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4条历史文化名街.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036774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4条历史文化名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4条历史文化名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4条历史文化名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4条历史文化名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4条历史文化名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4 条历史文化名街2010 年 04 月 15 日 11:05 来源:新华日报 山塘旧景清名桥旧景东关街旧景西津渡旧景 近日,全国 15 条古街巷入围“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名单,江苏占据其中 4 席。无论是红楼梦中“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苏州山塘街,还是有着“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称的无锡清名桥,还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扬州东关街,还是“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千年”的镇江西津渡,它们都以清新的姿态重新散发出独有的古朴气息,将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温煦地揉进我们忙碌的现实世界中。 山塘街:静静流淌着的“苏州味道”走进山塘街,就仿佛走进了一条流淌着“苏州味道”的

2、历史文化长河。 松鹤楼、采芝斋、黄天源、五芳斋,一大批苏州著名“老字号”小吃在这里扎堆,苏绣、玉雕、石雕、紫檀雕刻、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苏州传统手工艺精品店一家挨着一家。商会博物馆、绍兴会馆、古戏台、安泰救火会、江南衣馆、玉涵堂、通贵桥,处处都回荡着令人意乱情迷的“苏州故事”。去年,普福禅寺、贝家祠堂、南社-张国维祠堂、陕西会馆、观音阁等 5 处景点完成保护性修复,山塘街更成了“苏州元素”的荟萃渊薮。 这片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的风水宝地,就在曹雪芹称之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之间。长约七华里的山塘街,便是被古今无数文人骚客反复吟咏的“七里山塘”。 先有山塘河,再有山

3、塘街。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著名的山塘街最初竟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政绩”。唐朝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因当时名胜虎丘与古城交通不便,且河道不畅易致水灾,于是组织百姓开凿水道,由阊门城河直达虎丘山麓,并与运河贯通。这就形成了山塘河,其淤泥堆积于河边就成白公堤,天长日久,堤演变成街,即为山塘街。 “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这首古老的吴歌传唱数百年,凸显出山塘街在苏州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历史上,山塘街就是苏州商贸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这里的房屋多为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有的还建有过街楼。

4、山塘街又是一条典型的水巷,河上载着茉莉花、白兰花及其它货物的船只来来往往,游船画舫款款而过。这里的房屋沿河有石级,妇女们就在河边洗衣洗菜,商贩则摇着小船做生意,卖米、卖柴,还卖点心、小吃、油盐酱醋,住在楼上的无须下楼,只要用绳子把盛东西的篮子吊下去,就可以买到需要的东西。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中所绘的“一街”即为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 今日山塘,时时是节日,处处是风景。这里传统民居密集,本地原住民达85%以上,枕河而居,邻里相望,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接财神、闹元宵、百花节、轧神仙山塘街还是苏州古迹最多的街区,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 11 处,

5、市级控保建筑 16 处,古牌坊 9 处,其他古迹 40 余处。 这是“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如今,这里仍保持着一街一河的水陆并行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拐过一座小桥,穿过一条弄堂,苏州评弹和昆曲也许就会在你的耳畔悠然飘过。有人把今天的山塘称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无锡清名桥: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古运河穿城而过,在无锡留下了一段原生态“江南水弄堂”的“运河绝版地”,这就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是吴文化、运河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辉映之处,千百年来,悠悠运河水、款款码头、混堂巷弄诉说着吴文化的精致与恬静,而沿河两岸的丝织业、“窑工近万”的烧窑群、江南米市、手工作坊等,则见证

6、了清名桥曾经的繁华昌盛及江南漕运的辉煌历史。 两岸保留了不少清代至民国建造的民居,还有年代更为久远的建筑。由于杂合了不同年代工匠的巧思,建筑风格多样,但又有统一之处:粉墙黛瓦,前店后坊,家家都有水码头,有些则干脆将支撑房屋的柱梁伸入河中,成为“枕河人家”。这是吴地文化的典型风貌。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勾画出一幅无锡特有的水乡民俗风情画。清名桥历史街区全长 1794 米,建有10 座桥,宝塔桥、杨春桥、跨塘桥、日晖桥、大公桥鼎鼎大名的当属清名桥,它是无锡古运河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桥。此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清宁桥。史料记载,这座桥是无锡“寄畅园”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

7、俩的名字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将此桥命名为“清宁桥”。清康熙八年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清宁桥,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乘运河画舫游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从南禅寺出发,有跨塘桥、鸭子滩、中国丝业博物馆、薛南溟旧居、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大公桥、古运河博物馆、清名桥、祝大椿故居、水仙道院等 12 个节点。 与古运河并行的大窑路上,现有古窑群遗址 108 处,遗址上是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家中世代烧窑的黄仁荣担当讲解员,从他口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当年的烧窑盛景。“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大窑路一带曾经有几百座砖瓦窑。此地烧窑,一靠土质含铁,烧

