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037043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 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从而开 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 ”的人生态度 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

2、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关键词】陶渊明 文化 思想 价值陶渊明(365 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即今九江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考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

3、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东晋后期。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但是,因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严酷,社会腐败动荡,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2、仕途的进退。陶渊明在 29 岁时,为

4、谋出路开始踏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到三十六岁那年,才作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再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一年后又辞归。同年八月,有幸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了彭泽县令。但任职八十余天,却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恰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的官场进行了彻底的决裂,从此,抛弃了功名利禄,归隐田园,彻底结束了 13 年的仕宦生活。此前,陶渊明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出比较和选择,隐

5、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欲归隐。在经历了一番仕与隐的亲身体验和贫与富的思想交战后,陶渊明最终深深地感到了世俗与自己那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既然自己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于世俗,且只能坚决地辞官去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了。3、躬耕农桑与诗文。辞彭泽令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清苦生活,这期间也有过再度出仕的机会,但他都断然拒绝了。晋朝末年一次征他为著作佐郎,他未就,直到晚年他贫病交加时仍坚持“固穷安贫”的品格红线。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6、)四十四岁时不幸的家中大火灾,使其生活的境况雪上加霜,以至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之境。但因为他力图永远摆脱腐败庸俗的官场那更大的痛苦,故仍能在精神上恬然自适地安于大自然的怀抱。在退隐的田园,他躬耕陇亩,与乡亲们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施展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成为了一代杰出的文学家。二、文化思想渊源陶渊明的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儒、释、道三家与其既相通又不同。他的诗所体现的是一个上不能“兼济天下”,下不能“独善其身”的儒家仕子的无奈与无助之鸣,然而诉诸于牢骚的作品在表现道家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方面亦不彻底,且带有佛教的某些因素,对劳动者的疾苦与社会的丑恶尚有强烈的思想表达。由此

7、,笔者认为,因陶渊明复杂的思想渊源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才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与思想。1、从儒家的思想中汲取了积极用世与不忧贫的双重观念。青少年的陶渊明以儒家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儒家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他的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当他的济世之志无法实现时,便果敢地退隐而躬耕于田园,这在他看来正是顺应了儒家:”先师(孔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思想。陶渊明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了陶渊明的精神支柱和其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之本。2、道家思想的渗入推进了陶诗自

8、然浑成的意境 。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的某些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了他以消极的影响。他从自然主义出发,采取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企图以此消解由黑暗现实激发的内心矛盾,显然具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由这种超脱的思想与精神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胸怀与气质,并渗透到诗人的创作意识里之后,又对陶诗所形成的浑成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3、不经意地受慧远法师的佛教思想影响。陶渊明与当时的文坛名流名士交往广泛并相互影响。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是一代名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儒佛合明论”,从而完成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转变。其博学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隐士和社会名流,在陶渊明所结交的名士之中其影响

9、力较大,使陶诗在经意不经意中渗入了一些佛教的思想。如归园田居五首中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杂诗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等,其表述与佛教“空幻世界”的缥缈情节相同。但陶渊明认为形尽神灭,并怀疑善恶相报,明显不是弥陀净土式的极乐世界观。4、魏晋淡然的哲学思潮影响。在东晋,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影响到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儒生的清高意识与道家尚“无”尚“自然”的精神相结合,以致发展成魏晋名士遗世脱俗的风气,对于功名利碌之事多采取淡泊的态度。这种崇尚淡然的哲学思潮和价值观,便成了陶渊明由出仕到隐居的因素之一,也催熟了陶诗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格。5、家族教育与遗风的影响。 陶渊明的祖辈及

10、其近亲的长辈们都有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品格,他从小就受到要做一名儒家正人君子和一名高尚文人的严格教育。自幼年起,受家族的遗风、家庭环境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颇深,铸就了他固穷守志、为民立言的坚韧意志。 6、亲身的农事体验使思想得到了升华。 退隐的陶渊明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并与之谈文析义外,也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正是有对这种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总结,不仅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而且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及广众的喜怒哀乐与诉求,进而让思想得到了升华,逐步形成了“桃花源”社会之理想。三、

