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六讲 农业民俗.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5081269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农业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六讲  农业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六讲  农业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六讲  农业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六讲  农业民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讲 农业民俗1、 农业民俗概述2 、中国汉族农业民俗3 、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4 、中国港澳台农业民俗5 、外国农业民俗口 典型案例口 本章小结口 关键概念口 复习思考题口 实训题口 自测题教学目的 农业民俗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相沿成习。农业民俗构成了乡村田园风情的基础部分,以其特有的生态性和质朴性深受都市旅游者的宠爱,因而了解中外农业民俗为旅游工作者所必须。在学习农业民俗的流变、类型、特征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业民俗,以便在旅游开发策划、服务管理中灵活运用。一、农业民俗概述农业民俗属于农业文明范畴

2、,构成了物质生产民俗的基础和特色部分,以它特有的生 态性与质朴性,为现代都市旅游者所喜爱。1、农业民俗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生产活动相沿成习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与经验诸内容的模式化行为。就世界范围而言,农业生产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的演变,农业民俗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袭与变化。由于历史、地理条件不同,不同民族、地区与时代的农业民俗存在差异。(l)原始农业民俗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以磨制石器、木器工具为主,采用“刀耕火种”的游耕与锄耕方法,通过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西亚、北非、中国

3、、印度、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出现,最初便同原始农业的发生有关。人类早期使用的工具为木棒,同时把石斧、石锄等经过磨制了的石器缚在木棍上,用来开荒掘地、种植作物。单个劳力不足,就靠许多人集合劳动,由此而形成了互助共耕的习俗。人们砍倒并放火烧掉地面的植物,将种子播到地面,依靠草木灰和土壤的固有肥力而使作物生长发育,坐享其成。这里的地力耗尽了,就易地而种。这便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游耕习俗,在今天的一些落后民族和地区仍然稀疏可见。由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种植业,最初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在后来才占主导地位。在更为广泛的地区产生了从捕猎动物到驯养动物的原始畜牧业,有许多民族部落开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4、。由于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以及收获的不稳定人们仍然保留着采集与狩猎习俗,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到夏商周三代, “五谷” 、 “六畜”已经出现,生产工具从木石工具发展到青铜工具,新的耕作制度逐步形成。(2)传统农业民俗传统农业是使用铁制农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以及自然有机肥料,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的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典型特色是依靠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民俗事象。由原始农业演变为传统农业的过程,在西方是从奴隶制的希腊和罗马开始的,在中同则发端于春秋战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时候。由于铁制农具和畜力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

5、们有了改变动植物生育环境的能力,摒弃了“刀耕火种” 的游耕习俗而采取新的耕作方式。在欧洲,出现了以休闲轮作为主要内容的二圃制或三圃制的农业民俗;在中国,较早地形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等方法密切配合的农作方式,有的地区出现了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3)现代农业民俗 现代农业是以实验科学为指导、工业技术为装备,以商业生产为目的的农业。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一直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之中。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初期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在继续。这时的农业生产除了还继续利用手工农

6、具、畜力,以及使用自然肥料、沿袭一些传统农作方式以外,着重依靠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现代技术,工业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与能源。不过,大量燃料、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环境与食物,引发了现代的农业危机,如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这便促使现代农业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吸取传统农业经验,向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回归。而伴随这一回归的过程,也必将在吸收传统农业民俗的同时,产生新的农业习俗。所以,现代农业民俗一方面承袭了传统农业民俗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模式。原始的、传统的农业民俗大体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生产技术过程习俗和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而现代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生产习惯

7、,褪去了神秘的信仰禁忌内容。2、农业民俗的类型农业是指人类利用生物(植物、动物)机能,通过社会劳动控制生物生命的过程,从而取得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了植物栽培和动物养殖两大类。依据农业生产对象,广义农业民俗包括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民俗,而以种植业民俗为核心,如下图(广义农业民俗示意图)所示。采猎民俗(天然生物)生产民俗(人工生产)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 采集民俗 种植民俗种植业民俗采林伐木民俗 植树造林风俗林业民俗狩猎民俗 畜禽养殖民俗畜牧业民俗捕鱼民俗 水产养殖民俗渔业民俗注:其中种桑养蚕民俗既含有种协民俗成分,又含有养殖民俗成分(1)种植业民俗种植业是人

