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九年级 物理教学案(39)课题 总复习 光现象 练习一 主备 张继维 审定 时间 1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叫入射角 B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C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反射面的两侧 D以上没有正确的2一条入射光线跟平面镜的夹角是 120,则它的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A30 B60 C90 D1203在电影院里,我们能从不同的座位上观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A镜面反射 B漫反射C可能是镜面反射也可能是漫反射 D不发生反射,是银幕本身发光4光线射到一平面镜上,入射角为 25,当入射角
2、增大 1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A30 B40 C50 D805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动,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反射光线()A靠近法线 B远离法线 C方向不变 D无法确定6.以下给出的光学器件中,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是A.潜望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放大镜7.教室里的黑板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反光”现象,其原因是A.黑板变得粗糙,发生镜面反射 B.黑板变得粗糙,发生漫反射C.黑板变得光滑,发生镜面反射 D.黑板变得光滑,发生漫反射8.人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原因是不发光的物体能A.吸收照射的光线 B.反射光进入人眼 C.使人的眼睛发光 D.物体发出红外线9.下列
3、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C.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是平行光束;D.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在是平行光束。10、反射光线与平面镜成 400角时,入射光线的入射角是A、90 0 B、40 0 C、 50 0 D、80 012.以下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日食和月食 B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了 C水中的倒影 D雨后的彩虹13一束光线垂直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而把平面镜转过 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改变( )A0 B 20 C 40 D14014有一光电控制液面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
4、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光电屏上的光点由 S1移到 S2时,表示液面高度(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都有可能15.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 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16 (05 北京)小刚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5m 处,沿着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前进了2m , 此时他在镜中的像与他本人的距离为( )A . 2m B . 3m C , 5m D . 6m图160 10 20
5、30 40 50 60 70 80 90 100cm图 2117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和人之间的距离正确的A像大小不变,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B像变大,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大C像变大,像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小 D像大小不变,像和人之间的距离不变18、 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B物体的大小 C平面镜的大小 D像到平面镜的距离19、 某人站在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是:( )A 实像 B。 虚像 C。 缩小的像 D。 放大的像20、 一个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 1.5m 处,若将镜子向人平移 1m,则人和像之间的距离是:A 3m B。 2m C。
6、1.5m D。1m 21(05 扬州副卷)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看到镜后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选择与物等大的另一物体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C将白纸放在像的位置,透过玻璃看到白纸上有像,由此得出白纸能接收平面镜所成的像D平板玻璃放置时应与桌面垂直22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 40角,要用一平面镜使太阳光竖直照射到井底,则镜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_23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步骤可以观察比较蜡烛和
7、它成的像的 ,同时还可以确定 。24、 身高 1.7m 的人站在高 1m 的竖直平面镜前 3m 处,他在镜中的像是_m,像和他相距_m,若他向平面镜移 1m,则他和像的距离是_m。25、矫正远视眼的眼镜的镜片应选用 透镜。 (选填“凸”或“凹” )26、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 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在 20cm 刻线处,移动光屏,当光屏移动到 80cm 刻线处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等大的像,如图 16 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接着他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 10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选填“放大”
8、或“ 缩小 ”)的,此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 、 “幻灯机”或“放大镜” ) 。27、小明用如图 17 所示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选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人在蜡烛 A 的一侧观察时,既能看到薄玻璃板反射的蜡烛 的像,又能透过薄玻璃板看到蜡烛 (选填“ A”或“ B”) 。28如图 21 所示,小 明 在 探 究 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时 , 将 焦 距 为 f 1的 凸 透 镜 固 定 在 光 具 座 上 50cm刻 线 处 , 点 燃 的 蜡 烛 放 在 光 具 座 上 35cm 刻 线 处 时 , 移 动 光 屏 , 在 光 屏 上 可 以 得 到 烛 焰 放 大 的图 17A B像 。( 1) 保 持 蜡 烛 位 置 不 变 , 小 明 将 焦 距 为 f 2的 凸 透 镜 固 定 在 光 具 座 上 50cm 刻 线 处 , 移 动 光屏 , 在 光 屏 上 可 以 得 到 烛 焰 缩 小 的 像 。 要 想 在 光 屏 上 得 到 清 晰 的 像 , 第 二 次 光 屏 应 该向 透 镜 的 方 向 移 动 。( 选 填 “靠 近 ”或 “远 离 ”)(2)通过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先后两个凸透镜的焦距: f 1 f 2( 选 填 “ ”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