11、文学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仅存世诗 121 首,赋、文、赞、述等篇,据说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陶诗的全部题材可分其为五大类,即: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役诗、赠答诗。田园诗与山水诗是有区别的,从题材上讲,田园诗是写农村的风景,其主体为农村、农夫和农耕,即农村的生活。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田园诗,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殿堂所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主题,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喜愁与甘苦,写出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陶渊明的艺术总体特征就是“自然”。它不仅仅是大自然之意,更在于含有自然主义的内涵。在他以前的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写关乎

12、国家政治的官方题材,而陶渊明则重在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却写得自然天成,诗意盎然。1、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其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太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出的高于世人之情,超越形似之神及他人的未悟出之理。陶诗之特色重在写心、写情,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那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比如暖风下破土的春苗,伴随劳作而归的月亮,村落轻轻升起的炊烟,寒舍重返旧巢的春燕,贮满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

13、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但这一切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都不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现实,又是主观的情感;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神情中偶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2、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 陶渊明的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包括村舍、鸡犬、秋菊、桑麻、穷巷等。他一切徐徐如实道来,表面毫无奇特之处,然而,一经笔触,往往警策跃然纸上,给人以感悟。陶诗很少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只是用朴素的白描来表现。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等,均是白言述说,然而在平

14、淡之中却呈现出绮丽之彩。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曾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我们说陶诗的天然而成,并非说其语言未经锤炼,只是其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罢了。论诗绝句中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正是如此。3、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陶渊明在作诗之时是不存祈誉之心的,他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能给人以和谐之感。陶诗坦诚地记录着作者内心深处细微的波澜,却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度,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它犹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到了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而纯属于自然的流露。这里很重要

15、的一点是,陶渊明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他原原本本地从笔端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了感染力。对此,宋人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的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诗坛所欠缺的。四、文学艺术价值与影响1、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文学创作之题材。陶渊明通过自己田园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以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拓展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表现的范围,把无数诗人引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和新的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崭新的、更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以致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学巨匠的思想和创作。

16、在魏晋时代,一些文人追求一种人格美,即为艺术化的人生。他们力求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史称魏晋风流。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新境界,其田园诗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散发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成为魏晋风流的领军人物。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其田园诗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鼎足有三。2、涤荡晋代玄言诗之污浊,呼 唤出当时诗坛之生机。在晋代的诗坛中,一度出现了玄言成分过度膨胀的现象,以致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了老庄思想的注疏。陶渊明的大量五言诗出现,冲击了当时诗坛上表现出的虚无玄想,使诗歌重新回到清新自

17、然的境地,窒息的诗坛才重起了勃勃的生机。陶渊明那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的艺术境界,及其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就了一个精神家园。3、平淡、自然、简妙、传神的语言为后人之标榜。陶渊明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只寻求自然贴切并恰到好处的精当语句。如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归去来兮辞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洞天福地的生活自然情景,真实朴素,如画面一样鲜明。这种看似质朴,实则奇丽,高远拔俗和古朴典雅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宋以来的

18、田园诗派,至今依然成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审美类型和批评尺度。4、不露雕琢之痕的技巧为后人所摸拟。 最精美的艺术品不在于无规范无技巧,而在于合规范而未有牵强的做作,合技巧而不露斧雕刀琢之痕,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无(不显)技巧。陶诗自然流露的至情至性的魅力,正因为其不事雕琢,暗合了精雕无痕的美学规律,所以他的某些篇章语句和他的艺术功力的日渐深厚或一时激发,有意无意间达到了化境。就唐宋诗人而言,他们是在已经掌握了娴熟精到的艺术技巧之后再追求这种自然式创作的,是形似而非神似,故而并不是退化,而是借鉴以提高,也就是在无数次精雕细琢的磨炼基础上实现陶渊明在艺术形式上率意的天然真姿,达到高度技巧上的无技巧,正

