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5083939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标题: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中语文组姓名:王宇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的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还不同程度的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 文课堂重 焕生机” 为题,从 “教学过程预设”、“ 探索具体教学措施”两个方面 进 行论述。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预设 措施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 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

2、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 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 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 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一、教学过程预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 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 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 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其次,为了实现目

3、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 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 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 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 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 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 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此外,学习语文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小到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到我们的生活内容,可谓“留心处处 皆学 问” 。1、生活 处处 皆语文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自小

4、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 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这样:“ 学习资 源和实践机会无 处不在,无 时不有。” 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 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1)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 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 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 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2) 阅读 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

5、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 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 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从而让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反 馈,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3)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 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 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

6、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 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 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2、生活是语文的演练场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 。社会生活是 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因此,学习语文更要把学生引向社会, 读好社会这本“ 大 书” 。听 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吟诗词,作演说,编刊物,搞 调查,作采访,乃至组织旅游,直接进入山水和人文景观之中。 总之要引进生活的“活水” ,观察时代的“ 风云” 。生活环境使语文变得“鲜活” 。语文学习 ,除了通过明文安排的

7、显性课程之外,还有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 隐性课 程” ,即环境语文。校园的建筑、设施,教室的安排、布置,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无时无刻不在 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的语文学习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 、“交融”,就能产生无限的活力和生机。3、语文学习中积累生活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基于生活体验的语文。对此,杨金林先生说得好:“ 作用于听觉和视觉 的语 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这些要靠听读者心灵的眼与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与耳就是人生的 积累和人心灵的感悟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 验是语文发 展、当

8、然也是精神成 长的源泉和土壤。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 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越深刻,他对语文底蕴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学生的生活体验越独特,他建构语文意义的方式也就越独特。二、探索具体教学措施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 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 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 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 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

9、、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 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 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 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 ”、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 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2、 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

10、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 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的,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 “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 “你 们信不信,今天我 们学了 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 你真行 ”“你是我教 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 ”等表扬性语言。即使

11、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 等激励性 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 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 战胜它。3、 激发兴趣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学习兴趣。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 “好”、 “乐” 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 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 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

12、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 新立异 ”,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 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 这样学生 兴趣大大增加,然后 让学生 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 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得激发兴趣,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 参与性 ”,老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悟。比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就 让学生先自行读词画出一幅“ 别 离图 ”,然后再投影古诗词鉴赏 辞典中“执手相看”图,让同学们将己之图与之比较,作进一步领会词意,最后再用多媒体展示 “别离”的具体情景。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发 ,灵魂有所震撼,情操得以净化的目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 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 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趋利避害的因素,重视培养、激 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语文教育的探索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的努力和探索,可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