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内容提示 1)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 (句数限制)两句话) ”我 (内容提示 2) 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
2、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
3、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 “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 9 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 9 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
4、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 9 车厢!”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 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 9 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 9 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
5、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 9 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修改)2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题目分析:属于“夸”题,从结构、内容、手法三方面考虑。答题思路:首段作用要知道,尤其是小说首段作用,先从“交代了” 、 “渲染了” 、 “提示了”三方面考虑,然后再考虑有没有作铺垫、引出下文、与后文作对照。如果有手法,按照手作情中答,有内涵挖内涵。整理思路,会发现开头这段文字提示了下文主要故事的内容,为后文作
6、了铺垫;揭示了这类现象的普遍性;与后文的主要故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标准答案:1、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2、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3、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1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 50 字)题目分析:这属于“发”题,找到空格的上下文,分析填空要素。答题思路:找到空格的上下文(见绿体字) ,提示 1 我们可以看出空格里一定要填跟开头故事有关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来信者一定提到了类似的经历。提示 2 可以看出空格里的内容一定有来信者的邀请,否则作者不会用“正好”这个词。另外,空格里的内容标明了是两句话,填写的时候要注意句数限制。标准答案(示例)
7、: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题目分析:此题分两问,第一问非常简单,千万不要忘记作答,这是送分题。第二问属于夸题,要知道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答题思路:第一问第三人称是送分题,不作解释。第二问要答上第三人称的作用:客观。另外,注意此题比较新颖的地方在于它问都不是通篇的人称,而是中间的主体部分,这个时候就要结合上下文来找区别,也就是要跟开头结尾的第一人称作一下区别的阐释,即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标准答案:第三
8、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2、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题目分析:属于“夸”题,主要夸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结构、手法、内容三方面考虑,有什么答什么。答题思路: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最重要的结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一定要考虑到, “光秃秃”的大草原、 “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内容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经常考的作用是暗示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或是心情,此处是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另外,这段环境描写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要注意和文章的结尾有没有什么
9、特别的关系,此处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 ,与结尾点名的已成泡影的旅行构成了对照。 标准答案:1、 “光秃秃”的大草原、 “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2、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3、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 ,与结尾点名的已成泡影的旅行构成了对照。 15.第 9 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题目分析:属于“发”题,结合主要故事去发,扣住一点或者两点去展开谈。标准答案(示例):1、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2、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如有错误或建议,烦请发至 ,不甚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