8、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民俗是狭义农业民俗(或农耕民俗) ,为农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从具体民俗事象来看,包括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内的农作民俗大致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与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两大方面,涉及到作物种类、作业方法、农具使用、生产的信仰、禁忌与仪式。(2)渔业民俗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早在原始渔猎时代,便产生了捕鱼民俗,延续至今;后来,出现了水产养殖业,形成了渔业养殖民俗。在沿海、内河与湖泊地区,捕鱼养鱼是主业,居民被称为渔民;在一些非渔业经济区,往往渔农兼作,捕鱼养鱼被当作副业。无论怎样,在捕鱼养鱼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习俗惯制,人们遵循它们,无疑是因为它们有植物种植动物

9、养殖着重大的技术价值和心理价值。渔业民俗可分为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也可分为捕鱼过程习俗、渔民特有习俗、船俗。(3)林业民俗 林业民俗当然是林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林木采伐和林木栽培的习俗惯制。有关林木采伐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用石刀、石斧砍削树枝以造房屋的活动;有关林木栽培风俗开始于对道路、疆界标识的需要。我国商周之际,便出现了人工植树,表现在“列树以表道” (国语周语 ) , “为畿(国都附近地区)封而树之”(周礼 ) ,即种植护路树、表里程的行道树和表明疆界的疆界树。这样便改变了原始社会只伐不种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林业开始诞生。林业风俗包括采林代木风俗、植树

10、造林风俗。(4)畜牧业民俗 畜牧业民俗是养殖业民俗的一大类别。养殖业包括了水产养殖、桑蚕养殖、畜禽养殖(役畜用来耕地、运输等的家畜,如牛、马、骡子、驴、骆驼等 、肉畜和家禽,积累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其中畜牧业民俗主要指畜禽养殖民俗,包括生产工具、设备。以及技术操作和人文仪式几方面的民俗事象。(5)采集与狩猎民俗 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代,采猎一直是农业生产的辅助方式,采猎民俗仍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而以少数民族地区与山区为盛。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今天,由于都市人们对绿色食品与原始野味的喜爱,促使着采猎民俗的存在和发展,并成为现代人热衷的户外活动之一。(6)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副业是相对主业

11、而言的。就整个农业经济而言,农业副业主要是指相对种植业和养殖业而言的农产品加工业,实际上已经属于传统手工业范围了。但就某个区域和家庭而言的副业,往往又是这个区域和家庭主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如在种植业经济区,渔业可能是副业,而在渔业经济区,种植业可能是副业。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也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固有的技术操作过程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另一方面也生产出了各地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产品。例如,我国南方有碾米和舂(冲)米习俗,北方有磨面习俗,并逐步由家庭加工业发展为专门的磨坊业,敬奉雷公老爷,认为抛洒粮食是伤天害理的事,雷公会发怒行雷惩罚,或打死人,或使家中天火烧,所以过去每年

12、 6 月 24 日从事饮食业的人一起到雷公庙烧香磕头,企求雷公宽恕,即俗谓“雷公会” 。3、农业民俗的特征同手工业、商业、服务业民俗相比较,农业民俗主要体现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 “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原则。农业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与场所,也为农业地域分工与季节差异奠定了基础,从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与地域性,也决定了农业民俗的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在我国,由于气候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带性,自北而南,自西而东,干湿冷热状况不同,因而土壤与植被也呈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其东南部是季

13、风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民俗明显;其西北部是非季风区,自然景观以草原与沙漠为代表,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牧业民俗明显。在东部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以北是旱地区,以南是水田区,反映在种植业民俗上,作物种类、耕作方式、耕作制度、生产工具和信仰禁忌等方面自然也存在差别。在季节上,农业民俗通常以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地反复出现,这个周期一般以年为单位反复,如二十四个节气、各种农业节庆、生产程序等;但也有以季节为单位循环的,如一年二熟制、三熟制农业,二年三熟制农业的习俗便是如此。此外,不仅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习俗各不相同,而且不同作物栽培、林木采伐和培植、鱼类捕捞与养殖、畜禽养

14、殖、农产品加工习俗也多种多样,又使农业民俗表现出行业的差异。(2)功利性 农业生产是为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伴随农业生产存在的一系列农业民俗现象自然主要是为了农事活动的顺利、农业生产的丰收,体现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尽管一些农业娱乐习俗源于娱神、娱人的需要,但最终目的在于庆祝丰收的同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技术过程到人文仪式,从时序、节令到节日娱乐,从占天象、测农事到祈福禳灾,从禁忌到信仰,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农事顺利的渴望与希求。(3)技艺性 农业民俗包括了生产工具、技术操作与人文仪式几个方面,其中技术操作民俗实际上就是手工技艺。手工技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比如

