基本无需补给或需量很小。,(7)氧化还原电位,产甲烷菌对氧极度敏感,应严格控制氧。,(8)搅拌,机械搅拌 气体搅拌 液体搅拌,26,沼气工程,按投料方式,连续发酵:连续补料、连续排料;,半连续发酵:初始投料(1/41/2)+连续补料、批次排料;,批次发酵:批次投料、批次排料;,按发酵温度,高温发酵:5060周期短、产气率高、能耗

11、大;,中温发酵:35各项指标中等,产气稳定;,常温发酵:自然温度不稳定;,按发酵阶段,单相发酵:一步发酵;,两相发酵:两步发酵消化、酸化,产甲烷;,按发酵规模,农村户用型:60m3,大中型:小型、大型、中型;,27,农村户用型沼气,接种物,补料,验池,配料,拌料接种,入池堆沤,沼气,加水封池,发酵产气,用户,备料,定期出料,肥料,28,曲流布料式沼气池A型,GB/T 4750-2002,水压式沼气池,29,大中型沼气工程,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几个重要概念,水力滞留期(Hydraulic Residence Time, HRT),30,HRT d,甲烷产气率 L/(Ld),产气率与水力滞留

12、期的关系,应用:设计时确定消化器容积,31,固体滞留期(Solid Residence Time, SRT),固体物从消化器里被置换的时间。,TSSr消化器内总悬浮固体物的平均质量分数; TSSe消化器出水的总悬浮固体物的平均质量分数; RV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EV每天出水的体积; Dr消化器内消化液的密度; De出水的密度;,32,固体物降解率 %,SRT d,25,30,目标:使SRTHRT,33,微生物滞留期(Microbe Residence Time, MRT),微生物细胞从生成到被置换出消化器的时间。,MRT大于增代时间:微生物积累并最终达到平衡,有利于发酵 ;MRT等于增代时间:

13、微生物数量维持平衡;MRT小于增代时间:微生物流失,数量逐渐减少,发酵失败;,34,2.4.2 厌氧消化器,按储气方式:水压式、浮罩式、气袋式; 按发酵机制:常规型、污泥滞留型、附着膜型。,35,消化器体积,V1消化液体积(消化器有效容积), m3; Q每日进料量,kg/d; c0原料中干物质含量, %; HRT水力滞留期, d; q消化液固体物含量,%; 消化液密度,kg/m3.,有效容积,储气容积,总体积,36,脱水,满足配送的需要:水冷凝产生输送阻力; 满足脱硫工艺的需要:干法脱硫; 满足燃烧的需要:水使热值降低,腐蚀性增大;,气水分离器,37,冷凝水分离器,自动排水,手动排水,38,脱

14、硫,满足配送的需要:对管道和设备的腐蚀; 满足环保的需要:空气污染; 满足燃烧的需要:腐蚀灶具;,干法脱硫,Fe2O3H2O+3H2S Fe2S3H2O+3H2O+63kJ,Fe2S3H2O+1.5O2 Fe2O3H2O+3S+609kJ,39,干法脱硫,40,燃料乙醇,41,乙醇发酵的基本原理,原料,(1)糖(质类)(小分子糖):甜菜、甜高粱、玉米; (2)淀粉质:甘薯、木薯、马铃薯、玉米、高粱、小麦、陈化粮等; (3)纤维素原料: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甘蔗渣、城市固体废弃物。纤维质原料主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木质素充填于纤维素链间,使纤维素难以被水解,同时,半纤维素生成

15、的5炭糖不能被酵母利用,因此纤维素原料难以发酵。,42,淀粉质原料发酵生产乙醇,试管,大米,米曲,曲汁,米曲霉,曲霉菌,麸皮,三角瓶,种曲,糖化曲,糖化,蒸煮,粉碎,淀粉原料,三角瓶,卡代罐,小酒母,试管,曲霉菌,试管,酵母菌,大米,米曲,曲汁,大米,米曲,曲汁,米曲霉,酒母糖化酶,大酒母,发酵,蒸馏,酒糟,乙醇,杂醇油,CO2,43,用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时,在进行乙醇发酵之前,一定要先将淀粉全部或部分转化成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这种淀粉转化为糖的过程称为糖化,所用催化剂称为糖化剂。糖化剂分成固体曲、液体曲和糖化酶,用麸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固体曲叫麸曲,采用液体深层通风培养的称为液体曲,经提取纯化

