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书目: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2000年第7期; 刘庆柱: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1998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年第2期。 徐苹芳: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的几个问题,文化的馈赠,北大出版社,2000年。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 阎崇年:中国历代都城,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中国古代都城考古讨论课,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发展阶段 俞伟超,商和西周都城遗址的各种活动区分存在的特点,是初期阶段
2、都城的形态。 东周至两汉都城的密封规划,是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 从曹魏邺都北城到隋唐两京城的棋盘格形封闭规划,是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后封建等级制森严时期的城市形态。 北宋汴梁至明清北京的开放式街道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后阶段的形态。,六朝时期的都城,曹魏邺城 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遗 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处。遗址由南北相 毗连的两座城址组成。 邺北城在今漳河之北,北临漳河故道。东汉建安九年 (204)魏王曹操大规模营建该城,后作为王城。 邺南城大部在今漳河南岸,始营建于东魏天平二年 (535),毁于隋。 南城建成后,北城仍继续修
3、缮使用。至北齐亡 (577),邺 城始衰落。,邺北城: 据水经注记载: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门 7座,南面 3座,东西面各 1座,北面 2座。 从左思魏都赋里的描述看,该城的特点是: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南北两区。北区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以西为禁苑铜雀园,苑内置武库、马厩、仓库,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南区大部分为居民里坊,只有少数官署,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 经实地勘探的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城西北的金虎台、铜爵台基址,城南北1700米,东西2400米。城墙宽1518米。现已确定门址位置的为:南面自西而东的
4、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东面的建春门;西面的金明门;北面的广德门。城内发现大道 6条,分别通向各面城门,并将城内划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城。,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1,司马门 2,显阳门 3,宣阳门 4,升贤门 5,听政殿门 6,听政殿 7,温室 8,鸣鹤堂 9,木兰坊 10,楸梓坊 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 15,文昌殿 16,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 19,相国府 20,奉常寺 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 23,少府倾寺,特点: 邺北城以宫殿区为中心的平面规制,采用中轴线对称形式,在全城的中轴线位置开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宫城。布局区划
5、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利,改变了汉及以前宫殿南北分散的形制,也改变了以前都城不规整的布局。 对以后隋唐的都城规划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为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东汉以后都城改为坐北朝南,是推行皇权统治的需要,当时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为推行皇权的需要,把皇帝祭天之礼作为每年举行的重大典礼,规定在国都南郊举行,从而迫使都城布局发生改变。为皇权的需要,逐步将中央官署集中在宫城附近,发展到唐代,则出现了集中办公的城皇城。,邺南城: 据邺中记记载:邺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文献记载邺南城有14座城门,南北面各3座,东
