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反思杨秀兰这是一篇虚构的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借助故事来喻意的哲理散文。立足于传记,就是要分析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立足于寓言,就是要把作者寄托在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挖掘出来。因此,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解读出作者在其中蕴含的哲理。教学中,在介绍背景时提醒学生,本文是针对当时“官政扰民”的现象而写的一篇讽谏性质的文章。赏析“传记”时,引导学生分析郭橐驼的特征性格:相貌丑陋,心胸豁达,身残自信,技艺高超。赏析寓言故事时,突破难点,分析作者用种树治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落实重点,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先让学生找出郭橐驼的养树方法-“顺木之性,以
2、致其性”,即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就能使它的本性发展,然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这其中,很多学生说出:种树就是养人;老师、家长培育子女,就应该向郭橐驼那样,顺其发展,不能压制学生的自由生长。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述说,要放手学生讨论。怎样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地成长,就是自由发展的道理。然后,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 ,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这样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这也完成了寓言故事寄托的深奥的哲理这个任务,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出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得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传其事以为官戒” 。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把别人的“不善养树”和“长人者(当官的人) ”的相通之处,从“勤虑害树”引申到 “繁政扰民” ,就可以推出“种树”自然转移到“治民” ,让学生发现文章的艺术手法,然后学生就明白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优之,其实仇之”得出“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的结论,完成了此文的教学重点。总之,这篇文章寓严肃于轻松之中,学生讨论热烈,有激情。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不过,在教学引导中,有急躁缺乏耐心的毛病。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缺点发扬优点,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