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局外人.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137434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局外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局外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局外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局外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局外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外国文学赏析期末论文 题目:局外人 学院: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授课老师:高顺洁 学号:1503602066 姓名:董文举 摘要: 加缪是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 “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尽管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在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

2、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 。 局外人展示了 20世纪西方世界的荒诞性,通过主人公莫尔索的精神发展历程,来告诉我们对于荒诞的正确态度是在爱中重新开始建立人与世界,人与他者的关联,创造性地进行反抗。而莫尔索从局外人向反抗者的成长,则是在辍学、入狱、被判处死刑等一系列边缘情境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字】局外人 悲剧 荒诞 冷漠 反抗 引言: 小说局外人是他的成名作。他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翻开他的

3、局外人 ,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 ”可是陡然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包含了无限意味。“妈妈” ,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默而索不用成年人说的“母亲”而说“妈妈” ,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尤其令我们感到愤慨的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默尔索么?可是不止于此,当

4、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毫无热情。对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他说:“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无论什么都行。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 , “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他大概觉得这还不够,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无疑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荒诞,这个存在主义作家

5、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 局外人正是荒诞人生的一幕。默尔索也是他的兄弟。 1、 “局外人”的悲剧 加缪的局外人短短几万字中,莫尔索却是一个层面丰富,值得人们反复研究的人物。加缪用“局外人”界定莫尔索这个人物,并不妨碍读者从两个方面去想象。首先莫尔索是超脱的人,他是职员,他有自己的住处,他与女人来往等等。他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这就使他有一个看上去与寻常人一样的外表。然而他并不认可寻常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愿像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那样扮演自己的角色。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该害怕的时候害怕。莫尔索听命于自己的内心,活得自由。但他内心深处驱动他的力量却是像萨特先生的那样;越是不可理解和随心所欲,

6、就越是难以控制。在这种泛滥于莫尔索内心的力量的摆布下,莫尔索最终走向了死亡,彻底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1.1、 成为“局外人”的原因莫尔索这个人物为什么总是徘徊在局外?社会的存在首先要求人们适应,而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使他在社会这个庞大事物面前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他无法就范。而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程度,要求你扮演自己,你尽可以对此表示反感,但人们又必须扮演。因此社会必然把莫尔索这样不适者甩出去。 翻开加缪的局外人 ,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 ”可是陡然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包含了无限意味。 “妈妈” ,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

7、是一个叫莫尔索的年轻人。莫尔索用成年人说的“母亲”而说“妈妈” ,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尤其令我们感到愤慨的是:在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莫尔索么? 莫尔索的生命看上去是那么的可悲,他总是那一副对待生命似有似无的态度,他不关心身边的一切。最后的悲剧结局让他的生命更添加了悲剧的色彩。所以我们可以说莫尔索的一生是局外人的悲剧。 他的悲剧色

8、彩还体现在他的孤独上面。他始终是一个人。他对于婚姻的态度,对于朋友的态度一直是有没有都无所谓。在那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这样孤立的人是绝对不会有生存空间的。因为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与之为伍的人,人们都对他的行为和心理不理解,甚至鄙视,厌恶。 在法庭上,没有人想听他说的话。而他所表达的却实实在在的是他内心的想法。然而,在他回答法庭上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他的律师不准许他回答,而是一切都由律师来掌控着他的回答。律师的回答连他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或者根本就不是他心里的想法,律师只是告诉他说这样会对他有利,仅仅如此,他的想法就完全由被人来诉说。莫尔索理解这种做法,然而他没有一点说话的权力。他唯一说的话就

9、是他在一直重复说的那些话,为什么要杀掉那个阿拉伯人?为什么要开五抢?为什么第一枪和第二枪中间要有几秒钟的思考时间?他自己的心里在说他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但是所有的人都有别的想法,把每一种想法都扩大化。 1.2、 “局外人”的生存状态 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在面对荒谬的世界时,莫尔索冷淡、默然、绝望,他的存在状况以及反抗荒谬世界都是采用了一种与自己无关的局外人的态度。莫尔索入狱是因为枪杀了阿拉伯人,但在后来审判的时候,重点却一直落在了莫尔索在母亲葬礼上麻木不仁的种种表现上,而对他的杀人行为却涉及较少,使得审判本身充满了荒诞性,检察官通过莫尔索的种种表现,认为“一