19、如黄庭坚所称赞陶诗的“不烦绝削而自合”。5、出神入化的意境打造手法为后人所借鉴。陶渊明的诗歌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性的自然美。他取象传神,如饮酒五中以采菊见山的动作写其悠然自得之情,以见日夕归鸟之景象来表其自然之意,皆以极少之言词而达境真意浓之功效。陶渊明都以写意来表现自己的情趣,以胸中之意化为血肉之灵魂,以客观的意景之适然遇合成境,其自然和高妙而传神之笔仍不失于今人在文学创作时的学习和借鉴。6、陶渊明的生活嗜好与情趣还影响了千百年的东方文化创意。一是饮酒。陶渊明能识酒中之深味,悟酒中人生之真谛,酒和他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相联。他题为“饮酒”的组诗确有 20 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

20、是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通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之后,饮酒赋诗成为隐士生活的主要内容,诗酒则是隐士文学的一个重要表征。刘伶嗜酒放诞,阮籍醉酒佯狂,李白“斗酒诗百篇 ”,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 ”,唐伯虎“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 至今,以酒排愁怀,以酒排郁积,以酒量显英豪,依然成为我国乃至东方文学中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二是菊花。陶渊明爱菊,赏菊,咏菊,以菊自况,家里还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他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既满足口腹之欲,也促成精神之升华。他的饮酒七诗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更让人尊他为九月菊花之花神。陶渊明几乎使菊花成了他的

21、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菊花也成为我国文人墨客笔下水墨丹青的“四君子”之一。三是孤云。陶渊明的一生是孤独的,他那“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的诗句,便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继而又成了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诗书画作中所表达的孤寂心声。五、思想政治价值与影响 陶渊明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其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传唱不绝的巨大文学遗产上,而更重要的是他于出仕与隐逸的徘徊之间及躬耕于田园之中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境界。人们则透过其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思想变化历程,目睹了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使其文学作品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并为历代所称颂。1、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

22、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在陶渊明时代,因官场缺乏道德的良善基础,官位和官者无法获得正直士人的精神认同。人们在“道”与“势”的面前,在是屈服于政治势力还是听从于道德良知的问题上最难抉择。陶渊明显然选择了后者,且选得那样的果敢坚决,那样少有的淡然宁静;他遗弃了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换来了一个纯洁的“真我”,而成为了隐士中的楷模。他在躬耕劳作的田园中找到了另类的生计,找到了真诚的友谊,找到了有意义的生活内容,也找到了人生的依托。我国古代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或在官场上厌倦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是如此。于是,“不为五

23、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陶渊明的人格精神所辐射的范围及其引起的共鸣依然很大,他为当前我国知识分子在面临价值危机、道德迷失或精神困惑之时,提供了思想路径和自谋发展的胆识。 2、“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论语中的“固穷”和“安贫” 意为不因贫穷而放弃道德的原则。陶渊明“固穷安贫 ”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其可贵之处在于他以“自然”为核心价值,视名声、利禄、富贵为身外之物,为自己和世人浇筑了一根耸立云霄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在离开权位和金钱的时空里有了心灵的平衡与慰藉。陶渊明还在咏贫士七首中分别吟咏了多

24、位古代“安贫乐道”之士的不堪其忧、不改其乐之事迹,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诗篇教育和鞭挞了官场中那些贪图享乐、敛财无度的腐败分子,对当今倡导廉洁自律、拥财有度、生活简朴的为官思想也具有正面的启示作用。同时,对教育我们青少年一代追求崇高理想,培养艰苦勤俭的习贯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在人类首次勾画共产主义草图。 陶渊明晚年的名篇 桃花源记描绘出了一幅人们所憧憬的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真诚相处,亲密互助的理想社会。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的美好世外仙界。桃花源里面生活着的不是神仙,而是普通的、保留了真淳的一群避难的人。也许,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

