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介绍透镜:同学们
2、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人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游玩,可以用照相机拍下美丽的自然风光;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新课教学:1、认识透镜向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如图所示的两类透镜,问:这两类透镜在形状上有什么显著的差别?由此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凸透镜:中
3、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老花镜、照相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等,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比较。演示课本 P73图 4-5-5 实验。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焦点和焦距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光束抽象成光线,画出光路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平行光能量聚集在一点上,这个点是凸
4、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字母“f”表示。F FO正对凹透镜的平行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凸透镜具有实焦点,凹透镜具有虚焦点。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 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 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平行光,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
5、一侧,改变凸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请学生观察课本图 4-5-6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想一想,它是怎样折射光的。总结、扩展:今天我们研究了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了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可以使正对的平行光会聚于一点的现象,早在公元 2 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当时我国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对准太阳取火。我国在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在科技方面曾一度领先,只是在近代落伍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再创我们的辉煌。第二课时引入课题:
6、 复习生活中透镜成像情况引入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合作探究: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 U 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 V 表示。焦距:用 f 表示2 倍焦距:用 2f 表示明确:实验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 。 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分析,并明确:物距不同成的像不同思考: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照电脑模拟)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虚、实u2fu=2fff),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