6、西面各4座。城市布局大体继承了北魏洛阳内城的形制。 经实地勘探,已探出东、南、西三面城墙,其北城墙利用了邺北城的南城墙。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均为圆角;在东西南三面城墙外部发现有加强防御的“马面”设施,并有环绕城墙的城壕。北面的 3座城门系利用邺北城南面的城门。其他三面已确定门址位置的有南面的启夏、朱明、原载3门,西面的纳义、乾门、上秋3门,东面的仁寿、中阳 2门等门址。城址北部中央为宫城,已探出宫城的西、北、南三面有宫墙,南北约 970米。在宫城内有建筑基址10多座。,汉魏洛阳城,东汉洛阳城:全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
7、东汉洛阳城南北长九里七十步,东西宽六里十步,通称“九六城”,平面为长方形,有12座城门。 城的总体布局是在纵向轴线上,依西汉旧宫经营南北二宫,两宫相距一里,其间以三条复道相连。南宫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北宫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以后又陆续添建东西二宫。主要宫殿在南宫,规模较西汉长安的宫殿为小。主要官署设在南宫附近,太庙等祭祀建筑划在城南。全城有街道24条,大致为方格网形,分划出 100多个闾里。 城内外各有皇家苑囿七八处,如芳林苑、上林苑等,以单圭灵昆苑为最大,周围11里。还有一些贵族的私家园林。,魏晋洛阳城: (曹)魏(西)晋洛阳城都是利用东汉旧城改建的。
8、北魏洛阳城,除继续利用(曹)魏(西)晋洛阳城以外,并在城外四面兴建了外郭城。 曹魏至北魏,洛阳城的城垣,基本上仍沿袭东汉旧制,绝大多数的城门位置,历代相沿不改。汉魏西晋时洛阳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北魏建都洛阳后,曾对汉晋的旧门进行修缮和改建,并在西北角金墉城南边新辟承明门,实为十三门。 洛阳城西北角筑金墉城,始建于曹魏。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其方位与作用,都与邺城铜爵三台相似。魏晋时,还在洛阳城及金墉城城垣外侧附设城垛(亦称“马面”) 曹魏时,东汉南北宫制已不复存在。曹魏西晋北魏三朝都在汉北宫故地营建皇宫。北魏时,洛阳城从北到南已逐渐被宫城、衙署、寺院和高官宅第所占据。宫城位于全城正中而稍偏西,
9、平面整体作长方形。宫城共探出四门:南面一门,西面二门,东面一门。南门即宫城正门阊阖门。宫城内北为苑区,南为宫殿区。宫殿区夯土台基密集,主要集中于阊阖门直北的南北线上。 北魏洛阳城内的街道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其中的第三条南北纵道,系由宫城直通宣阳门的主干大道。这条南北中轴线,应即北魏的铜驼街。在铜驼街两侧,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应是中央衙署和庙社的遗址。 洛阳城内的居住和商业区仍是封闭的里和市。随着魏晋实力的增强,洛阳的城外也出现了市和居住区。北魏统治者在城外四周拓建坊市,形成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郭。北魏洛阳外郭有墙,其内也划分为封闭的矩形的坊和市,并形成方格网状街道。,隋
10、唐城市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扬州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兴衰状况: 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营造新都,隋文帝命宰相高颖总督,宇文恺负责设计。582年兴建,583年迁入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83.1平方公里。唐建国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扩建。904年朱全忠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并命令拆迁长安宫室,自此长安城衰落废弃。,西安都城史的演变和周围的水系图,三礼图中的王城图,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长安城的影响: 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其形制是中古城市的典型,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产生影响。同时还影响了邻国都城的形制,特别是日本的
11、平城京和平安京,它们不仅形制和布局仿效长安,而且宫殿、城门和街道的名称也袭用长安城。,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考古现状。目前基本完成对隋唐长安布局构架的了解,如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遗址方面有:大明宫、兴庆宫、芙蓉园、含元殿、麟德殿、西市、青龙寺、西明寺、明德门、兴化坊等。 尚存问题。如何复原当时的长安城。对长安城的人口数量、官人住地、庶民生活区、商业区域等职能区的形成和转化的研究有待深入。,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布局: 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构成。受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影响,将宫城、皇城和居住里坊严格分开,且采用中轴对称布局。 外郭城平面为长方形,周长达35.