8、出的砖瓦相互敲击能作金属声,结实耐用;二靠紧临古运河,烧出的砖瓦能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南京壮观的明城墙就用过无锡的砖。大窑路自明初烧窑,兴旺了 400 多年,直至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式微。 位于古运河畔的永泰丝厂,在中国乃至世界丝业舞台上曾经辉煌一时。薛南溟、薛寿萱父子 30 年苦心经营,使中国丝业登上国际生丝市场,薛氏父子因此赢得“丝业大王”的桂冠。清名桥历史街区最多时汇聚了 13 家缫丝厂,利用永泰丝厂旧址而建的中国丝业博物馆里,有无锡现存的唯一一套完整反映缫丝流程的机械设备,包括选茧机、煮茧机、缫丝机和复摇机等,见证了“丝码头”当年的辉煌。 为延续清名桥历史街区活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9、,有超过 300 户民居在改造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这里的居民白天推窗临水,夜晚听桨入梦,依然过着“江南水弄堂”里的悠闲生活。走进一个老式民居,这个家庭依然沿袭了老式的生活习惯:炉灶、木马桶、高挑在客厅里的晾衣竿、成排晾在河岸的被褥,同时,家里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电脑还可以上网。清名桥街区,沟通着过去和现在,在这里,我们既可以随处感受到历史的细节,让浮躁的生活慢下来,又能在现代化生活的体验中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扬州东关街:盐商文化最精华的一笔扬州东关街已经冷清了快一个世纪,如今终于拂去旧尘,露出了千余年来扬州成长史中最清晰的肌理。 东关街的尽头是古运河,这条千米长街在若干个世纪中一直是凝视繁华运河的

10、窗口。因为运河,扬州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漕运和盐运中心,遥远的岁月里,从运河登临扬州的一个个身影,第一个驻足的地方就是东关街。 在东关街,如果你一直走,目之所及是永远的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不过,如果你像我一样推开街边的一扇门,尤其还碰巧遇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比如扬州文史专家晏炳森,他就会带着你叩开东关街的历史大门。东关街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1817 年的四美酱园、1830 年的谢馥春香粉店如今依然精神。但说到底东关街最大的特色是盐文化,这里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扬州城盐商文化最精华的一笔。这里有衙门两淮盐运使司,这个被称为“活财神”的机关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两淮

11、盐商;有分别操着秦语、晋语和徽语的盐商巨子,在这里经营盐业,迎送天子,大建山陕会馆与徽歙园林:个园、汪氏小苑、逸圃、华氏园、壶园朱门华屋,鳞次栉比,各有各的巧妙和玲珑;扬州盐商素来风雅,因此名人雅士、清客伶人的遗迹多不胜数。譬如被乾隆誉为清四大藏书家的马氏兄弟的街南书屋,以文结交天下雅士,雅集诗会之日,“园中设诗案,置笔墨端砚,水注笺纸,果盒茶食,并公布诗韵限制。诗人作诗后,即发刻,但三日内自觉不妥者可修改,三日后则印刷遍送城中,诗成后可用餐听曲”。 个园是东关街最著名的奇珍。大盐商黄至筠不仅建了个园,他还是儒商,和两个儿子都是画家,二儿子还是清代的辑佚大家(把散失的古书收集起来,加以考证、注

12、释,编辑成书)。他家还养了个 200 多人的剧团。黄家的故事,件件听来令人咋舌。据扬州文化名人韦明铧先生考证,个园里的假山,曾经有用白银浇铸,每座重千斤,因无人能偷去,故称“没奈何”;主人吃的蛋炒饭,饭粒颗颗完整,蛋黄均匀包裹米粒,称“金裹银”,庖人叫价每份五十两纹银。据说为了吃到新鲜的黄山竹笋,黄家专门制作了一种炊具,形如担子,两端各置锅炉,事先派专人到黄山,掘笋切肉,置于闷钵,下面燃烧炭基,由夫役担于肩上,快步如飞,从黄山到扬州,沿途十里一换,等到扬州,笋肉已熟。如此显贵的黄家,后来竟有一个孙子冻死在扬州旧城二巷土地庙中,实在令人唏嘘。 东关街一直是一条充满生气的老街。虽然一个世纪前盐商集

13、体消隐,但扬州人的传统生活却一直延续。在这条街上,香粉、鞋帽、麻油、五金、作坊、当铺一应俱全,面馆、茶馆、戏园、澡堂,麦芽糖、臭豆腐、芝麻糕、猪肉肠随处可见,现在你依然能在这里找到这些鲜活的市井生活元素。 氤氲着运河水汽,东关街过尽了繁华喧闹的前世。如今,这些生活早已远去,青砖汉瓦深宅仄巷里,你一定要慢慢走,慢慢看,因为每扇门里都有一本书。(汪滢) 镇江西津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有些事,记下,牵挂许久;有些人,惦记,神牵梦萦;有些地方,走过,生命相随。镇江西津渡古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

14、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原先紧临长江,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找到五十三坡,西津渡古街就不远了。长有青苔的青石台阶,共五十三级,取自佛教五十三佛

15、,五十三参之意。当年,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我拾级而上,心里吟诵着王安石千年前在此留下的旷世名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留下了如今的规模。一路走来,“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元代石塔、明代观音洞、清代救生会、近代英国领事馆此刻,我站在古街“一眼看千年”景点的小围栏前,透过厚厚的玻璃,不同时期的遗存与我展开了一次近距离对视:唐朝原始栈道,宋元土石路面,明朝青砖路面,清朝乱石路面千年古街上,游人鞋底在青石板上击出的清脆脚步声

16、在我耳边回荡。 没有了舟楫相渡的喧哗,没有了大江东去的壮阔,没有了商贾云集的繁杂,但还有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还有窗上的雕花,斑驳的柜台,和杉木的十板门。店铺一家紧挨一家,“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题额清晰可见。听街上老人回忆,镇江有句俗语“南门松,北门葱,东门驴子,西门翁”,“西门翁”说的就是西津渡街上林立的店铺老板,加上国内最早的救生会和救火会、警察分局,一条小街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夜幕降临,灯月交辉中,脚底是辙痕斑驳的石板,道旁是飞阁流丹的古建,头顶是层峦耸翠的山景。一间灯光昏暗的古宅内,师傅正在辅导孩子们弹古筝、学礼记这是古城的生活常态,单纯地、静静地走进我的视线中:一眼望千年,千年望一眼。(聂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