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课程标准、中招视野、两类结构”的教案设计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二课时原备:姚集一中 修订:郭美丽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
2、度,赋 4 分的居多。4、学情分析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二、学习目标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 教 学 活 动 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自学指导:
3、内容:下列句子。 方法:自学、小组内合作交流,老师点拨,找出规律,归纳 方法要点。 时间:15 分钟。 要求: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自学检测: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 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 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赏析句子的角度及答题格式:1.修辞:比喻、拟人运用的修辞,生动形象(有力
4、、强调)地写出 了的样子,表现了作研究。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 凝结 ”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句话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救国。5.“1930 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望闻问切” 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5、。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 ”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 “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者感情(富有诗情画意)2.用词:“ ”一词,生动形象地(具体、逼真、贴切 )写出了动作或形态,表现了人物 的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
6、读课文第一部分,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2.划出最能表现他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参考答案: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把我们的民族比作病人,突出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治学严谨,一丝不苟。3.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的刻苦精神。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 “心会神凝 ”,都是说用心极专,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请在文段中找出
7、穿插的人物描写,透过这些词语或句子,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闻一多?(1).“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 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语言描写。表现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肖像描写。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敢说敢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修辞手法内容效果(情感、感悟)人物描写方法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关键词语内容效果(情感、感悟)修辞用词人物描写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五、限时训练1、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他正向古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8、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2)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3)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4)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