16、得到的酶制剂为糖化酶。 固体曲制备:机械通风制曲工艺包括三角瓶种曲培养、帘子种曲制备和机械通风制曲等几个工段。典型曲霉:根霉、曲酶。液体曲制备:液体曲生产工艺过程包括种子制备、液体曲发酵和无菌空气制备三部分。酶制剂制备:从固体曲、液体曲经提取酶并纯化。,糖化剂的制备,44,酒母的制备,批次、半连续、连续,45,发酵主体工艺,糖化曲,糖化,蒸煮,粉碎,淀粉原料,大酒母,发酵,蒸馏,酒糟,乙醇,杂醇油,CO2,46,原料输送:机械法,47,原料输送:气流法,48,粉碎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原料受热面积,有利于淀粉颗粒的吸水膨胀,糊化,缩短后续热处理时间,提高热处理效率。另外,粉末原料加水混合后容易流动输

17、运。原料粉碎的方法要分为干粉碎和湿粉碎两种。目前国内大多采用于粉碎法,设备大多采用锤式粉碎机,采用粗碎和细碎两级粉碎工艺,经细粉碎后颗粒一般小于2.0mm。湿粉碎时,将蒸煮所需水量和原料一起加入粉碎机中,原料粉末不飞扬,省去除尘通风设备,但粉碎后的粉料不能储存,宜立即用于生产。,粉 碎,49,其他: 辊式粉碎机;鄂式破碎机,50,蒸煮,淀粉质原料吸水后在高温高压下蒸煮,可以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使淀粉彻底糊化、液化,使蒸煮物料成为均一的糊化醪,为进一步的淀粉转化为糖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蒸料还有灭菌的作用。,按投料方式,连续蒸煮:罐式、管式、柱式;,间歇蒸煮:罐;,按蒸煮温度,高温蒸煮:12014

18、0速度快、能耗大;,低温蒸煮:100双酶法,需酶、能耗低;,无蒸煮:生料加酶直接糖化,用酶量大,效率偏低;,51,高温蒸煮过程的化学变化,木糖的分解,H2O,CH3OH,果胶质的分解,糖类的分解,糖(果糖) 焦糖,52,糖化,酸水解:高温、高压、酸催化,酶水解(双酶):中温、常压、酶催化,酸酶法:酸液化、酶糖化,糖化工艺:间歇式、连续式,在一定条件下(温度、pH),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淀粉部分或全部水解为可发酵性糖的工艺过程。,53,淀粉的结构,淀粉颗粒,-1,6-糖苷键,-1,4-糖苷键,54,淀粉霉与淀粉的水解,-淀粉酶,-淀粉酶,55,异淀粉酶,异淀粉酶:R酶、脱枝酶,葡萄糖淀粉酶:糖化

19、酶;-淀粉酶,56,转移 葡萄糖 苷酶,潘糖,麦芽糖,麦芽糖,57,Pi,糊精,磷酸糊精,磷酸酯酶,Pi,+,58,半乳糖醛酸甲酯,H2O,CH3OH,果胶质的分解,果胶酶,59,发酵,微生物利用可发酵性糖,通过自身代谢生成乙醇和其他发酵副产物的过程。,糖代谢的主要途径:酵母:EMP途径、HMP途径(五碳糖代谢重要途径);细菌:ED途径;杂菌:PK,产生酸;,发酵工艺:间歇式、半连续式、连续式;,60,EMP,葡萄糖,己糖激酶,磷酸己糖 异构酶,磷酸果糖 激酶,Mg2+,Mg2+,异 构 酶,3-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磷酸甘油脱 氢酶,3-磷酸甘油 磷酸酯酶,61,1, 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甘

20、油酸 激酶,Mg2+,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Mg2+,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羧酶,Mg2+,乙醇脱氢酶,激酶/磷酸化酶 异构酶 变位酶 脱氢酶 脱羧酶 pH:4.55.5,以下三种情况不能正常生产乙醇: 发酵初期,乙醛没有产生; 添加亚硫酸氢钠乙醛+亚硫酸氢钠乙醛亚硫酸氢钠加成物(沉淀) 碱性条件2乙醛+水乙醇+乙酸,62,总反应: 6 葡萄糖-6-P5 葡萄糖-6-P +12 NADPH2 +6 CO2 + Pi,磷酸戊糖途径HMP,63,ED途径,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酸,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ATP ADP,NADP+ NADPH2,激酶,氧化酶,脱水酶,3

