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 一 主 备 人备课时间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周星期 1 课时 备课组长 签名 教研组长 签名教学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个性化备课教学重点 测密度的原理教学难点 测液体的密度步骤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一形状规则的铁块,形状不 规则的石头,一杯 盐水问如何 测出它们的密度?二、自主学习 阅读 P 18-20,完成下面问题?1、测密度需测量的物理量是什么?有先后顺序吗?为什么?1、质量2、体积 V2、测密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1、 天平2、V 3、量筒的使用A作用:直接测定 的仪器 B.使用前;观察量程
2、;认清分度值。认清单位 1ml= C.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 相平。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来源:学优中考网A、先向量筒中注入 的水,读出水的体积为 V1;B、再固体用细线拴住轻轻 在量筒内液体,记下体积为 V2;C、固体的体积为 ;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 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2)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来源:xYzkW.Com可采用 “溢杯法 ”测量其体积 。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3)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压入
3、法 :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整块的体积。沉锤法 :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 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 V2,V 2与 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4)可溶于水的物体如何用量筒测体积呢(将被测固体隔离起来,如用塑料薄膜或橡皮泥抱住后浸没水中,也可用油或细砂代替水测体积)实验原理?规则:刻度尺 算出无论形状液体 均可有(量筒与水)测出?4.测固体密度实验中: 原理是:= (2)先测质量还是体积?5、测液体密
4、度实验中 原理是:= 下面有两种测液体密度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方案一,先测空烧杯的质量 m1 向烧杯中倒入适当的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2 、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 V 求出液体的密度 = 方案二: 用天平 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1 ;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 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称出烧杯和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求出液体的密度 = 。 当堂达标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 和 。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 (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
5、适量的含义是固体 (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 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 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 50g,20g, 5g 各一个。游码在 2 .4g 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 ,体积是 ,密度是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原理是:= 方法: 用天平测 的总质量 m1 ;把 烧杯中的液体倒入 中一部分,读出 内液体的 V;称出 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 m= 求出液体的密度 = 。 4.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 0.8g/cm3 的酒精 100g ,则应选择(
6、)A、50mL,5 mL B、100 mL,2 mL C、250 mL,5 mL D、400 mL,10 mL 5.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6.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 m、V 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 V2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 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 mE.根据数据 V1 、V2 算出铁块的体积 V7、 用天平和量筒测金属块的密度。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线的右侧,应将天平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来源:xYzkW.Com在调好的天平左盘放金属块,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 g把金属块放人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量筒内水面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体积 cm3 则金属块的密度是 kgm 3金属块有磨损后,它的密度 (选填“变大” 、 “不变” 或“ 变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