15、,秧扯得好坏、插得好坏,对水稻的生长影响很大。又如,关于农田灌溉,最初人类种田是靠“天河水”进行灌溉的;后来,为了抵御干旱,在淮河以南地区出现了同水习俗;再后,随着木制技术的进步,人们造出了水车(筒车与翻车)灌水;近现代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电动抽水机,灌溉方式也由以前的漫灌转变为喷灌与滴灌等多种形式。(4)稳定性 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商业交易方式相比,稳定性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一些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代代相传,相沿至今。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习俗仍然在我国和世界一些落后民族与地区广为存在;历史流传下来的,诸如护苗、除草、灭虫与抵御旱涝的各种方法,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用水和肥料的管理习俗,

16、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仍在乡村的农业生产中占居主导作用,千年不变。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尽管也发生了变化,但其中许多合理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与发扬。在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呼声中,现代农业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回归,如反对使用化肥,倡导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即是一例。(5)经验性 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原始农业民俗和传统农业民俗。在近现代科技对农业指导以前,传统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依靠农民代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经验指导,农业技术操作呈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经验性与神秘性。无论是选种、播种、栽培与田间管理,还是收获、运输,储藏和产品加工,莫不以经验为依据。(6)田园性 农业民

17、俗与自然的山水风光紧密相联。在广阔的乡村,山水风光构成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民俗则主要构成了乡村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因了浑然一体形成动静结合的乡村画卷。而且,在许多民族的传统农业民俗中,十分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如汉族的“天人合一”观念,少数民族如侗族的环保意识,更使这些民族的农业民俗表现出生态性、质朴性和田园性特征。我国农村的传统习俗与生态环境互为一体,整个田园经济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循环中呈现出宁静、朴实与和谐的氛围。二、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形成了多样的农业民俗事象。我国地域辽阔,地形高低悬殊,地

18、貌复杂多样,地带分布明显,气候差别极大,各地农业生产特征各不相同,农业民俗也千差万别。在大兴安岭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为我国传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聚居区域,农业民俗以农耕为核心内容。东部农耕区范围广阔,各地农耕方式存在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汉族农业民俗主要呈现出南北差异。1、北方农业民俗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由于雨水稀少,气候干燥,天气寒冷,一般以种植耐旱、耐寒作物为主,农业民俗具有北方特色。从地域看,北方汉族农业民俗在东北区、黄淮区和黄土高原区有细微差别。东北区。东北大江大河冲击成了沃野千里的平原,成为农业耕作的理想地带。在平原沃野主要种植耐旱耐寒的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旱季作

19、物,在南部沿海一带则有水稻种植,普遍实行稻麦豆等作物之间的间作套种、轮作复种,一般是二年三熟,冬闲积肥。同时,在森林茂密的山区,狩猎、伐木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兼栽培与采集人参、木耳、猴头菇与蘑菇,延续着狩猎、采集民俗。黄淮地区。黄淮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农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惯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与兽类等粮食作物,以及花生、油菜、棉花和烤烟等经济作物,是全国旱粮及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温带水果与干果产区。农作物一般是两年三熟,常见的耕作方式有犁耕、耦耕、刨耕,灌溉工具以辘轳为代表。黄土高原区。这是一个大部分为黄土覆盖陵与高原区,土地较为贫瘠,

20、雨水不足。通常以种植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与杂粮为主,产量不稳不高,使用畜牲多为驴骡。从栽培作物和动物养殖看,北方以麦作民俗为代表,杂以玉米、谷子、高粱、棉花。烟草等作物的生产民俗;养殖牛、猪、羊、马、驴、骡、鸡等畜禽,役畜主要是牛、马、驴、骡四畜并用,食用畜禽为猪、羊、鸡等。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粮食作物,是北方人民和南方部分高寒山区的主食。由于久远的栽培历史,积累了丰富的麦作民俗事象。小麦生产过程包括:用机耕或畜耕方式耕地(畜耕有犁耕、耦耕、刨耕) ,用耙耙地,用楼车播种,用锄松土除草,用辘轳或水车灌溉,用镰割麦,用绳打捆,用驴骡或小推车或人力运输,在打麦场晒干,然后是打场、收场、扬场等一

21、系列技术过程习俗。小麦耕作制度一般是同其他粮食作物轮作复种,可分春麦区和冬麦区,如表下表所示:地区 春麦区 冬麦区北方麦区 东三省、甘肃、宁夏、内蒙 陕晋冀京津、豫皖鲁苏南方麦区 鄂湘赣浙,云贵川,桂粤琼闽西部麦区 新疆、青海、西藏 新疆、青海、西藏2、南方农业民俗在我国长江、珠江流域,由于雨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一般以种植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水稻种植成为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典型特色。从地域看,南方汉族农业民俗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区、西南区与沿海区也有不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原、丘陵与山地交错分布,气候、雨水和土壤条件均都优越,农业、渔业相当发达,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农、林、牧、渔、副五业俱全

