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麻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新人教版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 教学时间:2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
2、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 陡峭(qio) 嶙峋(ln)(xn) 啜泣(chu) 着眼(zhu) 纳罕(n)(h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2、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
3、、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3、自读课文一遍。三、课时探究: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
4、。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四、课时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 ,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到了启示吧,以后我们就不怕困难了。五、布置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
5、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略)二、课时内容:1、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1)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2)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
6、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探究内容:1、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
7、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2、“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
8、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3、 你同意文中的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学生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关键在于言之有理,一般倾向于同意父亲的做法。爬上石架的“我” ,上不去,下不来,陷入绝望、恐惧,父亲并没有用梯子上去救护,而是鼓励、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 ,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 “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
9、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4、 如果当时来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试想像一下,她会怎样做?为什么? 5、 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杰利值得“我”称之为“最要好的朋友”? 6、 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样对待的?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四、课时小结: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做人也好,学习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五、布置作业:1、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2、课文后练习六 作业本五、七、八、九。 附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