12、56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外郭城每面三门,除明德门5个门道外,余皆3门道。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宫城。 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北接禁苑,南接皇城,平面为长方形,周长8.6公里。宫城南面正门为承天门,门基铺石条或石板,这是其它门址未发现的。宫城中部为太极宫,正殿为太极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的南部,与承天门南北相对。宫城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宫城西部为掖庭宫,为宫女居住之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大明宫 在太极宫东北面禁苑内的龙首原高地上。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
13、高宗龙朔二年(662)又经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听政,取代太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 。 兴庆宫 在外郭东城春明门内街北。开元二年(714)因兴庆坊(旧称隆庆坊)是玄宗藩邸置为宫,十四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十六年竣工,玄宗即常在此听政。天宝十三年(754,旧唐书作十二年)又筑兴庆宫城,并起城楼。,大明宫图,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含元殿是唐代举行国家仪式、大典的地方,唐代有诗句“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唐帝举办宴会、非正式会见和娱乐的场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皇城 为军政据构和宗庙所在地,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而无北墙。东西两墙与宫城的东西两墙相接。平面为规整
14、的长方形,周长9.2公里,南面三门,正门为朱雀门,其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东西有两门。,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 由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分为棋盘式格局,其间布置110坊及东西两市。坊多为长方形,四周环筑高墙,坊内设置横街或十字街道,四面开门。坊门早开晚闭,并设兵把守,宵禁后禁止开门进出,以便控制管理。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开辟井字形街道,临街开店铺,市中心为管理机构,市周围有版筑土墙。,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意义: 长安城在总体设计上是以宫城承天门、皇城朱雀门、郭城明德门所在德南北线为中轴,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
15、出来的。加上结构严谨,区划整齐,显然是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布局的发展和完善。 将宫城置于轴线北端为沿袭前代传统,但在宫城南面筑皇城为开创之举。将宫城与其它区域隔离,既把一般居民与宫城隔得更远,又把宫城与其它大小统治者得宅第严格分开,从而加强了宫城的防卫,也符合封建统治者“建中立极”的都城建设理想模式。,隋唐洛阳城,在规划设计与长安城不同: 第一,皇城与宫城不在郭城北部正中,而位于郭城的西北角,说明这样的规划是下京城一等的; 第二,宫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西邻禁苑,东接东城。皇城宫城本身内外砌砖。皇城之南并界以洛河。说明其戒备坚固严密远在京师之上。 第三,里坊面积缩小,市场的位置也不像长安那
16、样左右对称,在城东部洛河两侧设南北两市,于城西南置西市,城市面积比京城小但设三市,而三市均傍可通舟船的河渠。说明在设计上比长安城更多考虑繁荣工商业的问题。,隋唐洛阳城,外郭城。 全城共设8门,东、南各3门,北面2门,西面无门。定鼎门为一门三道,宽28米。定鼎门大街为郭城主干道,现存宽度为121米。街道两侧有水沟痕迹。里坊103个,坊平面为正方形,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有3市。,隋唐洛阳城,宫城。在郭城的西北角。城垣夯筑,内外包砖。南面正中为应天门。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州池。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宫城、皇城周围的小城有三部分:曜
