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6 课时 饱和溶液 溶解度【复习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2、了解溶解性、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的定义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结晶的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安排:1 课时【复习重点和难点】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2、了解溶解性、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的定义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结晶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考点一、饱和溶液 溶解度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来源:gkstk.Com(1)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
2、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Ca(OH) 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
3、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考点二、溶解度 溶解性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 溶剂状态:达到饱和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温度来源:gkstk.Com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 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Ca(OH)2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 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
4、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 气体的性质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20 溶解度/g 10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考点三:溶解度曲线1、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2、点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 a 表示 A 物质在 t1时溶解度为m1g。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 b表示在 t1时,A
5、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1)g 未溶解的溶质。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 C 表示在 t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 d 表示在 t2,A、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 m4g。来源:gkstk.Com3、线如图中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 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图中 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 ,如 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来源:gkstk.Com图中 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
6、线为“下降型” ,如气体及 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 ,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4)从溶解
7、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5)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考点四:结晶:1、结晶(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硝酸钾从溶液中以晶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的物质如 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物质,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 KNO3)二、题型、方法归纳:本课题是中考必考内容,主要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溶解度的应用,溶
8、解度曲线的意义,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以及结晶的过程等内容。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为、计算题主。三、典例精讲:【典型例题讲解】(通过学生的自讲,自纠完成下列各题)1将 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 8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减少 B溶液质量减少 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溶液仍为饱和溶液解析:将 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 80时,由于温度的升高,硝酸钾溶液的溶解度也会随着增大;但由于溶液的组成可能不发生改变,故溶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均可能不变;而溶剂的质量不变答案:C2.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
9、度为 60g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解析:(1)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甲乙两物质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及变化趋势;(2)对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可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反之则反答案:B3.如图表示 M、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30时 M 的溶解度小于 N 的溶解度BM、N 都不是易溶物质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C阴影处(不包含曲线上的点)N 为不饱和溶液,M 为饱和溶液DP 点表示 20时 M、N 的溶解度相等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
10、以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利用图示的曲线,比较 30时 M、N 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利用图示的曲线,查出 20时物质M、N 的溶解度;根据在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 10g 以上,一般可以称其为易溶物质,判断物质 M、N 的溶解性;C、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D、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1、答案:C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向一瓶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晶体,晶体仍能全部溶解,对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原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加入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C.加入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D.加入晶体后,溶质的溶解度变大解析: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向一瓶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晶体,晶体仍能全部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A 答案正确;晶体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增加,容积的质量不变,溶液的浓度变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B 答案正确;晶体仍能全部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是不能说明加入晶体后的溶液是不是饱和,C 答案不正确;D、固体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
12、跟加入不加入晶体无关,D 答案错误故选 AB5.20 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 10g 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 1 所示的现象。20 时, (填“甲”或“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右图 2 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将 10 时 a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 (溶剂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1)20时,向两只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 10g 水,使其充分溶解,甲有剩余固体,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乙无剩余固体,不一定是饱
13、和溶液;故答案为:甲;(2)由图 1 可知:20时等质量的水中溶解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 2 中 20时 a 的溶解度大于 b 的溶解度,所以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使试管中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答案为:b; 加水(或加热) ; (3)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 10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无溶质析出,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不变四、归纳小结:本课题主要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溶解度的应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以及结晶的过程,要求学生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作业布置】饱和溶液 溶解度同步练习题。【教学反思】本课题主要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转化,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溶解度的应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以及结晶的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回忆基础知识,理解概念、练习典型习题,并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多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附件 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 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