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 四平市第十七中学讲课教师:学科:地理 课时:1 总课时数:2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谈话法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
2、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学生 1 蓝色的。学生 2 美丽的。学生 3 圆形的。学生 4 球形的。引起兴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疑互动: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3、?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看 p4 图 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 4 万千米)学生讨论回答小组充分讨论学生读图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读数据,培养学生看图能力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 21 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解疑归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性认识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本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而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所以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个人类的唯一家 园地球。查疑落实:1、为什么远方船舶归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然后再看到船身?2、根据地球的形状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现象。3、做练习册。学生回答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板 书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