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84746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1、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提出。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存环境扩大),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对动植物的过度捕猎(杀)导致其数量下降,出现了食物的短缺。 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2. 宴享说海登(B.Hayden)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早期

2、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 正因此,人类开始了驯化农业。 比如驯化一些植物可以用做香料、调味品;一些谷物可以用于酿酒;葫芦科植物可用做宴饮的器皿等。完全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品种。,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3、其他理论 (1)“气候”说:由于古气候变迁,造成大片森林毁灭,原始人无法再依靠采集、狩猎为生,不得不转而依靠农业。 (2)“宗教”说:原始人祭天用的野生动物并不是刚刚捕获的,因为祭天活动和捕猎常常不在同一时间举行,于是就需要饲养,这样就有了畜牧业,为了解决饲料问题,又相应地产生了种植业。 (3)“垃圾堆”说:原始人经常看到污泥堆上长满野生植物,于

3、是逐渐地从单纯采集转向有意识的栽培。,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农业起源研究必须要解决的六大问题:(1)农业产生的原因;(2)农业产生的地点;(3)农业产生的时间;(4)农业最初由什么人产生;(5)农业产生的方式;(6)农业的对象。因此,探讨农业起源的地点,也要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一)C.O.索尔的推论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对农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推测: (1)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 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 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

4、 (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 (6) 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根据这些条件,索尔认为,植物驯化最初的中心在东南亚,从事驯化的人群应当是居住在溪水旁的捕渔为主的人。原因:1.在这一地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比较丰富,因此人们的食物供应比较稳定,他们就会定居下来;2.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供选择和杂交;3.本区是热带地区,植物可以常年生长,驯化的可能性和驯化成功的机会也最大。索尔的推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尚需考古学证据。,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二)考古学的证据考古证据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东地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点。考古证据有:使用

5、的工具、固定的居住地及最早驯化动植物的一些物证。如在约旦河谷一个有12000年遗址中,有储藏坑、石制镰刀;徐利亚、两河上游、伊朗西部发现的公元前10000-8000年之间的农业出现以前进行割谷、烤谷物、储存谷物等一些证据。,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世界主要驯化动植物的可能起源地区和时间。,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形成的意义:农业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依靠自然界的食物资源为生)到生产性经济(利用生物资源来创造自身需要的食物资源)的质的飞跃。使人类的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越来越丰富,按自身需求进行生产,非常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同

6、时,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 1.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发展为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 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的供应生活。 农业生产中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育。正因为这样,农业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此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2. 农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与采集及狩猎活

7、动相比较,有三点差异: 使人类定居下来。 使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减少。 农业活动群体大,并且聚居于一处。 定居和聚居促进了村落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要求定居、聚居,由此带来了村落的出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3.人类文明的出现随着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产量出现了剩余,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或工作,出现了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分离、手工业分离、商人出现等),出现了私有财产。劳动的分工也出现了商品交换。社会上也出现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出现了文明。世界主要文明古

8、国及其地理环境特点。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墨西哥、玛雅和印加,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埃及文明:,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尼罗河流域及古埃及示意,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巴比伦文明,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伊斯兰堡,艾哈迈达巴德,德里,古印度文明,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哈拉巴,穆罕耶達羅,旧石器,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瑪雅文明,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印加文明 (Inca),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农业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重叠的发展关系。今天现代化农业虽然占主导地位,不少地方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极少数

9、地方还有原始农业残余。,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石质和木质工具,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依靠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复地力。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农作物进行轮种。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分布:南美洲亚马逊地区,非洲中部刚果地区,亚洲新几内亚、东南亚的一些雨林地区。 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生产方式。 优点:可以节省劳动力;可解决土壤中的养分问题。,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二、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是商业农业以前的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土地不需

10、要休闲,可以连续耕种下去; 是一种生计农业,农业生产是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劳动。 动力主要靠体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 依靠积累的经验生产,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方式较为稳定; 传统农业的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并且严重受环境条件影响。,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 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在世界历史上,封建农业以中国发展得最充分、最典型。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等技术得到推广;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

1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如其具体做法: 复种、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如深耕、多锄等。施肥。水利。选种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中世纪时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

12、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欧洲短期休闲农业。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而不是作物轮种。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维持地力。,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典型的有:两圃制,即每年有一半地块种植,一半地块休闲。三圃制,即每年有1/3的土地休闲以恢复地力。第一块地用于冬种小麦和黑麦;第二块地用于春种大麦和燕麦;第三块地就休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供的机会,发展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多养牲畜可以为土地提供需要的肥力,而苜蓿和根茎作物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增加了牲畜饲养的饲料来源。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第

13、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3)美国的殖民农业殖民者进入美洲后,农业生产状况是:土地辽阔,劳动稀缺,粗放的耕作。 他们先向印第安人学习农业技术(如玉米种植技术),后来他们设想重显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即敞田制;问题是: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而且产量还很低。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木休闲制。,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三种农业模式: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14、特点: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旱作、水田);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3.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的类型主要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 旱作农业 特点: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故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的不稳定,会影响到农业的产量,甚至造成自然灾害。 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冷干。,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水稻农业 生产特点: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

