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1.B 辱:敬辞,屈尊给我书信。和 报任安书中的 “曩者辱赐书” 中的“辱”词义一致。2.A 以:因为 (B、而:因而却;C、其:自己还是;D、所:为 所,被动句式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 所的事物”。)3.C (不是“因写时文而遭毁誉 ”,而是“言出而罪至”)4.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5.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二、 1.D“须”应为“要求”
2、2.B 两个“ 以”都是“将”“ 把”的意思。 (A 项“之”, 结构助词 “的”, 动词“往去”;C 项 “其”,代词“它的” ,副词,表推测, “大概”;D 项“乃”, 作“才”讲, 作“竟然”讲)3.C 句表现他不避权贵, 句表现他敢于直言】4.B【“预其行”是参与了他的行动。 “单骑入蛮境”的是谢德权,而不是陈尧叟】5. (1 )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 堤防不固 |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2)(如果)有的地方用铁锥能够刺进去的,就将负责管辖的官吏判罪,很多人因此被责问撤职。发现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定要当面斥责他们,他所到之处,法纪严肃,政治清明 。 三、
3、1.A 2.B 3.D4.(1):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 损百姓/纵事未发闻 /中心岂不常惧(2) 、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四、 1.B 2.D 3.C 4.A5.(1):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2): 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3): 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五、 1. 这些文字起着一种有力的反衬作用。 (1)巧妙地反映出主人公对外在
4、景物的关注,映射出“他” 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和向往。 (2)凸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 (3)写战争悖逆人性。在这美好的时节,在这美丽诱人的地方,士兵对小河的亲近竟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为代价的。2. 形象特点:(1)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十分关注、向往。 (2)心地善良,有人性的美,对战争的残酷与扼杀人性有反感情绪。 (3)十分机警,反应快捷。3.(1)保留现有结尾: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
5、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2)去掉现有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六、 1(1) “艳丽与沧桑”可以解读为:陌上花带有人类历史文化的印记, (2 分)她与吴越王凄美故事相伴,与人事盛衰的变化相随。 (2 分)2不一样。 (1 分)钱镠表达的是怜花惜玉的柔情;( 1 分)苏轼和赵翼表达的都是凭吊古人的幽情;(2 分)苏轼的凭吊中更有物是人非的哀情。 (1 分) (意思到了就给分)3这句话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怀;(2 分) 更是表达作者对陌上花的历史感悟;(2 分) 作者看着恬静的陌上花开,心灵已经回归到人类历史与文化之中。 (2 分)七、 图中的 14 到 17 题自己辨认吧还是 3 中的月考题八、 1. A 2. B 3. C九、 1. A 2. C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