17、仪城与圆壁城;东城与含嘉仓城;东西隔城。,隋唐扬州城,以往中国古代城市多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缺乏商业性质;而扬州则出现沿街开店,出现繁华的夜市。 扬州作为唐代的州城,形制和规模明显与京城存在差异,说明州城不能超过京师,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受京师影响,将内城放置在外城的西北,外城内有规整的里坊,但里坊内以运河为中心出现众多河道和桥梁。,隋唐扬州城,由于连接运河及其作为主要出海口,转运贸易是扬州的特点。转运贸易要批发大宗货物,需要相应的货栈,原有的市及其位置布局无法满足,沿运输的河道开店成为新的和最佳的选择。 长安、洛阳商业发展的结果是“市”周围的里坊繁荣,并未突破封闭的里坊结构。而扬州跳出
18、市和里坊的封闭体系在临街沿河岸设店,集中贯穿坊区。,1,开放街巷的形成; 2,商品经济与城市内涵的改变; 3,宫城地位的加强; 4,都城平面中轴线的安排。,宋元明都城规划的特点,东京历史沿革与建设布局与考古工作建筑特点与城市社会复原,北宋都城东京,春秋郑庄公筑城“开封”,战国魏惠王迁都开封附近取名大梁。隋唐处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中原沟通东南经济带的咽喉,开封复兴。唐为宣武节度使使署。五代除后唐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汴梁。后周世宗对汴梁大规模改、扩建,成为宋东京城的重要基础。金灭北宋,宋都南迁临安,又因黄河决口、改道南流,开封衰落。金宣宗贞祐年间1217年曾迁都于此二年,更名南京。元
19、设汴梁路,明设开封府,并在宋大内建周王府。明末再次水淹。清、民为河南省会。,1,东京历史沿革与建设,开封城为三套城墙,不十分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大内。唐宣武节度使使署,梁建昌宫,后晋大宁宫。北宋按洛阳宫殿形制扩建为宫城,周9里13步。东、西、南、北各1门。地址在开封龙亭潘杨湖一带,1982年湖底钻探,找到明代周王府遗迹,遗迹下砖墙即是。二重为里城,内城,周20里50步。东2、西2、南3、北3门。现存砖砌的清代开封城墙即是内城位置,今铁塔与繁塔在内城东北,与文献记载相符。三重为外城,罗城,周40余里。水门7、旱门13。现存周长29公里的夯土仍保留,地面高36米,地下4米。东京干道以宫城为中心
20、,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道路网格。四条御路为干道,中、小道路密度大。汴、蔡、五丈、金水河流经城内,并通过护城河联通,通过汴河沟通大运河,号称“四水贯都”。共有桥梁30座,构成复杂的水陆道路网。,2,布局与考古工作,第一,开创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的布局,对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有影响;不象隋、唐都城的宫城和内城位于外城北部的布局。第二,坊里制的废除,坊墙的拆除,城内保留的八十余“坊”、分八厢管理,坊名只是形式上的地段名城,各坊直接向街巷开门;不象唐长安城的长安、万年两县管辖的109坊。第三,城内社会生活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达。商业活动由集中的市,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
21、街,尤其是城市的东部、东南部,运河边、码头上、汴河两岸、纵横街道都是商业区。还有通宵的夜市,称“鬼市子”,集中茶楼、酒铺、杂耍、游艺、妓院的“瓦子”等。书院“学”和佛寺也遍布城内各处。,3,建筑特点与城市社会复原,南宋都城临安,1,沿革秦汉为会稽郡钱塘县,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商业发达,修筑城垣。十国时为吴越定都于此,筑罗城周70里。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江南丝货、瓷器等华货输出海外的重要集散地,太平兴国二年(978年)杭州设立两浙市舶司,成为东南沿海走航高丽、日本的重要港市之一。金灭宋,宋朝迁都于此,改名临安。,2,都城格局临安地形复杂,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城市规划受限于自然环境。外城为不规则的
22、长方形,建旱门13个、水门5个;宫城在外城东南、凤凰山以东,周9李,南、北两门。临安宫城规模小,正朝时只有两个宫殿轮流使用,更换殿名。城内道路基本为连接对应城门间的南北纵横格局,比较整齐。城内水道与城北的水门与大运河沟通。城内设8厢、68坊,坊为地段名城,与巷实际上是一回事。城内有集中的市,但城外也有市,街巷、水道两旁还有各种专业的行、市。,1,辽上京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城,略方形,南北2000米,东西2200米,南城为白音戈洛河冲毁,其余各开1门。正中偏北天然高地为宫殿区,四周围墙,为宫城。宫殿以北空泛地带,为禁苑或毡帐区。宫城南为正南街,将南皇城分为东、西,并仿唐长安制