22、。典型的农业生产集中在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杭嘉湖平原、长江三角洲。普遍实行稻麦、水稻一年二熟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为辅,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柑橘为多,盛产茶叶、蚕茧。水稻、茶、桑蚕生产习俗颇具特色。华南区。华南地处热带、亚热带,五岭屏藩其北,四季常青,作物一年数熟,收获甚丰。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甘蔗、花生、麻等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如荔枝、香蕉、柑橘、橄榄、菠萝、槟榔、椰子、可可、芒果四季不断,农业生产多种多样,农业民俗各有千秋。沿海渔业民俗区。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沿海渔业发达。由于海捕鱼风险极大,沿海渔俗极富个性,生产禁忌与信仰

23、较多。如对妈祖神和龙王的信仰,对“翻” 、 “反” (翻) 、 “四” (死)等词语与动作的忌讳。西南区。西南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杂居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垂直分布明显,既有高地麦作区,又有河谷、坝子和山地梯田的稻作区。山地农作、畜牧民俗有特色。从栽培作物和动物养殖看,南方以稻作民俗、种桑养蚕民俗和茶作民俗为代表,杂以玉米、高粱等旱地,以及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产民俗;主要养殖牛(黄牛与水牛) 、猪、羊、鸡、鸭、鹅等畜禽,役畜主要是牛(黄牛与水牛) ,食用畜禽为猪、羊、鸡、鸭、鹅等。稻米是我国人民特别是南方人民的主食,种植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地区极为广泛,形成

24、的民俗事象非常复杂(见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稻作的种类与分布。稻作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依据稻作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状况,我国水稻可分划籼稻、粳稻;按照品种的栽培季节和地带光热条件的不同,可分早、中、晚稻;依据栽培田水分条件的差异,可分水稻、陆稻;按照米粒淀粉生化特性,可分粘、糯稻。它们在我国的分布可见下表。稻区 南方稻区 北方稻区稻作带区 华南 华中 西南高原 华北 东北 西北分布地区南岭以南、台湾南岭以南、秦淮以北西藏、云贵川(甘孜)秦淮以北、长城以南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南河西走廊以西、祁连山以北栽培制度

25、 双季稻为主双季稻或稻麦两熟稻麦两熟单季春稻或稻麦两熟单季春稻 单季春稻稻种籼稻为主、早中晚均有灿、粳交错、早晚稻均有低地多灿稻,高地多粳稻中粳稻为主 早粳稻为主 早粳稻为主稻作过程习俗。稻作过程比较复杂,大致包括;整修农田、整修农具、选种、浸种。选秧田、做秧田、播种、犁田、耙田、扯秧、插秧、耘耥稻田、下肥料、治虫、灌溉、收割、晾晒、加工、储藏等一系列过程习俗。稻作工具民俗。我国南方的稻作生产工具有简车、翻车等用水灌溉工具,有船、独轮车、双轮板车等运输工具,有犁、耙、锄头、颁头、铲子、镰刀、稻桶、打稻机、筲箕(筲音“稍” ,水桶,多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筲箕,淘米洗菜用的竹器,形状像簸箕) 、箩筐

26、、簸箕、扁担等劳作工具,有薄膜、育秧温室等设备。稻作信仰民俗。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稻作生产艰苦而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于是人们抱着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虫灾、旱灾、涝灾、瘟灾、雹灾与风灾的恐惧,一系列有关稻作的信仰民俗相伴产生。大致包括:对牛的信仰,如少数民族的“舞春牛” 、“牛王节” 活动;对青蛙的信仰,如少数民族的“青蛙节 ”;田间信仰,如在长江、淮河中下游,旧时有择吉日插秧习俗,有“开秧门”和“关秧门” 的仪式;对水稻神的信仰,如浙江等地,依据水稻成长的各个环节,给水稻以不同的名字“秧姑娘” 、 “稻花神”谷神” 、 “米娘娘” ;此外,对雷神、水神、土地神的信仰和农具的禁忌,无

27、不是农民祈求丰收、人畜平安的心理反映。补充阅读资料我国的生态农业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热量与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水网密布洼地较多。这里的农民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蔗、栽桑或种果树,利用蔗叶、蚕粪养鱼,利用塘泥肥田,构成了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在这个系统里,组成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平衡也稳定,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渔业生产,这是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从而,促使新的生态农业民俗形成。资料来源 何学威:经济民俗学 ,34 页,北京,中国建材工工出版社 2000三、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农业经济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主体。居