10、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 ”检察官把莫尔索的案子与杀死父亲的案子放在了一起进行比较,弑父案与莫尔索的案子性质上是不同的,弑父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审判的重点发生了转移,莫尔索杀死阿拉伯人,这个行为理应成为审判的重点,但在审判中这个罪却处于次要位置,显示出审判的荒谬性和当时法国社会的荒诞性。 在律师为莫尔索辩护的过程中,小贩的喇叭声引起了他对某种生活的回忆。在法庭上,尤其是在对他审判的法庭上,他都心不在焉,浮想联翩,似乎审判事不关己,他只是个局外人而已。 在审判的过程中,莫尔索作为当事人,却一直处于局外的状态中,他们好像在处理这案子时把握撇在一边。

11、 “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被告也是很重要的,我也有话要说呀。 ”判中,莫尔索更多地实在被动地倾听检察官对他的审判,没机会辩护,他的话语权被剥夺了,他始终处在边缘位置,失去了辩护的权力,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审判的结果。 法庭虽是体现公平与正义的权力机关,而莫尔索所处的荒谬法庭却有着让人无法理解的审判思维。法官在这样的法庭中也贴上了日常伦理的标签,而与真实严肃、公正客观的法庭相距甚远,失去了公平与正义。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荒谬的法庭中,莫尔索不能做到像其他人一样按照传统伦理模式去思维,而是希冀在这样的法庭之上实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事实上,他

12、只能做一个局外人,因为在他的周围,所有人,包括法庭的审判都无法逃脱传统伦理模式的怪圈,大家只能自欺欺人而毫无感知。 2、清醒的痛苦,冷漠的反抗 莫尔索称得上是西方文学史上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他不遵循常人的伦理规则,否定显眼的价值。不信仰上帝,是一个绝对孤独的形象。莫尔索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人生没有出路,处处充满着荒谬,加缪所描画的人间世界、人间社会的这种对立、不和谐:人对于他人的冷漠,对于自己的陌生,正是当时法国和欧洲社会人民关系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同时西方文化本身所积淀的人文底蕴也是莫尔索之所以冷漠的渊源之一。 2.1、人与世界的荒谬关系 局外人以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谬世界中经历的

13、种种荒谬事件以及自身的荒谬体验,透视出自身的当下处境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莫尔索这一形象的独特之处不在于揭示了人与世界的荒谬关系,而是作者赋予他对生命、世界的洞察与先知,从他的眼光找出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的种种不正常和虚假丑陋,表达对不合理生活的敌意与反抗。 如果说唐吉坷德走向风车是因为他不知道,那么局外人敢于一个人面对整个时代是由于他的洞若观火。世界宛如一个大网,一个偶然的小事件即使能在大网上打出缺口,事件也会把它修补如初。局外人不仅意识到自己是偶然被抛弃的,而且发现他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之后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便得出结论“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以无所谓

14、,毫无意义的口吻对待一切。 不能忽视的是莫尔索和现实世界的这种奇特的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 “当我念大学的时候有过不少改变生活的雄心大志,但是当我辍学之后,很快就懂得了,一切实际上无关紧要” 。这就是说,莫尔索绝不是一个天生麻木不仁,以至于不能介入生活的人。他曾经步入文明生活的轨道。并努力把自己的设想和现实生活协调起来,他是通过自身的遭遇发现了这种不协调和不可能之后,在清醒理智的指导下自绝于社会,做了“局外人” 。莫尔索虽然没有足够的洞察力认识到自己艰难险恶的处境,却无力摆脱这种境遇的禁锢,无力从荒谬的深处拯救起生命的意义。他看似超脱的外表,内心则藏着一般的痛苦。 正是基于对人与世界荒诞关系的彻