23、度设临潢、长泰两县,是契丹贵族聚居区。南城为汉城,北接皇城南墙,其余三墙低矮,南北长1400米。城内为汉人、渤海、回鹘各族居所。,一,辽代都城:上京、中京和南京,2,辽中京位于内蒙古宁城,紧挨承德。1003年始建于原奚王牙帐所在地,1007年建成,并设大定府,辽王和宋朝使臣常住。中京仿北宋汴梁制度,黄土板筑三重城圈。外城近方形,周15000米。东、南、西三面城门。内城为外城中央稍北,南北1500、东西2000米,与外城构成回形城圈。皇城在内城正中北面。皇城内发现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外城内南北道路3条,东西5条,道路两侧都有大型建筑遗址。 辽中京城址发掘的重要收获,文物1961年9期,3,辽南京
24、即北京,936年,契丹贵族获得燕云16州,升幽州为辽五京之一,称为南京,又为燕京,为陪都。内外两城圈,外城36里,设8门;宫城位于城西南,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遗址在今北京中心城区的西南,宣武门外的法源寺就是辽南京城内著名的八大寺之一。,金都上京金代初期都城,位于黑龙江阿城。金太宗时称会宁府,1138年称上京,1153迁都中都,削上京号。金上京东依山,西临松花江支流阿什河。城为长方形,夯土筑成,东西2300米,南北3300米,东北近沼泽,故向内收400米。城内中部一东西横墙,将城圈分为南北。南城西北角为高地,发现宫殿区,宫殿区分南北基址,其中北面基址为工字形,与汴京相似。,金中都即北京,1
25、151年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扩建,并重建宫城,1153年建成。中都改建前,曾派画工到汴梁测绘,参照它的形制、规划建设中都。金中都成为元明清都城建设的重要楷模。中都为二套方城结构,外城东西3800、东西4500米,设12门,城内道路都对应城门,形成井字形网络城内有坊市设置。宫城位于外城中部,周9里13步,开四门,内殿9重。宫城南面的中轴线长达2公里,为千步廊、御路,沿线布置官府寺庙。城东北沼泽地,辟为人工湖,修建万宁宫,成为元大都海子、明清北中南海和今日的中南海的前身。金中都毁于蒙古战火。 金中都,文物1959年9期,位于内蒙古多伦西北80公里的正蓝旗内,滦河上游。元统一北方后,1250年忽必烈命汉
26、人刘秉忠规划建设,初名开平府,1264年更名上都、上京、滦京,成为元朝黄帝避暑地。上都是蒙古地区第一个有计划建造都城,对元大都的规划起到试验作用。元亡后,为明开平府。上都城分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圈。宫城在内城正中偏北,东西570米,南北620米,砖砌城墙、外石砌夹城,四角楼,东、南、西三门。城内正中为宫殿基址,宫殿南为衙署遗址,还有一些空白的毡帐区。内城位于外城东南角,黄土板筑,石块包砌,城内主要建筑集中四角,东北龙严寺、光华寺,西北乾元寺,东南、西南也是大型寺庙。外城黄土板筑方形城圈,边长2200米。 元上都调查报告,文物1977年5期.,元上都,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攻下金中都城
27、,将大部分宫殿烧毁。1260年,忽必烈决定在中都附近另建新都,命刘秉忠规划建设,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宫及其附近湖水海子包括进去,为宫城所在。大都1267年始建,1271年完工。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城市。明清北京城也充分利用了元大都建筑中心和建筑物集中的南半部。,元大都,元大都的勘察和发掘,考古1972年1期; 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迹,考古1972年6期; 北京西涤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3年5期; 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元大都城市为三套方城。外城长方形,夯土建筑,基宽达24米,6635米7400米,11个城门,大致接
28、近汴梁规模。皇城周围20里,位于全程南部中央,中部为海子,即北、中、南海,东部为宫城,东北为皇家御苑,西部为隆福寺、兴圣寺。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在大都中轴线上,宫城南门崇天门约今故宫太和殿,两侧近故宫两垣。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过皇城灵星门,宫城崇天门、后载门,到达万宁宫中心阁,也是明清北京中轴线。大都街道规划整齐,马可波罗称为“划线整齐,有如棋盘”。载南北向干道两侧,等距离平列东西向胡同,胡同就是蒙古语“浩特”即毡蓬。,元大都是唐长安城之后,平地起家的最大都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成为明清北京城的重要基础。其城市规划的特点:第一,继承了唐宋以来都城规划的传统手