15、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以利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水稻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 一年可种植1-3次。 分布:热带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也可分布于暖温带和温带(干旱区的旱作稻)。,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地中海农业 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季湿冷。 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酿酒原料,产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用植物油等);家畜:山羊,绵羊,猪。另外,该地区的果品业、花卉业和旅游业非常发达。 如美国柑橘,花卉,新

16、西兰的猕猴桃等。(由于夏季阳光充足,是水果和花卉生长的好地方,一些国家海岸气候条件优越,成为旅游渡假的胜地)。,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游牧业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 特点: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力低下。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 分布:副热带和温带极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如蒙古高原、沙特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三、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指其产品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故又称其为商业农业。 1.分布 现代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

17、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2.基本特点 商业化生产。现代农业是为非农业人口提供农产品。,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依靠现代化机械和现代科技进行生产。现代化机械如收割机、播种机、农药化肥等。现代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无土栽培、信息管理技术等。 规模化生产,效益高。 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如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的企业化(全程监测)。,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3. 现代农业的类型 种植园农业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商业农业。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这种热带种植园农业,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分布: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

18、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特点:其发展与自然条件如气候(适宜)、土地(面积大)等密切相关,同时需大量劳动力和便捷的交通(沿海地区)。另与市场距离的远近对种植园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谷物农业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专业化生产谷物的农业。主要生产的谷物有:小麦(春小麦、冬小麦)、玉米、水稻等。玉米多用于饲料。谷物农业生产面向市场,尽量采用大型农业机械。但有的相同农场共同采用一套农业机械和操作人员,以减低农业机械的使用费,提高生产效率。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第二节 农业的类

19、型与发展,牲畜育肥农业牲畜育肥农业是一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 分布:美国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经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地海沿岸相东延伸的地区),巴西东南部地区。 经济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在食物结构中的比例增大,促进了对牛肉和主肉的需求量。而肉食产品的增加,又增加了对饲料的需求,使饲料生产和肉类生产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这是这种农业兴起的经济动力。 饲料作物:玉米、大豆。在欧洲也有饲草、马铃薯、甜菜、燕麦等。 牲畜主要有:小牛、小猪等。,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乳品业 乳品业指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因其生产新鲜乳品及时供应城市居

20、民的需要,需要短时间送达,生产中也需要大量新鲜的青饲料和富含蛋白质的精饲料,所以,乳品业农场区位选择因素:(1)距离市场较近(也受交通工具和道路状况的影响);(2)适宜于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 分布:北美(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南岸),欧洲(瑞士、从法国相东的大西洋沿岸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大城市的郊区。,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市场园艺业市场园艺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布局条件:靠近市场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中需要保鲜。 蔬菜,各地都有蔬菜基地,如中国的山东、四川、广东、海南;美国的佛罗里达、加里福尼亚等地。 水果:一些有名的水果产地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如美国

21、柑橘、新西兰猕猴桃等。 花卉:云南是中国国内花卉生产基地。,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大牧场业规模较大的牧场放牧业。与游牧业的区别:(1)规模大,放牧的牲畜多(2)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放牧,而是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3)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将牲畜全部投向市场。 分布:分布于干旱少雨,有大面积草原与半荒漠地区,适合于放牧牲畜,经营大牧场。 主要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 主要畜种:牛、羊。不同地方有所差异。,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四、其它的农业概念 1.石油农业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即投入大量化肥,农药、机械装备等高投入、高耗能的农业。

22、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产品 的商品率;另一方面破坏 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 2. 生态农业 面对日益增多的生态问题,有人提出了“生态农业”(如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土壤,水体,大气等,最终影响农产品品质、产量和危害人类健康;过量使用化肥容易使N、P素从土壤中流失等)。,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

23、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集约型农业。,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3. 观光农业指在城市郊区和周围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营模式。即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品尝购物等活动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观光农村:即发展生态农业,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如农田、果菜、林地、水产养殖场、花卉、药用植物基地及村寨、传统文化景观)发展旅游业(如建游乐设施、旅店、别墅、渡假服务设施等)。,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4. 信息农业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

24、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如果园管理可用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化农业包括:生产系统信息化(如计算机模拟,农业专家系统,3S应用于网络服务等);管理系统信息化(如资源管理,作物长势分析与评估,旱、涝、洪、病虫害等防灾减灾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如信息提供与咨询服务,通讯网络服务等);战略信息化(如发展战略信息,市场信息,预警信息等)。,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5.城郊型农业:随人口发展,城市的进步,城市对菜、果、乳、肉、禽、蛋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所至,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大城市市郊蔬菜、园艺、种植业、饲养业的较快发展,是高度商品化、集约化的农业。,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第三节 杜

25、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416),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26、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 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

27、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

28、点的地 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 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 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 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 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 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 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2、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

29、。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3、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30、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第

31、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第三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讨论议题: 试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业题: 1、辨析题 (1)牧场放牧业与游牧业 (2)牲畜育肥农业与城郊型农业 2、试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美洲殖民农业、欧洲传统农业发展形成的背景。,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人口压力说、宴享说、迁移农业、旱作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种植园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园、信息农业。 2、农业的产生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3、传统农业的特点及现代农业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农业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