15、悟,莫尔索才表现出那种和红尘滚滚的社会极大的不协调,那种对生的淡漠和死的坦然。既然“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人总是要死的” ,那么母亲的去世有什么可悲伤呢?在偏僻的异国小城或繁华的巴黎工作不都是殊途同归?谈情说爱又有什么意义?既然人类只有死路一条,又何苦上诉、忏悔,请求上帝的帮助苟延生命呢?莫尔索是一个认识到世界是荒谬的怀疑主义者,如果莫尔索是一个感情滥觞多愁善感的人,他面对厄运的种种感情反而会显得虚夸、浅显。但莫尔索聪明地洞知人世的荒谬,在厄运之中,在死刑将要到来之时的感受就显得更为含蓄、深沉,更具张力。或许莫尔索是个愚昧、浑浑噩噩的人,那么也就不会成为局外人,而是以习惯而又标准的姿态自如地面

16、对生活与世界。正如鲁迅说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们。 以上可知,莫尔索并非荒诞,而是一个充分彻悟到荒诞的人,貌似荒诞的行为,实则头脑清醒,与现存社会秩序和传统习俗有着对立情绪,因而与常规习俗唱反调,丝毫不掩饰对现实的敏感和直率的情绪。 局外人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一种接受命运挑战,使之获得一种旁观者的清醒与超脱。 2.2另类方式的反抗 这种另类方式的反抗就是冷漠。以冷漠对待这个世界的荒谬。 芸芸众生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行动都深深卷入世俗事物之中,或为其喜,或为其悲。莫尔索反其道而行之,不承认现实的合理性,不承认人类感情的合理性

17、,不与荒谬同流合污,冷漠正是他对荒谬世界的一种反抗。在被称为是 局外人 最好的解读本 西西弗斯的神话 中 , 加缪指出“ 反抗就是人不断地自我面呈,它不是向往,而是无希望地存在着。这种反抗实际上不过是确信命运是一种彻底的惨败,而不是应与命运相随的屈从” “ 如果人们并不想方设法在自我面前维持这种被意识揭示的荒谬,那在知道命运是荒谬之后就不会经历着命运,否认他所经历的对立中的任何一项,就是逃避这种对立,取消意志的反抗,就是回避问题 ”。纵观莫尔索的一生可以看出,他以冷漠的方式反抗荒谬世界可以概括为:保持心灵的真实不说假话。莫尔索爱他的母亲,但又不能忽视心中的冷漠,他无法在这种情感所带来的均衡力量

18、支配下看母亲最后一眼,只好听任别人的议论。他真实地听从了内心的指引,同样也没有办法在母亲的葬礼后,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望,不去和女朋友约会,看费南代尔主演的喜剧等。在法庭上,无论是法官和律师如何循循善诱,局外人一口咬定,他之所以扣动扳机,仅仅是因为中午的阳光。拒绝向人们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供词和回答,他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世界的荒诞或者自己行为的荒诞,而是真正展示他当时的内心。我们无可否认,有时人心的确会产生让自己都意外的想法,混乱而模糊,仿佛是内心的某种自然力量驱使自己去行动。 莫尔索是拒绝表演的,他坚持真实地活着。不是不知道在一种场合下应该说什么,他有清醒的认识,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厌倦于去说

19、不想说的话。撒谎不仅仅是说并不存在的事情, 它也是不说出存在的事情。尤其在人情方面,说出的东西多于存在的东西,或少于存在的东西。莫尔索拒绝这样,坚持绝对的真实,任何夸张在他这里都是不允许的。受着自身本能的牵引,对性的渴望,对阳光的敏感,潜意识存在的毁灭情绪这才是他的本能,而决不是适合外部世界给予他的道德压力或是法律的约束。拒绝一切虚假的东西,谎言与上帝,承诺与眼泪。他如同一个婴孩般,保持着人的自然状态,尊重内心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力量, 藐视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本能地活着。 3、从局外人到反抗者 3.1,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区别 社会如棋局。身处其中之人即局内人,要么成为下棋者,要么成为棋子;前者