28、住在草原地区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和广西沿海地区的京族主要从事渔业;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主要从事林业与狩猎;包括散居在汉族居住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大部分从事种植业一其中朝鲜、土家、畲、黎、壮、侗、布依、仫(木)佬、毛南、傣等民族、特别善于种植水稻;苗、彝、瑶、白等民族,对于高寒地区的种植业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有些少数民族如藏、傣、维吾尔等民族还以种植瓜果与各种经济作物著称。各民族有关农业的生产方式、历史传统、技术水平和信仰禁忌构成了“万花简”般的民族农业民俗景观。1、东北少数民族农业民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

29、包括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是我国满、朝鲜、赫哲等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蒙古、回、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也有较高的聚雄程度。由于平原广阔,大部分的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主要从事种植业生产。其中以麦作民俗,以及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生产民俗为主,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却是我国北方的稻作民俗区。此外,居住在大江大河旁与森林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伦春族还把渔业、林业、采集、狩猎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采集、狩猎、渔业、林业民俗。(l)满族 早先,满族在白山黑水之间以采集与渔猎为生,后受汉族影响,从事定居的农耕生产,并日益成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活动。同汉族种植业略有不同,满族

30、人喜欢种植粘性作物,如粘谷子、粘高粱、粘糜子等,喜食抗饿耐饥的粘食。(2)朝鲜族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而著称,构成了北方稻作民俗区。过去,朝鲜族人冬天打桩筑坝,春天翻地耙田,通过灌溉艰辛地种植水稻。如今,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一般是二年三熟,普遍采用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方式,有冬闲积肥的习惯。2、西北少数民族农业民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我国西北的新温、甘肃、宁夏,北部的内蒙占,西部的青海、西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域。这里地广人稀、民族众多,为蒙古、回、维吾尔、藏、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裕固等民族的

31、主要分布区。此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高山与盆地、谷地相间,沙漠和草原、高原并连,河流同绿洲、雪山共存。地处高寒,气候干旱,日照充足,地面植被以草为主。绿洲农业和畜牧业构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种植业民俗和畜牧业民俗明显。(1)维吾尔族 绿洲农业主要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农业特色。这里一般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糜谷、马铃薯、棉花、甜菜、胡麻等早地粮食与经济作物,以及需要光热条件的瓜果,如葡萄、哈密瓜、啤酒花等作物为主。作物灌溉则仰赖春夏季节的冰雪融水。坎儿井是维吾尔族的地下灌溉工程、为了减少蒸发,维吾尔人在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利用地下水,挖“坎儿井“灌溉农田。沿潜流方向打井,井底掏通为地下渠

32、。这样,绿洲地带不仅盛产粮棉瓜果,而且人口密集,流水淙淙(从) ,田园苍翠,林阴蔽日,风景秀丽,构成沙漠中的田同风情。畜牧业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支柱产业,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西麓到西南的横断山脉形成了半月形畜牧带。内蒙古的蒙古族、宁夏的回族、青藏高原的藏族,以及新骚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以畜牧业为支柱经济。同汉族在家中圈养畜禽不同,他们主要在广阔原野中放养,而放养包括了游牧与围牧形式。放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驴、骡等,而以牛马、绵羊为主。马与骆驼可以用作运输,马还用作放牧与狩猎。其他牲畜的肉与奶用作食品与饮料,毛皮用以制作衣服。由于草原、气候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各民族

33、的畜牧方式也存在差异。(2)蒙古族 蒙古族属于一种戈壁草原游牧方式,细毛羊与蒙古马成为辽阔草原主要的放养牲畜。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人们也放牧牛群;在植被稀疏的西部,适应地理环境的骆驼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慢漫,风吹草底见牛羊” 构成了蒙古草原风光。由于游牧需要逐水草而居,便于移动的蒙古包构成了他们的居住特色,皮革制品、乳酪食品成为他们的特色产品。随着畜牧业的集约化生产,定居农牧生活逐渐取代游牧生活。(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属于盆地草原畜牧方式,牧场坐落在回环四合的大盆地中,较为充足的水源存在着发展绿色农业的可能,在放牧“绿洲之星”伊犁马与大尾羊的同时,兼事种植业,过着

