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年级导学案课题:故乡 3课型:新授 执笔:王崇广 审核:张春华 时间:2013.9.16小组: 姓名:【学习重点】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学习难点】1、 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2、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学习过程】一、 温故知新1、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斟酌 推敲 思索 揣摩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 ),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 )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
2、项是( )A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B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思迁。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D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二、探究活动(一) 、亮标明确(二)独学自读课文第三部分: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 ( )而辛苦,闰土为 ( ) 而辛苦,别人为 (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 2、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
3、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3、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 ( )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我的愿望茫远
4、”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三) 、对学(小组合作)1、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要写 。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 。 2、 “我”的人物形象:( 描写。主要 的方法。)(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3、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
5、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4、 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回标测试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 而生活,也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在“”内填上标点符号。 2在“”线上填写词语。3给加点的字注音: A潺潺 B隔膜4解释词语: A隔膜: B隔绝:5“我想”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有几点?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这“新的生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7本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手法。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