20、是社会生活法则的制定者、掌控者,后者是法则规定下生存的小人物,其言说与行走方式均受前者的影响和制约,或者说棋子是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的。人们从小就被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下进入局内。进入局内成为棋子或下棋者,这是天经地义的。在局外人中,以社会正义自居的检察官、预审法官及律师,代表所谓上帝正义的神甫,以及养老院院长等人,是社会棋局中掌握着话语权及游戏的规则的下棋者,正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审判并最终宣判了莫尔索从肉体到精神的死刑。雷蒙、马松、养老院的门房老头和沙拉马诺老头等,则代表着那些让社会感觉到安全,因而社会允许他们暂时存在的棋子。看似庞然大物马松在下棋者眼里是微不足道的,这一点尤其在法

21、庭上为莫尔索所做证词的无效性可以推出,但他依然坚持要说:我甚至还要说,并说出一些没有新意的话来。以他为代表的小人物渴望通过语言表达确立自己在局内的地位。下棋者正因为他的话语空洞无物、对自身利益构不成挑战和威胁,所以才包容了他的存在。小个子雷蒙因生活困顿遭到鄙视,但他却将生存的苦难用暴力的方式转嫁到比自己更为弱势的人,即作为民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人的阿拉比女子身上,以求获得一种心理平衡,并建立虚幻的优越感。养老院的老门房因为穷困进入养老院,后来毛遂自荐当上了门房,他总是要用他们、那些人称呼其他被养老院收养的人,以此体现出身为“管理者”的“我们”的高人一等。而同样受穷困压迫的莎兰马诺老头则以狗的“主

22、人”自居,对其任意责骂,一直到狗都失踪了以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和狗相依为命的平等个体。这些社会小人物都是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受害者,但是他们看起来不一样的行为都是和现行的制度相认同的,进而在麻木不仁和无知当中沦为维护社会不合理理性的“棋子” ,社会自然也会在一定限度内保护着他们的生存状态,当社会发现某个“棋子”拒绝遵守这些规定和秩序的时候,便会彻底的被排斥出局的,之后就会被沦为边缘化的局外人,就如同莫尔索。上大学的时候,他充满雄心壮志,渴望在学业上和社会中都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他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莫尔索成为了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与光明的宇宙。被学校放逐后的莫尔索立足其边缘化的生存困境,对以往的

23、生活追求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一切都没有意义:当我不得不辍学的时候,我很快就明白,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对莫尔索而言,旧的意义世界坍塌了,新的意义世界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建立起来,因而他就陷入了精神空虚之中了,于是,当老板为其提供到巴黎工作的机会时候,他表示“实在是可有可无” 。 3.2,局外人的反抗肉体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生死边缘,是人所能遭遇的最极端的生存环境,无疑也是人生中最大的、最能发深刻的思想的处境。莫尔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才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即将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和改善联系起来,与世界、与他者形成了某种关联,做一个创造式的反抗者。莫尔索的改变可以作为是加缪关于“反抗者”思想的文学体

24、现。 “何为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然而,他虽拒绝,却并不放弃,他也是从一开始就说“是”的人。莫尔索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报有希望和美好的理想。所谓说“不”的人,即坚持自我本真、不伪装、不妥协的人。当律师以人间正义及当事人权益辩护者两个人分别劝告莫尔索怎样做自我陈述时,后者斩钉截铁地说:“不,因为这是假话” ;在上帝正义的化身即神甫面前,莫尔索拒绝与之拥抱,拒绝他为自己祈祷,拒绝称之为“父亲” 。莫尔索用一个个响亮的“不”拒绝与社会同流合污,但是他并不放弃生活本身。尽管律师曾告诉他不会有上诉的机会,他当时似乎也放弃了自己的主张,但他依然对上诉问题牵肠挂肚,并要求自己对即将到来的黎明

25、有所准备;尽管他知道“被处决在精神上不能与不整个机制配合” ,但他依然好几次在想象中指定法律、改革刑法制度。如果说对上诉问题的思考更多关涉莫尔索个人的生存与毁灭,那么改革刑法制度则更多地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与社会体制的完善相关联,也就是说在面临死亡的极端情境中,莫尔索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个人中心,开始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只有在行动中我猜制造出我的现实和发现我自身,而行动就是在交谈中呈现自己” 。正是在与神甫的独特交谈即呐喊中,莫尔索向我们呈现出了他作为创造式反抗者的一面。他告诉神甫自己的理想生活是那种可以回忆现在这种生活的生活。然后从未来的死亡的深渊中向神甫喊出了一大串话,作为神甫的应