34、半牧半耕式的农业生活。畜牧以轮牧和围牧形式为主,种植业讲究灌溉技术。住房以定居性的毡房为特色,麦面与乳酪食物并行。 。(4)藏族 藏族属于高山草原畜牧方式,适应严酷气候的牦牛与藏绵羊成为主要畜牧对象,以轮牧和围牧形式为主。牦牛那厚重的皮毛、含油脂很高的奶品和善于登山的特征,使其成为藏民理想的皮毛、肉食 奶品来源和运载工具,被誉为“高原之舟” 。此外,牦牛与黄牛杂交而产生的犏(偏)牛,因为性格温顺,产奶量高而深为藏民青睐。高山草原的草场穿插在崎岖的山间,在春夏高山化雪时才长出青青野草,使游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由男女青壮者赶着畜群上山放牧,孺、老留在山下照看青稞;牧民用树枝支起几块牦牛毡或牛

35、皮,搭设临时帐篷住宿。由于地处高寒,冬季不宜放牧,牧民就利用储存的粮草圈养牲畜,居住建在山下平坝上永久性的土木平顶碉楼。在春夏之际,藏民还要交叉从事种植业,一般在海拔较低的地带种植青稞和蔓菁等作物,以作为人畜过冬的粮草,糌粑(音:簪巴,青稞面炒熟后磨成的面)成为藏民的特色食品。(5)回族 回族主要集中在宁夏自治区。这里气候比较湿润,有良好的河谷平原,以及河漫滩等草甸牧场,适宜发展早地种植,游牧“逐水草而居的牲畜,宁夏滩羊就是远近闻名的优质良种。因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不养猪。3、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民俗西南地区地形多样,地貌复杂,水量充足,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垂直差别明显。农业是各民族的支柱产业,主要以

36、山地种植业、山区林业与畜牧业为主,山区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民俗明显,间杂采集和狩猎民俗。此外,广西沿海京族的渔业活动构成了南国渔业民俗区。因自然条件和民族传统的制约,这里农业民俗的特色鲜明。农业生产呈垂直分布,有平坝与河谷的稻作区、高寒地带的麦作区、丘陵和山地的玉米区。多种经济作物与园艺作物广布山地, “立体农业” 特点显著,各个民族、各种作物的种植民俗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耕作方式上,原始的刀耕火种和锄耕习俗、传统的犁耕习俗、现代的机耕习俗并行不悖。 (l)壮族 广西壮族是一个擅长山地稻作的民族。壮民勤劳朴实,在平坝和山坡上开垦出了数以千计的坝田和梯田,像龙胜县的龙脊梯田便是天下一绝。他们喜种

37、糯稻,兼种旱地作物。五色糯米饭(红黑黄紫白)与糯米酒是壮家一绝。壮家还是一个歌舞民族,将许多农业生产情景歌舞化,如“打扁担舞” 就形象地再现了壮民“耙田插秧、回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的劳作过程。他们对农作贡献极大的青蛙与耕牛特别敬爱。农历正月,有“舞春牛 、 “祭青蛙”的活动;四月初八,有过”牛魂节”的习俗,既表露了壮民对农家丰收的期望,也表达了他们对青蛙和耕牛的敬爱之情。(2)侗族 分布在湘黔桂比邻地区的侗族,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农耕民族。人们在大小坝子地带、山谷溪流两旁,开辟了众多的坝田和梯田,成为“侗乡粮仓” ,构成“平坝阡陌相连,山谷梯田层叠”的田园风光。侗族喜种糯稻,以“香糯”与“

38、紫糯”最为有名,糯米成为主食。糯稻讲究精耕细作,稻田三犁三耙,小株密植;收获糯稻时,不用镰刀割,而用禾剪一穗穗地剪,然后捆扎成把,晒干进仓。在晾禾过程中,构成一排排牌坊式的“禾晾”风景。(3)瑶族 瑶族在由采猎时代进入农耕阶段后,农业生产仍保持游动性,素有东方“吉卜赛人”之称。直到解放前,瑶族还是刀耕火种, “食尽一山,则移一山” ,由此而散居到我国与亚洲南部各地。目前,瑶族虽已定居生活但仍以锄耕、犁耕为主,种有水稻、玉米、红薯、黄粟等。在云南和广西一带山区,瑶族盛行一种“击鼓挖地”的协作形式,他们会合数十户人家轮流到各家耕地上集体挖地,直到把每户荒地挖完为止。挖地时,由一位青年在地头击鼓,引

39、吭高歌,其他成排的挖地者,按鼓点随声唱和,边唱歌边劳动,地很快就挖完了。(4)毛南族 广西西北部的环江县是毛南族的聚居区“毛南山乡” 。毛南族世代耕山放牧。一方面,擅长在山区、坝区种植水稻,有“种稻似湖湘”的美誉。他们用畜力精耕细作,以出产米、糖著名。另一方面,擅长饲养“菜牛” 。他们用山区天然的草料,以养猪的方法圈养菜牛,把牛养得滚瓜溜圆,连走路都走不动,成为畅销国内外的“特级菜牛” 。毛南族地区也获得了“菜牛之乡” 的美誉;菜牛成为毛南“三宝” (菜牛、甜薯、花竹帽)之一。(5)京族 同北国赫哲人在江河捕鱼为生不同,南国京族主要从事近海渔业生产。过去主要用木船、竹排、渔箔、拉网工具进行浦海

