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4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现象, “民转公”教师正值退休高峰;教学点分散,班额小,农村小学“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面以 XX 小学为例:XX 小学下辖 XX 村、XX 村、XX 村,生源半径 10 公里。学校现有 7 个教学班,81 名学生,教职工 11 人。是所规模较小的完全小学。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30 岁以下教师 2 人,占教师总数的%;30-45 岁教师 2 人,占%;45 岁以上教师 7 人,占%。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中
2、师以上,中师学历 2 人,占%;大专学历 5 人,占%;本科学历 4 人,占%。从数据上看,%的教师在合格学历的基础上提升了学历层次,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 ,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 。按安徽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 “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现有教师中体育专业教师 1 人,英语专业教师 1 人。七个教学班共有每周共2 / 4有 210 课时,人均课时 ,每天近 4 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负荷。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
3、不可避免。另农村教师多是“半边户” , “上有老、下有小” ,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三是现有教师编制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根据中央编办发XX72 号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只能配备 4 名教师,严重超编 。四是教师培训机制难以形成,培训效果不佳。一是教师少,教研 、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二是工作量过大,教研、培训时间难以保障,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三是“萝卜煮萝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实践轻理论,缺乏针对,缺乏专业引领,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现有的教师补充机制已在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
4、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新补充留用难度较大。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议”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对当下农村教师“补充易,留住难 ”的现状有借鉴意义,大力实施教师本土化培训。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3 / 4一定比例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实施定向培训,吸引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从教。同时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向农村教师倾斜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我乡农村小学何家坊小学 、XX 小学、教学点师生比分别是 1、1 、1、1,师生比远高
5、 119。班师比分别是1、1、1、1、1、1 、1、1、1、1。班师比分别 1:2:43、1:157 、1:虽然中央编办发XX72 号等文件没有对农村小学的班师比作出明确规定,但班师比明显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实际却属缺编。受现行的编制依据师生比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虽超编,但其工作量重。教学点班多学生少 ,多以复式教学,以师生比或班师比都不能很好解决解决这一矛盾。建议配置师资时应该考虑班师比、师生比、教师课时数等多个指标,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在校生数、班级数、课程数 、教师课前课后工作量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教师工作量来配置师资能够做到因校而异,同时还能够实现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要加大培训和支教的执行力度 。一是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应尽可能安排在节假日进行,以便解决工学矛盾。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老师培4 / 4训,针对农村小学存在学科薄弱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一专多能型教师,满足农村 教育需要。三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并向农村倾斜,使其成为新一轮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四是加强远程培训管理测。网络学习平台应开发移动设备应用程序,既解决培训硬件条件不足问题,又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 。施训单位、地方教师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任职单位之间的应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过程管理 ,对参训教师采取多方参与的全程综合测评考核,提高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