21、-磷酸-甘油醛,丙酮酸,醛缩酶,EMP途径,乙醛,乙醇,64,磷酸戊糖解同酶途径PK途径,65,发酵主要副产物的生成,正常发酵条件下琥珀酸和甘油的生成,C6H12O6 葡萄糖,COOHCH2CH2CHNH2COOH 谷氨酸,H2O,+,+,COOHCH2CH2COOH 琥珀酸,C3H8O3 甘油,NH3,CO2,+,+,+,杂醇油主要是原料中蛋白质水解产生氨基酸,氨基被酵母作为氮源利用,余下部分经脱羧作用生成的。,杂醇油的产生,有机酸的产生,由感染的杂菌代谢生成。如乙酸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等。,66,典型蒸馏流程,蒸馏,气相进塔双塔流程,利用发酵醪中各物质挥发性的差异,通过蒸馏的办法分离得

22、到纯度较高的乙醇及其副产物。,67,液相进塔双塔流程,68,无水乙醇的制取,目前,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主要有氧化钙脱水法;分子筛脱水法;共沸精馏法等。,69,生物制氢,70,生物制氢,与传统的化学制氢方法相比,生物制氢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和不消耗宝贵的矿物资源的突出优点。按培养条件:光合生物制氢(藻类、光合细菌)、发酵细菌制氢(固氮作用等)、光合生物和发酵细菌联合培养制氢。 按产氢机制:光裂解制氢;光发酵制氢、暗发酵制氢;,71,72,光反应的主要蛋白,舞台,73,光的吸收与传递,色素分子的能态 激发态的命运 1.放热 2.发射荧光与磷光 3.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 4.光化学反应,74,原初反应,

23、是指从光合色素分子被光激发,发生能量传递,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物理过程:光的吸收:天线色素传递:激子传递、共振传递 化学过程:电子传递p680p680*p680+,75,76,77,电子传递过程的能态变化,78,电子传递的类型,根据电子传递到Fd后去向,将光合电子传递分为三种类型:非环式、环式和假环式。 非环式,79,环式,环式电子传递不发生H2O的氧化,也不形成NADPH,但有H+的跨膜运输,可产生ATP,每传递一个电子需要吸收一个光量子。 环式电子传递多存在于无PS的生物中。,80,光裂解产氢的原理,典型微生物:绿藻、蓝藻(蓝细菌),?,H2,固氮酶,氢 酶,ADP+Pi,

24、81,光合细菌产氢光发酵作用,质子和电子源自呼吸链,典型代表: 紫色硫细菌 紫色非硫细菌,82,暗发酵法制氢,丙酮酸脱氢途径,葡萄糖 丙酮酸,EMP,83,暗发酵法制氢,甲酸裂解途径,辅酶的氧还平衡调节产氢,84,暗发酵过程NADH的产生,85,产氢产乙酸菌的产氢作用,丙酸 CH3CH2COOH+2H2O CH3COOH+CO2+3H2,丁酸 CH3CH2CH2COOH+2H2O 2CH3COOH+2H2,乙醇 CH3CH2OH+2H2O CH3COOH+CO2+2H2,乳酸 CH3CHOHCOOH+H2O CH3COOH+CO2+H2,76.1,kJ/mol,48.1,19.2,发酵法制氢的

25、优势 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的产氢稳定性好 发酵产氢细菌的产氢能力较高 发酵细菌的生长速率快; 制氢成本低,86,变压吸附法(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吸附降压解吸逐级升压吸附,各塔轮换操作,87,膜分离技术,高分子膜、金属膜(钯),氢通过钯膜的分离过程 一次侧(高压侧)分子氢吸附到钯表面; 氢离解,形成原子氢; 氢原子在渗透压作用下在膜中扩散; 钯的催化能量使原子氢会合成分子氢; 分子氢脱离膜。,88,3.3.2 氢的存储,氢的体积能量密度是天然气的1/3,石油的1/3000.,氢气的压缩因子:实际体积和理想体积的比值,89,吸储材料储氢,物理吸附材料(多孔材

26、料吸附、晶格吸储石墨、合金) 化学反应材料(金属,催化可逆吸氢),高压氢气与吸储材料复合式储氢,90,生物柴油,91,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指生物油脂(包括动物油、植物油、微生物油以及废弃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经酯交换反应而形成的脂肪酸烷基单酯,通常为脂肪酸甲酯(Fatty Acid Methanol Ester,FAME)。原料: (1)植物油脂:包括农作物与林业资源 (2)动物油脂:主要指昆虫油脂 (3)微生物油脂:细菌、真菌、藻类 (4)废弃油脂:地沟油、变质油脂等,92,甘油三酯,93,3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乙酰CoAHCO3- 乙酰CoA 丙二酸单酰CoACoACoA 酯酰ACP CO2脂肪酸L- 磷酸甘油 溶血磷脂酸 磷脂酸 甘油二酯 甘油三酯,94,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R = -CH3 、- CH2CH3,3 R-OH,催化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