40、捕捞作业,现在发展到用机帆船到深海捕鱼作业。由于大型渔具需要较多投资,海洋渔业需要多人合作,所以京族有合伙购买或承租渔船、渔网,以及劳动互助的习惯。互助时领头的叫“网头” ,成员叫“网丁” ,网头由网丁民主推选。在海上发现鱼群或台风,网头吹起号角,网丁下力追捕或逃避。网头与网丁同样分得一份产品,没有特权。网头还主持崇拜仪式。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到二十八,举行隆重的“做年晚福” ,企求海神保佑来年生产安全和丰收;春节这天,杀猪饮酒,欢聚一堂。称做“还原” 。网丁若有意外事故或生活困难,彼此互助互济。渔民满载而归时,船与船、排与排之间放声对唱。所唱歌曲多以海上见闻为内容,如渔家四季歌 、过去女子一般不

41、准出海,海上对唱,往往一方模拟女子口气与声音;现在由于女子出海越来越普遍,海上对唱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男女对唱了。(6)布依族 布依族生活在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世代务农为生主要从事农耕。山谷间、江河旁、坝子边,是布依族人民开辟良田、建村立寨、聚族而居的良好处所。寨前田畴宽敞,溪流纵横;寨后是护寨森林,翠竹大树。 “干栏”式的楼房掩映在苍翠的浓绿之中,炊烟袅袅,生机勃勃、他们用牛犁田,栽培水稻,培育出了十余种水稻,而以“黑糯米”最为独特。在山坡地上,则用锄挖地,种植旱稻、小麦、包谷、豆类、蔬菜等各种农作物,作为水稻的补充。形成了一套高原山地耕牧习惯,辈辈相传。(7)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

42、、云南、贵州一带,其中以贵州苗族风情最具特色。以农为业的苗族同胞,靠耕牛种田,用牛粪肥田,也靠养牛卖钱。所以苗族人特别爱护耕牛,不但平时精心喂养,还要在农历四月初八给耕牛过“牛王节” ,以示崇牛敬牛;广泛举行“斗牛”娱乐活动,集中四乡八寨的大水枯牛,通过决斗选出良种“牛王” ,淘汰劣牛,表明农耕苗族对繁育耕牛的重视。在作物种植方面,苗民喜种糯稻,善种香菇,糯饭为苗家的主食,香菇是苗山的特产。(8)傣族 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的西双版纳是出产稻谷的宝地,一年能收获三茬稻谷,盛产著名的紫糯和可口的籼稻,喷香的傣家糯稻香竹饭成为最具特色的食品,稻作习俗也世代相袭,如农历正月十三的巡田习俗。全寨人在早

43、稻插完后,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公推的一位长者宣布巡田开始。人们自动列队,随长者由东向西巡视田坝。看秧是否插完,是否有偷水、抢水现象,是否有人在禁止区砍树等以便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9)白族 居住在云南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白族,也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事畜牧业与渔业的民族,流传着许多独特的农业民俗。如每年正月的“闹春牛” ,二月的“朝花节” ,三月的“栽秧会” ,四月的“祈雨会” (又称绕三灵、绕山林、绕桑林) ,六月的“火把节” ,八月的“耍海会”等都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日民俗展示。(10)纳西族 云南丽江古城是纳西族的故乡。如今纳西人以栽稻种麦为生,稻麦单产之高,向为云南之

44、冠;“丽江粑粑”烤饼成为风味食品。作为农耕民族,他们崇拜青蛙,以青蛙为图腾,体现了农耕民族的信仰特色。他们的祖先曾以游牧为生,积累了丰富的畜牧经验,依借山香水美的丽江,培育出了“丽江花马” ,成为一年一度“丽江七月骡马会”的明星产品,使丽江获得“花马国”美誉。(11)彝族 彝族故居在云贵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山区,这里群峰耸翠,江河纵横,气候多样,资源丰富。彝族以农作为主,兼事畜牧业、林业。农业生产的垂直分布明显,从高寒农业、山区农业到平坝河谷农业都存在,并以锄耕与犁耕方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小麦等水田与旱地粮食作物,以及各种经济作物与园艺作物。畜牧业以放养为主,牲畜以羊、马、猪、牛为大宗

