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 化 眼 光,冯 骥 才,作 者 介 绍,冯骥才,男。汉族。当代著名作家。浙江宁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等,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作品。其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外,他的多篇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如珍珠鸟、花脸、泥人张、刷子李等。,90年代以后,冯骥才深深地意识到构成中华文化半壁江山的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不但未能得到系统整理,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被誉为“文化救生员”。,读 准 字 音,仰韶( ) 干瘪( ) 贻( )害殊
2、深 褊( )狭 醇( )厚,sho,bi,bin,chn,y,理解词义,1)干瘪:2)贻害殊深:3)醇厚:,遗留下来的伤害或者祸患非常深。,指(气味、滋味)纯正浓厚。也同“淳厚”,为人淳朴厚道。,干枯收缩;不丰满。形容文辞等内容贫乏而枯燥。,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眼光?,文化有三种理解:一为一种教育情况或知识程度;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文化眼光就是具有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的眼光。,思考:狭义文化的缺点是什么?,有一段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比较单一,使得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非常空虚与空洞,生活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求。,思考:“大文化”指的是
3、什么?,大文化区别于狭义文化,指人类生活。,深入研读,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是什么?,1)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2)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 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 与深邃。 3)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 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 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 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 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第一层(1-8)由狭义文化引出大文化。 第二层
4、(9-13)用文化的眼光看文化,文化无处不在,历史的状态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第三层(14-21)具备文化眼光, 就必需具备文化素养、文化意 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理清结构,小 结: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 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而 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 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请结合一张照片内容说说拥有了文化眼光的好处。,那么文章仅仅是要告诉我们,具备文化眼光,就必需具备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么?作者背后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有文化眼光,拯救传统文化, 拯救民间文化。,作 业,1、用文化眼光来看上海这个城市,请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并说说理由。 2、阅读冯骥才:守望民间 拯救 文化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