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0 后文物修复师的故事(组图)每年的 5 月 18 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我们平时在博物馆观赏到的各式各样的文物可不是一经出土就立刻展出的。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物存在着诸如破损、虫蛀、霉变等各种“病症”。这时,就需要“文物医生”来为它们“诊断”和“治病”。文物修复师,这个在他人看来颇显神秘的职业背后,又是否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在神秘的光环下,他们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今天我们就近距离倾听这些文物守护者们的心声。甘做一片小绿叶很多人都说,做文物修复的女孩子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在饱经沧桑的千年文物中,她们的动作、仪态、气质,就像流水一样柔和。1987 年出生的太原姑娘王洋就是这么一位娇
2、柔而不做作,大气而不失沉稳的文物修复师。王洋,2006 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2010 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技考古系,2013 年毕业后进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部从事科技考古相关工作。在团队中,王洋主要负责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通过对每一件文物的现场观察,以及取样分析,来对文物的病害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每件文物设计出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我只是大师身边的一片绿叶。”王洋总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简单来说,我的工作更像是文物的健康顾问,对其进行体检,了解文物的健康状况,并为它定制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由于我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因此修复
3、工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修,不仅仅是让文物延年益寿,而是对其进行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也是观察与发现的过程,铭文、残留物、合金成分、铸造工艺、产地分析,这都可以成为新的研究视角,以便解读文物更深层次的信息。”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3 年来,从青铜器到石碑,从壁画到彩绘陶,书本上的知识一步一步变为实际经验。王洋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有所进益,有所不同。能从事文物相关工作是一种荣幸,有人认为这个行业是寂寞的,我并不以为然,能与一件文物有如此的亲密接触,能与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还有比这个更有趣的事儿吗?”从慢节奏中收获成就80 后修复师程玉龙看
4、起来有着与这个年龄不太匹配的沉稳,这或许与其所从事的青铜器修复工作有关。从事文物修复 4 年多来,程玉龙说,他一直在一种慢节奏中收获着点点滴滴。“3 年时间,虽然我们了解的面很宽,但都仅仅是一些皮毛。毕业后,我经学校老师推荐进入了省考古研究所。刚进来的时候,修复室还没几个人,真正上手修复的也就四五个人,主要是以青铜器修复为主。修复当然是从简单的开始,但刚开始还是觉得有一点难度,学校学的根本就不够用,等于说还得从头开始学习,白天挑简单的由老师辅导进行修复,晚上还要进行画纹饰,写日记等,虽然很苦,但因为喜欢也觉得很满足。”程玉龙说,4 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刚参加修复工作时面对器物
5、的恐惧感已经荡然离去。他经常说,不管工作多难多累,也有信心将它修复好,无非是时间问题。“修复的所有过程中最难的步骤非整形和做旧莫属。整形拼的是耐心和细心,一件变形器物的修复,整形这一步就可能占去 1/2 的时间,有时甚至更多。依然记得刚过来没多久修的一件编钟,仅整形就花去了 3 个月,天天都要加温,调整整形器。做旧是青铜修复的最后一步,关系着整件器物的美观与否,做旧做的好才会使人有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当然,对于我这种没有美术基础的人,就会觉得最后一步比较难,这就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来练习调色,做出需要的效果。”在程玉龙的眼中,修复工作者并没有外界看起来的那么光鲜。“修复工作需要了解的面比较广,这就
6、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主要是修复青铜器的,这就要求与铜器沾边不沾边的都要了解。在修一件器物时,我们首先得对它的时代、保存情况、主要病害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这样在修复时才不会修出超越这个时代特征的器物。“文物保护是一种新兴的行业,修复工作兴起的时间也不长,尽管在修复过程中,广大文物修复工作者进行了很多尝试,也找到了一些修复上可行的办法和可用的材料,但这毕竟只是个起步,对于文物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在修复中使用的方法和修复应达到的度,不同的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见解,这就亟待我们继续努力,商量出一个标准,使修复也有据可依,更好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为后代留下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或许这就是修复工作者即将要
7、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了。”金石为伴,快乐人生周瑜,从事青铜器保护修复及金石拓片制作的工作,曾为博物馆及考古所修复并拓印了许多青铜器及陶器;其中完成隰县瓦窑坡墓地青铜器保护修复就达数百件,曾参与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作为一名文物修复者,首先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几年来严格朴素的生活及艰苦的工作锻炼了我坚毅顽强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回首过去几年,曲折坎坷、得失荣辱间,都是一个奋进勃发的身影,都是一份无悔无愧的心情。”周瑜说,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 4 年以来,单位领导及老师们的栽培信任,使得他的自身能力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修复一件古代青铜器
8、的步骤非常繁杂,我有时在修复室里一呆就是 8 个小时,没有坚定的恒心和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通过这 4年对青铜器的修复,使我知道青铜修复工作应遵循:尊重历史,搞清文物历史和文化内涵,保持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使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再现,表面的清洗去锈,保留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锈色。科学的焊接粘接,充分体现了其艺术形貌。对有害锈的去除,阻止了器物进一步腐蚀。缓蚀封护而延长了器物的寿命,见证到了科学保护文物的目的。”“我是一位从事青铜修复工作的 90 后,尽管学历低,待遇一般,但是我勤奋、敬业、好学,一直默默地工作着,为文物工作奉献着青春,使我感到骄傲自豪;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更应该做
9、好文物安全保护措施,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做好青铜器保护修复工作,加强学习,多动脑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要提高,加强学习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对文物保护更深层面的认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在以后的修复日子里再接再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周瑜说,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他们年轻一代文物修复师的最大使命。“金石为伴,快乐人生,这就是我生活的最好写照。”让古老文物在手中焕发新生面对采访,本就言辞不多的李晋军颇显紧张。但当你翻开其履历时,你才发现,这位讷言的 80 后修复师有着怎样的成就:他先后参加了河南上蔡郭庄楚墓青铜器保护修复、驻马店市正阳县闰楼商
10、代青铜器保护修复、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青铜器保护修复、山西隰县瓦窑坡春秋墓地青铜器保护修复、山西隰县馆藏佛造像的保护清理、山西永济隋代石碑保护修复、山西运城盐湖区博物馆青铜器的保护修复、山西翼城博物馆青铜器保护修复等项目,共修复文物上百件。青铜器基本上保存于墓葬及窖藏中,不仅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浸泡,同时还遭受土壤里所含的盐、碱、酸和其他化学物质以及矿物质的侵蚀,加上地壳的震动、墓葬的塌方、随葬品及其他堆积物的挤压以及人为的损坏等因素影响,所以青铜器出土的时候多半已经锈蚀严重、扭曲变形、残缺不全,破损程度十分严重。“在修复保护过程中,需要清洗、拼对、去锈、整形、焊接、粘接、雕刻、翻模、补配、缓蚀、
11、封护、做旧等程序才能恢复青铜器的原貌,重现风采。因此保护修复青铜器,是一项非常艰巨和繁重的工作,对修复人员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修复人员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认真面对每一件需要修复的青铜器,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及不同器物的形制特点、纹饰特征、锈蚀成分、铸造工艺。并且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让记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信息的青铜艺术品,在最小干预的保护修复原则下,得以长久保存。”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并坚守。李晋军说,对于一个搞文物修复的人来说,俗常生活是他希望远离的,那些默不做声的青铜器是他最好的交谈对象,而它们的确常能带给李晋军艺术的灵感与人生的感悟。“让古老的文物在我手里焕发新生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