25、退与清浊,而到桃花源记里设计的则是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民众的幸福了。虽然桃花源只是一种空想,但诗人的这种共产主义性质的朦胧空想却比欧洲的乌托邦式的空想早了几百年。毛泽东曾用“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欲把“桃花源”变为现实的美好愿望。中国的社会主义已走过了 60 年,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认知还只是来自对马列毛等经典著作的肤浅理解,陶渊明却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一幅虽不完整,但却形象生动的动画草图。4、个人的气节与傲骨是当今净化社会风气的好材料。中华民族在历经5000 年的沧桑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殷代孤竹国国君死后,其子伯夷、叔齐互相推让继

26、承王位,以致因各自弃国而避均饿死在首阳山上。无独有偶,陶渊明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还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傲骨的十人之一。他为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蔑视权贵,不肯随俗浮沉,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抗拒浊流,甘於贫贱,“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个人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留给了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有志之士高风亮节的楷模,也给予了当今社会中那些卖身求荣、迎奉权贵、毫无几见的奴才嘴脸予以了重击。如何对待富贵贫穷、功名荣辱、权位爵禄是检验一个人气节的试金石。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7、的大丈夫精神。一个对荣华富贵垂涎三尺,不择手段追求享乐的人是很难保持气节的,这种人意志薄弱,缺少骨气,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面对困境怨天尤人,更容易见利忘义,出卖良心,亵渎正义。因此,陶渊明的个人气节是当今我们对党员干部进行品德、人格、气节教育的好教材。 六、历史地位的推升轨迹与异议陶渊明在其所处的时代仅是以隐士著称,因其文学上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拍,使其佳作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到梁朝时,昭明太子萧统,为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他既推崇其人格,更推崇其文学,并亲自为其编集、作序、作传,才使陶渊明广为人知。南朝时期,陶诗流传越来越广,影响增大。隋唐时期,喜欢者增多,

28、评价更高。初唐王绩学陶渊明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孟浩然也对陶渊明十分崇拜。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精神,被称为一脉相承。 宋朝,有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极力推崇,特别是经苏轼、朱熹的弘扬,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荣获世界的声誉。 相反,在对陶渊明长达 1500 年的赞美声中也夹杂着某些微词:1、陶诗的艺术地位问题。 有人认为,陶诗尚未达到盛唐时那般巧夺天工、精雕无痕的化境,甚至没有纯粹的自然之作,而唐代的王维似乎还更“超然”一些。如山居幽冥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自然意味更浓。我认

29、为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其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所处的时代,诗歌艺术仅为向上发展的阶段,拿几百年后的盛唐顶尖之作相比,若略显逊色也不足以微辞。 2、自保的消极思想问题。 有人认为陶渊明所歌咏的是个人的悠闲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更没有抗争,具有顺应天命的消极态度。我认为这是一种求全责备。对一位封建社会中士大夫出身的田园诗人,同时苛求其成为农民起义军中的斗士则毫无道理。陶渊明守志归田时胸中壮志溶于笔端,一梦桃源,已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强烈愿望,作品中的人物为先代避秦而来,也体现了反暴政之寓意。3、不该意气用事而弃官归田。历来均有人认为,陶渊明弃官归田是不明智的,县令作为仕途的重要起点已来之不易,那五斗米也可使他免受持续的贫苦生活。可他们那知一个有骨气的正人君子与当时的黑暗官场是难以相容的,陶渊明所追求的是活得率真自然,潇洒实在,无愧于做一回天地之间的大男人。摆脱了让肉体舒适、心灵痛苦的腐败官场后,他才不必再受“以心为形役”的折磨了。所以李白、苏轼等后人才羡慕陶渊明真有坦然自得的心境,并称之为古今第一个活得最真的人。 (此稿拟用于国际陶渊明文化思想研讨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