45、。 “凉山羊” 、 “建昌马” 、 “德昌牛” 、 “红河小耳猪”远近闻名。4、中南、东南少数民族农业民俗中南、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共有土家、瑶、黎、苗、侗、回、畲等数十几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浙江、广东、海南省区。其中土家、黎、畲族高度聚居于此。这里有绵延起伏的低山丘陵,曲折漫长的海岸,广阔的海域和众多的岛屿,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丰富。生活在此的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种植业、渔业,间或从事采集与狩猎活动,构成了沿海渔业民俗区、热带与亚热带的种植业民俗区,以及山林经济民俗区。(l)土家族 分布在湘、鄂、川、默的土家族是一个山区民族。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他们的山林经济特征。主要种植

46、如包谷、土豆一样的山地耐旱作物,稻田少见,兼事采猎。刀耕火种和锄耕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开荒垦地、犁田耕地时,形成了边敲锣、边打鼓、边唱歌、边劳动的生产互助习俗。锣鼓响一阵后歌师领唱道:“太阳出来坡背黄,薅草人儿忙又忙。 ”众人就呼应相合:“打闹锣鼓整天响,薅草薅过几道梁(山脊) 。打锣越打声越响,山歌越唱心越亮。你追我赶不落后,追到太阳下山岗。 ”在山区干活要打锣、敲鼓、唱歌已经成为传统习惯。(2)畲族 在浙江西南的崇山峻岭地带,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畲族。此地山高林密,树种繁多,气候温和湿润,自古以来,苗族人除了种植水稻外,盛产香菇,驰名中外。种菇之民俗称“菇民” 并形成了一套菇民习俗。在稻

47、谷进仓后的农闲季节,通过“洗谷浴,敬祖师”仪式,庆祝稻谷丰收,预祝种菇大利,祭祖祖师吴三公(发现香菇的烧炭工)和刘伯温(使香菇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朱元璋的军师) ;随后上山建香菇寮,立师傅榜,开始种菇、烤菇和藏菇。直到次年杜鹃花开,菇民才回家种田。为了防止种菇技术的泄露,形成了诸多禁忌和黑话,并世代沿袭下来,构成了苗族人民奇特的平菇和种菇风俗。目前,种植香菇已经成为丽水市畲族人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与丽水市的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形成颇具特色的苗乡风情。(3)黎族 长期生活在南国之滨的海南岛黎族,自古以来就从事种植业、渔业、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生活。犁耕水田、锄耕旱地,种植水稻和由他们自己培育出

48、来的旱地稻种山栏稻,以及热带经济作物与园艺作物构成了黎族的农业特色。一般是男子负责犁田、耙田、拖谷等田间重活,妇女插秧、割稻,老人负担放牛、管稻田水、编织竹藤器、饲养家畜,八九岁的男孩也要参与放牛、砍柴劳动,女孩则采集野菜、挑水做饭、学习纺纱织布、播种山栏稻等。男女老少,都要劳动,否则为人耻笑。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普遍种植三季稻。近年来,海南通过“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经营。同时,与旅游开发密切配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观光农业,形成了既传统又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四、中国港澳台农业民俗我国港澳台地区工商业发达,都市化程度高,农业主要以

49、城郊农业、现代农业为主,为满足城市需要的蔬菜、瓜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台湾还是亚热带稻作区。港澳台地区畜牧业以养殖传统的猪、牛、鸡为主,专业化程度较高,由于地处南国,濒临大海,捕鱼、养鱼业发达,在农业经营方式上,基本上是把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方法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香港农业民俗 香港是一个城市地区,农业经济以满足城市日常生活需要的郊区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一般在可耕地上开辟出规模不大的菜园、果园、花园或畜牧场,采用传统精耕细作的方法和现代科技,生产蔬菜、水果、花卉等国艺作物,以及猪肉与家禽。另外,香港渔业发达,渔民信仰妈祖神。一是海洋捕捞,这主要在公海进行,使用现代拖网渔船、延绳钓艇和刺网艇等远洋捕鱼船只;在沿岸水域捕捞,使用刺网艇、手钓艇和围网船作业。传统式的双拖方式,一般由两艘渔船合伙,一同拖动放在两者之间的渔网捕鱼。二是饲养塘鱼,这是沿袭中国数百年来的人工繁殖、喂养方法,培育大头鱼、鲤鱼、福寿鱼等。此外,在隐蔽的海湾处,还将在海中捕获的幼鱼和购回的小鱼放进笼内,在鱼排下饲养。(2)澳门农业民俗 同香港一样,澳门农业经济主要也是以满足城市日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农业工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