29、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体现了封建帝王对“居中为尊、不正不威”地位的渲染,将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建筑的形式予以烘托。第二,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相结合,皇城中庄严的宫城与优美的御苑相临,一张一弛,奠定了明清以来北京皇城布局的基础。第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大都引水工程浩大,从西北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漕运系统,由漕运通惠河至积水潭、钟鼓楼一带成为繁华商业区,一条是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侯仁之: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1期.,明初,朱元璋定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他的老家安徽凤阳为中都。中都营建工程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八年因劳费而停建,
30、以后陆续拆迁,成为禁锢皇室囚犯的场所。中都规模宏大,里外三道城。里为大内、紫禁城,周6里,开4门;中为皇城,周13.5里,砖石垒砌,开4门;外为中都城,因山筑城,周50里又443步,扁方形,西南角突出凤凰嘴,开9门。城内为皇陵区,城北为王、妃墓地。,明中都凤阳,中都宫室布置、规模与南京宫室相仿。太庙、太社稷、中书省、钟鼓楼、城隍庙等左右对称布置,尤其是中都午门以来的千步廊两侧,3里多御道两侧对称布置文武官署。中都城内还规划了28街、104坊。中都凤阳没有最后建成,但其布局手法却对北京城的规划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南京为两晋南朝古都建康,隋朝破坏殆尽,唐代州县复兴,五代复为南唐国都金陵城,宋为江宁
31、府治,元为集庆路。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更名应天为都城,因偏于东南不适,后试图迁都关中未遂。明成祖继位迁都北京。,明南京城,明代南京城也是三重城圈布局。外城即不规则的应天城,周66里,开13门,包括了六朝建康、南唐金陵城,是南京历史上最大的城圈。方形皇城偏在应天城东南角,方形宫城居中,完全按照宋元以来都城的整齐布局。,南京城宫城南门午门之内以北有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前朝,乾清宫、省躬殿、坤宁宫为后寝,这些宫殿都布置在一中轴线上。午门以外皇城以内,左太庙,右社稷。皇城南门承天门以南为御道,两侧为文武各部衙门。这种布局基本上为明清北京皇、宫城所沿袭。,明代南京城聚宝门瓮城,北京城,1,明代北京城市建
32、设明初攻占大都后,1371年派大将军徐达修复大都城垣,改名北平。为减少工程量,将大都城北荒凉部分划出城外。燕王朱棣夺位后,决定迁都北京,1417年建成宫殿。改建的大都城将城内大运河截断,漕运停留在城南外,这里逐步形成新的商业中心,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南市肆和人口增长,嘉靖间加修了南外城,形成明清北京城的最后规模。,2,北京城规模与形制明代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内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北部向南收缩五里,南部位延长御道长度而将城墙南移1里,东、西墙完全延续元大都,内城东西7000米,南北5700米,东、西、北各2门,南3门。外城就是内城南面,嘉靖年间1553年加筑的南城。皇城位于内城中部偏
33、南,周18里,正南为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左太庙、右社稷,皇城左为三海御苑,右为宫城,承天门外前为千步廊,两侧五府六部机构。宫城位于皇城东,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布局严谨,开4门,东、西华门,南午门,北玄武门,宫城内主要布置前朝后寝三大殿,后为御花园。,清代天安门,故宫三大殿平面,明朝政府主要官署图,3,北京城的特点第一,继承唐宋以来都城规划布局思想,整个都城以宫城为中心,主体三重城圈结构。北京城对上古以来传统城制有所恢复,如皇城外的左祖右社,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四大祭坛,皇城北外逢四开市,成为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格局。第二,城市布局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从外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8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街道,9重门阙,直达三大殿,两旁城阙、华表、桥梁、广场、殿堂衙署均对称布置,显示庄严、至高无上皇权。第三,北京街道基本延续元大都的基础,连接各对应城门的纵横街道格局。第四,商业市肆中心向南发展,除城内的钟鼓楼外,城南成为繁华商业区,专业行会制度发展,各类商业集中,如米市大街、磁器口、猪市大街等地名仍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