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新课程改革心得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已有一个多学期了,当我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这一段教育心发现这一路走来的确好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我已能感受到自己正和学生一同成长。特别是每隔一段时间的教研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使我们受益匪浅。教研日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做到点、线、面结合,观摩研讨、说课评课、经验交流等相结合。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驱动教学创新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以多学科有机融合的任务
2、(即任务驱动法)开展学习活动,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明确给出每堂课的任务,决不能模棱两可,随意性强。如在教学“画图”中的矩形、圆角矩形及圆形工具时,教材通过“电脑里面画电脑”这个任务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在学生的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运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 WORD 设计贺卡、小报;进行单词听写比赛;用 Internet 查询资料等。这些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
3、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又打破了学科界限,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但是,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的任务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要最大限度避免单纯的技术教学,决不能出现脱离实际应用的教学现象。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涉及科学、天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各方面,使教学多样化,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2)任务设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如第一册中的保护青蛙的宣传画,可设计一些海报制作、公益广
4、告宣传画、故事会等生动活泼的任务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4)任务设计时还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还要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服务。二、转变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课改实验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参加研讨日活动,更是让我对课堂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是尝试这样做的: 1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有情感的自由个体
5、,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我尽量让孩子有安全感与喜悦感。一句“你太棒了!” 一声“表现得不错!”都给孩子心中注入融融的春意。善待孩子,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 2 、关注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新课程教学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理念,用爱去拥抱学生,用教育教学的魅力黏住孩子的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扮演“失败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如学习画图课中“清除一块区域”的内容时,鼓励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孩子们经过上机尝试、小组讨论,得出了诸多的结果:用橡皮擦去;先把这块区域选定,然后单击“编辑”里的剪切
6、;还可以选定后按“Delete”;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想到用背景色去覆盖看来我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精神。以人文精神关注学生,师生的距离拉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失败后讨论,再去尝试,再碰壁,再次尝试直到尝试成功。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也教给了学生最朴素的科学研究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上机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布置完任务后,可以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通过同桌、小组
7、合作相互讨论、交流,最后上机实践操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体验到在合作中自主学习的乐趣。如教学五年级一份实验记录的表格制作时,可以先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张表格并输入相应内容,然后再通过同桌间的相互配合,完成行高、列宽的调整及字体的设置等,最后再安排提前完成作品的同学以小组形式进行组间合作,对表格制作的技巧性内容如表格边框、单元格合并拆分等进行探索性学习。这样一来,避免了“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阶段上都获得成功。四、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强信息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有教育
8、意义的信息,也充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只看到电脑及网络的“亮点”和优势,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重视网络的负面效应,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小学生会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教材中的“网上游北京”,“美丽的地球家园”,“保护青蛙的宣传牌”等都是很好的教育题材。我们把握时机,及时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
9、侵袭,促使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五、构建新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之高下,更不能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要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献言献策,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要给予教师应有的安全感与自尊。我认为,这几点,对于构建新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学生的学习状态(1)参与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全过程;看是否有些学生能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启发。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
10、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所提问题与发表的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2、知识的形态(1)基本性。一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内容为基础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规律性,二看是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点。 (2)基础性。这主要是从学生的认识与经验的背景去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否能与学生已有的观念、经验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相互作用,从而使学习变
11、得更有意义。(3)过程性。主要是看是否有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与独立思考的活动或机会,进而通过学生群体的讲座与交流获得理解与体验。(4)策略性。看学生是否获得关于怎样学习、怎样记忆、怎样思维的一般方法的经历与感悟,从而增强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的能力。(5)实践性。看所接受的知识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附表)小学信息技术学生学期评估表评价内容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总评参与状态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情绪状态 学习状态生成状态 基本性 基础性 过程性 策略性 知识形态实践性 六、积极主动参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研讨日促进了我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平日里,我能注意做到勤听、勤记、勤想、勤说、勤写。研讨日上我能自信地与专家、同伴交流,是新课程实验使我变得不再 “ 懒惰 “ ,使我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从新课程研讨日上看到了自身的成长足迹,我自豪,但我绝不会停留在原地。 虽然,我们参加课改实验时间较短;但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由“应试教育”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让望子成龙的家长看到教育的希望;让苦苦思索的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我们从孩子的笑声中,从家长、社会的赞誉声中得到了课改的信心和力量。如果我们大家都自觉地、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课改实验中,他日必将有散发出让人激动心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