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50454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郑州市一〇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郑州市 106 中学 2020 届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 ,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

2、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邢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

3、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4、“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

5、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 “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有删改)1.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C.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

6、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D. 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这种观点不可信。B.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C.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

7、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 北

8、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 “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

9、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选项曲解了文本的意思,文中说的是“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选项变成“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 ,故选 B。【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 “谷鲁斯等人认为这种观点不可信”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

10、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文中只是说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但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选项曲解了文本意思。故选 A。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

11、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 “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误;文章第三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故选 D。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谎言相裕亭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

12、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此村,名曰犯庄。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 。否则,将统统杀死。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

13、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

14、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

15、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 ,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

16、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B. 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C. 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D.

17、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5. 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答案】4. D 5. 含义:“谎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陈铁匠为了救全村人,谎称两个鬼子是自己杀死的;二是日本鬼子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谎称有人杀死了日本兵。作用:赞颂了陈铁匠为救乡亲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也揭露了侵略者的阴险、卑劣,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6. 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反衬出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

18、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丰富了小说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 项, “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错误。 “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没有构成对比,文中有人们对铁匠家女人前后截然不同的

19、态度的对比,以此揭示了深刻的内容。故选 D。【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的含义理解和标题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的作用一般要从人物形象塑造和主旨等方面作答。根据对文本的把握和上面角度的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含义:“谎言”所指有二,结合文本内容“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分析可知,一是陈铁匠为了救全村人,谎称两个鬼子是自己杀死的;二是日本鬼子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谎称有人杀死了日本兵。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

20、、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是子虚乌有的事”分析可知,赞颂了陈铁匠为救乡亲而勇于牺牲的精神,揭露了侵略者的阴险、卑劣,突出主题。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

21、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 ,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考生要注意写次要人物的目的是衬托和对比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结合文本内容“解放后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分析可知,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反衬出陈铁匠为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结合文本内容“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

22、。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分析可知,借盐河边女人对铁匠家女人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结合文本内容“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分析可知,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进入了职

23、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 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 985 高校和三流院校的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 985 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

24、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 985 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 TOP10申万一级行业硕士博士占比(%)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银行 8.94 71.69计算机 6.7 57.13传媒 5.77 49.13建筑装饰 5.35 42.77房地产 6.29 39.41国防军工 9.3 38.96通信 5.09 36.77公用事业 4.21 34.89综合 6.51 33.73非银金融 7.31 30.68材料三:“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

25、。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 60 万人,20 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 11 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就群体来看, “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

26、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 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 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

27、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 “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B. 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C. 若干年后,一些专业

28、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D. 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 985 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B. 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C. 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选人有了更大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D. 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

29、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E.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9.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答案】7. B 8. BC 9. 做研究工作,不只看学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但一般情况下,学历越高,理论基础就越深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就群体来看, “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材料二中银行和国防军工的“硕士博士占比(%) ”分别是 8.94 和 9.3,所以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

30、占比银行并不是最高,最高的是国防军工。所以 B 项错误。【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A 项理解错误。阅读材料一可知:到985 高校、顶级名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人全是 985 高校、顶级名校毕业。D 项中“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推断错误。学生报考专业不一定都只看收入。E 项中“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范围扩大。根据市材料四中“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这句话是“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 。所以选 B 项 C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

31、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筛选有效答题区间是:“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但是“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 ,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同时, “研究生的扩招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这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当然,就群体来看, “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所以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可就以上材料中筛选出的语句中,从工作和群体这两个方面概括答题要点。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

32、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

33、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昭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

34、,以剧令渤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

35、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

36、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B.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一岁断狱,不过数

37、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好侠” “尚气力”的主语都是“涣” ,排除 C 项、D 项。 “敦”是钻研的意思,宾语为“儒学” , “习”是学习的意思,是动词,结合句

38、意内容分析,排除 A 项。句意: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 ,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故选 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

39、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 “师”单用并不能指代国都。 “师” ,单用的常见意思: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一师,泛指军队;老师;动词,学习、效法。故选 D。【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结合文本内容“永和中,以剧令渤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

40、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分析, “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曲解文意,应该是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故选 D。【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徙” ,迁徙;“于” ,到;“击” ,拍击、拍打;“抟” ,盘旋上升;“扶摇” ,旋风;“而” ,连词,表修饰;“去” ,离开;“

41、以” ,凭借;“息” ,气息,指风。 (2) “断狱” ,审理判决案件;“过” ,超过;“威风猛于涣” (状语后置句) ;“而” ,连词,表转折;“及” ,比得上;“之” ,代词,他。【点睛】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 ,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

42、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

43、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

44、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挂了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文辞义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经行岚州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14.

4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春光晚” “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 “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C. “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 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15. 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4. A 15. 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 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

46、水之美,令人陶醉。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错在“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全诗并非一味悲凉。如颈联描摹岚州山水的可爱。故选 A。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

47、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描摹岚州山水的可爱,流水淙淙,清音若琴声,白雪皑皑,山如画的一般。比喻修辞。这景色已足以悦耳怡目,然而“水作琴中

48、听” ,又唤起人们的艺术联想,产生了伯牙弹琴的意境。视听结合。这也许就是诗人所感触的美的所在。情景交融。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去来兮辞一诗中表达诗人在回家途中,因为摆脱了束缚而重返自然,流露出欢快舒畅的两句诗是:_,_。(2) 陈情表中_,_两句具体陈述作者内外无亲,孤苦无依的家境。(3)在逍遥游中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4)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为我们描绘了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丽的美丽画面。【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49、.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去以六月息者也 (7). 落霞与孤鹜齐飞 (8). 秋水共长天一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飏” “期”“五” “抟” “鹜”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 )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 )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吏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