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 27 课学案编写:艾雄超 审核: 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来源:学优中考网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一、课前导学: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 (3)谢中书: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读课文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 (4)晓雾将歇(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
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 ,又像一首流动的 ,语言凝练且生动。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1、结合注释翻译句子(1)重点字词: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阳欲颓: 四时俱备: 能与其奇者:(2)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2、背诵方法指导: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3、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四、当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 ) 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 ) 晓雾将歇( )陶弘景(
4、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6、 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
5、成语。沉鳞竞跃( ) 月色入户( ) 怀民亦未寝(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7、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
6、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五、中考链接:(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 912 题。(2007 年荆州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7、,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夕日欲颓
8、,沉鳞竞跃。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12.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二)(2007 年浙江省湖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 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9、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 )18.翻译句子。3 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分(三)(2007 年浙江省衢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
10、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 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 分)六、课下作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五色交辉:_ 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10、翻译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_11、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13、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元
11、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贯穿全语言的线索是15、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7、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18、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19、同事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加以说明。评价内容 优:70%以上来源:xYzkW.Com 良:50%70%来源:学优中考网 一般:50%以下自主学
12、习导学案完成率来源:学优中考网积极 一般 很少合作探究参与度35 分钟以上 2035 分钟 20 分钟以下本节课有效学习时间基本达到目标 达到目标的 70% 相差很远学习目标达成度【参考答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 fllI 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
13、,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一.1、tu ln su xng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交相辉映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考虑、想到 参与,这里指欣赏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
14、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
15、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 华阳隐居2.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
16、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 (4)看,看到(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1、tu、y、qn、xng、xi、hng、2、D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反问 4、A 5、参与,这里指欣赏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 6、(1)跃跃欲试 (2)门当户对 (3)废寝忘食 (4)一念之差 (5)步履维艰 7、陶弘景、华阳隐居、山中宰相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天山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