26、答。 加缪的反抗者与局外人之间是一种相生的关系,而非彼此脱节。而加缪的反抗者,绝非局外的孤独者,而是置身于社会关系之中,能够突破个人及利益的狭隘性,遵循在一定范围内为人群的合作与聚集。我们看到局外人的主人公在其肉体生命将尽之际,终于体会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而且是正视荒诞对抗荒诞对抗的方法就是在爱与对话中创造性地再活一次,为了社会的改善和大众的利益。可以说,如果有来生的话,莫尔索必然像里厄那样积极地联合他人向属于诞的世界开战。作者用同情的笔调赞扬了莫尔索蔑视世界包括神明和死亡在内的傲然态度他不再对他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发生激烈的抨击。 结语: 在局外人中,小说以非理性审视这个世界。用主人公莫

27、尔索的看似荒谬的行为来展示加缪对待生活的哲学态度。看似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不屑一顾的主人公,实则是最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真实。加缪是以这样的一位人物形象来唤起世界的注意,是要摧毁荒诞,反抗荒诞,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服从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生活,建立一个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 结 论: 在流于形式而感情匮乏的社会,身心高度受役于文明的时代里,莫尔索是一位特立独行者。在他冷漠与懒散的姿态中,充满的是对生命的忠诚,对生活的激情。莫尔索从社会的文明中悄然隐退,自得于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阳光、大海,对于生命本能的无限满足。然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阿尔及尔一家货轮公司的职员,

28、安分守己,勤勤恳恳他是一个靠着文明社会吃饭的人。这也是现代人所普遍显现出来的二重性。在醉心于文明时,也往往试图脱离文明所制造的樊笼,以使身心得到喘息。在精于社会生活的同时,或多或少在庞大的文明面前感到无望。略有不同的是,莫尔索根本无心介入社会。然而社会要将他纳入其中。为了不使自己的生命消耗在文明这个世人的上帝的手中,他用一生做着反抗。像西须弗斯一样,他是一位荒诞的英雄。或许,将莫尔索与社会之间的荒诞比喻为惩罚西须弗斯的那道神谕,而将莫尔索看做西须弗斯,社会乃是那块巨石,能更好地理解莫尔索的反抗。 母亲的去世,枪杀阿拉伯人,被判死刑,在荒诞的墙对莫尔索越收越紧的过程中,他反抗的方式由天然的自在反

29、抗逐渐转向有意识的自为反抗,反抗腐朽的道德,反抗虚伪的法律,反抗泛滥的理性,用冷漠的姿态对抗社会,用激情的行动拥抱自然。他为生命竖立起了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在现代文明陷入荒诞之中的时候,他标志着回归古希腊的人本价值观,打破了道德与法律的偏见,重新界定了理性的界限。莫尔索否定者的姿态,使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创造文明,追求真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当我们丧失掉了自己真实的存在而活在种种的虚假之中时,这个根本目的是否已经丧失了?生命个体的自由同文明的发展往往体现的是一个二律悖反的悲剧。文明的整体化发展至少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莫尔索的反抗及其命运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权利自

30、由地选择生存方式。社会在为人类谋划幸福的时候,应当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提供独立选择生存方式的空间,而不至于常常为了整体的发展制造个体的牺牲。这就如同道家哲学之于我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中短篇小说,郭宏安译。北京外国语文学出版社,1995 年 2、局外人鼠疫 ,郭宏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年 3、罗歇 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 阿贝尔加缪传 ,顾家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张荣加缪 西绪福斯到反抗者吉林长春出版社,1995 年 5、 形而上的反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6、李森,荒诞而迷人的游戏20 世纪西方文学大师、静电作品重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年 7、康纳 克鲁斯 奥布莱恩 加缪 赵建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 冯季庆。特殊话语标记和语义无差异性论加缪局外人的叙述意义外国文学研究 8、杨龙,自我的坚持与毁灭“局外人”之死浅议 国外文学,2006 9、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年 10、林庭, 我反抗,故我在作为反抗者的阿贝尔加缪,名作欣赏。2010 年 11、 加缪中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9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